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希民
摘 要: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招生總體上都比較困難,而地方高職院校則更難,主要體現在招生數量少、分數低、素質差、報到率低等方面。其主要原因是生源數量減少,招生體制、政策滯后,封建思想觀念落后。文章通過分析這些原因,提出了三點對策,即政府和高職院校應加大宣傳力度,政府必須實行新的高等職業教育招生體制和政策、拓寬招生渠道,地方高職院校要有專業特色。
關鍵詞:地方高職院校 招生困難 成因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1(a)-0229-01
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招生總體上都比較困難,而地方高職院校則更難,為什么會這么難呢?筆者進行了如下思考。
1 地方高職院校招生困難的體現
1.1 招生數量少
近年來,地方高職院校招生數量要明顯少于本科院校和省會城市的高職高專院校。通常情況下,本科院校每年招收本科生在4000人左右,省會城市的高職高專院校招收高職高專學生在3000人左右,而地方高職院校招生則最多是2000人過一點點,大多都是在1000~2000人之間,更差的甚至有幾百人的情況。
1.2 分數低,素質差
地方高職院校的錄取分數線普遍低于本科院校和省會城市的高職高專院校,這從歷年高考的錄取分數線可以明顯的看出來。比如:吉林省2014年藝術類獨立學院和民辦本科最低控制線為228分;普通專科(高職)、民辦(獨立)學院專科最低控制分數線為150分;體育類專科最低控制分數線為130分;藝術類專科最低控制分數線為105分。而這些最低分數就是為地方高職院校設置的,省會城市的高職院校的最低錄取線要遠遠高出。考出如此低成績的考生素質不會好到哪去。
1.3 報到率低
地方高職院校的新生報到率也低于本科院校和省會城市的高職院校。由于條件所限,地方高職院校招生計劃本身就少,通常實際錄取的考生數要少于計劃數,而實際報到的學生數會更少。比如:筆者所在單位今年的招生計劃數是2100人,后來調整為2300人,實際錄取數是2084人,實際報到數是1925人,報到率為92%,而這是歷年來的最高值,往年則要低得多,基本上都是70%左右。
2 地方高職院校招生困難的主要原因
2.1 生源數量在減少
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從1987年開始,我國新出生人口就呈逐年下降趨勢[1]。所以,近年來我國參加高考報名的總人數下降很多。據統計:2008年,考生總數是1050萬;2009年為1020萬人;2010年為957萬;2011年為933萬,2012年變為915萬,2013年全國高考生為912萬,比上年減少3萬人,已是“五連降”。2014年高考報名人數在連續下降5年后首次出現反彈,增長27萬人,達到939萬人。但相比2008年的1050萬人,還是少了111萬人。這些考生經過本科院校和省會城市的高職院校錄取之后,留給地方高職院校的數量就少得可憐了。
2.2 招生體制、政策滯后的影響
長期以來,高職院校的錄取批次基本排在最后,錄取分數線也低得不能再低,生源質量差,導致社會各界普遍認為高職院校不如本科院校,甚至不如普通專科院校。
對口招生錄取倒比較早,但招生計劃給的卻很少,生源也不多。考生考的好者去本科,考的不好者還有去復讀的。這樣實際錄取的數量就不足。而且生源主要來自技校、職業高中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被稱為“三類生”,基本屬于原來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學生,文化基礎較差,尤其是英語,進一步學習或深造非常困難。[2]
2.3 封建思想觀念的影響
我國歷史上長期的封建統治遺留的關于身份、地位和等級的思想觀念,至今對人們還存在很深的影響,尤其在農村。所以社會上很多人都認為工人不如干部、百姓不如官員、下級不如上級等等。在教育系統中,表現在高職高專不如本科,地方城市的學校不如中心城市的院校,工勤人員不如領導、干部等方面上。我國高職院校的學生,尤其是地方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受封建思想觀念的影響更加深重。許多學生和家長都以為只有考上本科才有出息,才能出人頭地,才更體面,除非實在沒有別的出路,否則不會選擇高職院校。甚至有些已經可以稱為“藍領”的技術工人也覺得自己地位低下,認為技術再好,賺錢再多,也還是干苦臟累工作的工人,沒有發展。[3]
3 地方高職院校招生困難的對策
3.1 政府和高職院校應加大宣傳力度
政府應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對職業教育進行大力宣傳,比如:通過新聞媒體推廣典型、表彰先進等,以加強社會各界對高職教育的了解。高職院校也應向普通高中和初中的學生及其家長和老師進行廣泛宣傳。
3.2 政府必須實行新的高等職業教育招生體制和政策,拓寬招生渠道
政府必須對高職與普通高等教育實行分類考試、分類錄取、各成體系。不單純以分數作為衡量標準,而應以興趣和能力為指標。報考高職院校的考生既要具備必要的文化知識,也應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甚至是簡單的專業技能,至少也要對實踐操作感興趣。政府還要加快推進中高職銜接的進程,并且擴大招生計劃所占比例,使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乃至職后教育和終身教育形成有效對接。這樣才能增加招生數量,提高生源質量,并通過培養和鍛煉,使學生成才,從而獲得社會的肯定和認可。
3.3 地方高職院校要有專業特色。
專業的設置對高職院校十分重要,既關系到能否招到學生,也關系到畢業生能否就業等問題。借鑒國外相關經驗,高職院校一定要根據區域經濟和地方經濟的發展以及行業企業的需要,在對經濟發展情況和行業企業實際需要進行充分了解、調查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的設置專業。[4]這樣才能形成自身的專業特色。比如: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吉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和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所設置的主要專業都是根據經濟和行業企業的需要進行設置的,因而形成了符合自身實際和特點的專業特色,與其校名也相符,招生和就業都不愁。
而一些地方高職院校,則沒有形成自身的專業特色。有的僅是以所在地區或城市來命名,不具有任何產業、行業特征,有的雖然命名上具有一定的產業、行業特征,但實際上設置的專業卻都是綜合類的專業。這樣就無法吸引考生和用人單位,所以在招生和就業等問題上大多都一籌莫展,甚至身處窘境。
4 結語
地方高職院校,尤其是普通城市的高職院校招生越來越困難,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需要通過政府和高職院校共同努力,加大宣傳力度,實行新的招生體制和政策、拓寬招生渠道,并形成專業特色。
參考文獻
[1] 賴曉琴.高職院校招生考試制度現狀及改革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13(1):44-48.
[2] 賀武華,廖明嵐.中國高職教育發展的觀念轉型[J].職業技術教育,2005(28):18-21.
[3] 方舟.中國職業教育的困惑[J].教育與職業,2005(28):60-61.
[4]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 Annual Report[R].Sydney:Allyn and Bacon,20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