金英實
摘 要:朝鮮族中學生把字句的偏誤主要出現在“把”后賓語、把字句謂語、把字句謂語的前后成分以及語序上。其中“謂語前后成分”偏誤占的比例最高,其次為“謂語”偏誤。“語序”偏誤占的比例最小,語序已不再是把字句習得難點。產生偏誤的主要原因是目的語干擾和母語干擾。該文通過調查、統計,分析了朝鮮族中學生把字句各成分的習得情況以及致誤原因,并排出了把字句謂語前后成分的準確度順序,揭示了學生對把字句的認知規律和習得過程。
關鍵詞:把字句 偏誤率 習得難易度 認知規律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1(a)-0180-02
把字句一直是第二語言(漢語)教學中最突出的難點之一。該文通過分析朝鮮族中學生的自然習作,考察學生的把字句使用情況,揭示朝鮮族中學生對把字句的習得過程。
1 被試和語料
該研究的被試者為延吉市第十三中學七、八、九年級學生。語料為學生的自然習作,作文樣本字數為20萬字。
2 書面語料中把字句各成分偏誤
2.1 “把”后賓語
中學生對“把”后賓語的掌握比較理想。究其原因,跟漢語和朝鮮語都屬于無冠詞語言有關,而且雖然把字句和朝鮮語賓述句不是等價關系,但是朝鮮語的賓述句在翻譯成把字句的條件下,朝鮮語賓語確實能充當“把”后賓語。從這一點來看,“把”后賓語的習得受母語正遷移的影響。
調查結果表明:光桿普通名詞的使用率最高,七、八、九年級各占31.03%、 38.89%、40%,而且隨著年級的增高越來越多;相反,“這/那+量+名”和“偏正”的使用率逐漸減少。這說明朝鮮族學生逐步意識到了把字句中光桿普通名詞通常被自動賦予定指性的特征。從偏誤率來看,“把”后賓語的偏誤占整個把字句的6%左右。
2.2 把字句謂語
把字句對謂語動詞有特別的要求。把字句中的動詞一般只能由具有處置意義的動詞承擔,從而對其前面的賓語(多為受事)發生影響,引發某一結果或狀態。因此,通常情況下,處置性弱的動詞不能進入把字句,而這一類動詞在朝鮮語中可以進入賓述句做謂語,因此朝鮮族學生對把字句動詞的“處置”意識不強,以至產生偏誤。有些不及物動詞不能進入朝鮮語賓述句,卻能進入把字句,也給學生造成難度。
謂語在把字句中的平均偏誤率為 12.65%。七年級學生的偏誤率高達20.69%,到八年級學生受到了課堂上的正規指導,學生的偏誤有較大的下降,偏誤率為 7.94%。但到九年級反而有升高的跡向,這跟學生選擇把字句謂語難度和復雜性以及教師的重視程度有關。
2.3 把字句謂語前后成分
把字句里的VP總是以復雜形式出現的。這是因為把字句本身就用于表達某種變化或結果。一個動詞沒有其他語法成分的協助是無法表示該變化或結果的,把字句的動詞必須加上其他成分,以表示事物處置的動態、程度、結果、趨向、動量、時量等等。據我們的調查,朝鮮族中學生把字句偏誤主要集中在把字句的補語上。通過調查學生習得把字句的情況,我們統計了朝鮮族學生習得把字句謂語前后成分時出現的偏誤率,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把字句補語的大致的習得順序。我們統計了以下12種句式:(1)S+把O+V+在/到/給/成;(2)S+把+O1+V+O2;(3)S+把O+V+動量;(4)S+把O+V+了;(5)S+把O+V+來/去(趨向);(6)S+把O+V+結果補語(動);(7)S+把O+V+”得”情態(形);(8)S+把O+V+結果補語(形);(9)S+把O+一V:(10)S+把O+狀+V;(11)S+狀+把O+V:(12)S+把O+V1+V2。
句型3和句型6的偏誤只出現在七年級,并且隨著年級的增高,這兩類偏誤很快消失,到了八年級和九年級不再出現。句型9的偏誤率為0,但句型9的使用率很低,七年級無一人使用,八年級和九年級各一人使用,而且均為正確句。這一句的使用率太低,我們不能認為句型9為容易習得的句式,其實學生因為不會用這一類而采取“回避”策略。句型5、2、10的偏誤主要出現在八年級,但到九年級就不再出現。句型7,8七年級沒有出現偏誤,而且九年級的偏誤率高于八年級。句型1、4、11、12的偏誤有延續性。從偏誤的延續性來看,延續性較強的句式為:句式1、4、12、11>7、8>5、2、10>3、6。
3 結語
3.1 結果總結
通過20多萬字的學生自然習作分析中,我們可以了解七年級到九年級學生對把字句各成分和語序的掌握情況。
(1)從書面材料統計的情況看,七年級到九年級的把字句使用率基本持平,八年級略有增多,這也許跟教材把字句安排順序有關(把字句語法點安排在八年級下冊)。而相對偏誤率各年級一直保持在30%以上,七年級到八年級有較大的減少,可以肯定教材的安排、教師的講解和重視程度起了積極作用。但八年級到九年級不但沒有降低反而增多了2.5%左右,也許到了九年級之后教師和學生對把字句語法規則的關注程度降低了。偏誤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持續存在,說明把字句難度高,延續性長。把字句偏誤并沒有隨著學習水平的提高而得到很好的解決。
(2)從把字句各成分及語序在偏誤中所占的比例來看,七年級最高偏誤率出現在把字句謂語上,偏誤比率為42.86%,但“謂語前后成分”的偏誤比率也相當高,達到40.48%。八年級和九年級的最高偏誤率都出現在“謂語前后成分”上。說明中學階段的的把字句難點是“把字句謂語前后成分”。
(3)除了“謂語前后成分”之外,八年級和九年級偏誤主要出現在“V”上,學生掌握得很差。各年級的偏誤率為七年級42.86%,八年級24.39%,九年級28.57%。此外,“NP”的偏誤比率比較低,八年級為21.95%之外,七年級和九年級均為15%以下。
(4)語序偏誤比例非常低,各年級偏誤率不超過8%。這說明中學階段學生已基本掌握了把字句的語序。這一點是中學階段與小學階段把字句偏誤現象的最大區別。
(5)“其它”類偏誤,主要指原因不明的偏誤。
3.2 偏誤成因
朝鮮族中學生把字句偏誤根源與小學生相似,主要是母語干擾和目的語干擾。不同的是小學生偏誤根源主要在于“母語干擾”,而中學生偏誤根源主要在于“目的語干擾”,即因目的語知識和能力的缺乏而引起的偏誤。所選詞語的難度和句子的復雜程度直接影響著把字句的正確率,即把字句構成成分簡單時,偏誤率低,反之則否。此外,教師的重視程度與學生的謹慎程度也對偏誤產生影響。
參考文獻
[1] 魯健驥.外國人學習漢語中的語法偏誤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1):49-64.
[2] 錢旭菁.第二語言研究的效度[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4):62-70,78.
[3] 王建勤.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4] 張凱.語言測驗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2.
注釋
① 出現率=把字句的句數/語料樣本的字數;相對偏誤率=偏誤句數/所有把字句句數。相對偏誤率可以解決把字句出現率不同、樣本不均的問題,使各個年級的偏誤具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