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億泓|文
以期貨價格為基礎的商品指數已經出現了將近半個世紀,國際上很多機構甚至是政府部門先后開發了很多商品期貨價格指數。國際商品指數一般以對經濟敏感的核心商品的價格為基礎進行編制,涵蓋不同品種的大宗商品在內,能夠反映世界主要商品價格的總體動態,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經濟發展趨勢,因而被廣泛用于分析商品市場的價格波動、揭示經濟發展趨勢。
國際商品指數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商品研究局(Commodities Research Bureau,CRB)研制的CRB指數。CRB指數經過多次修改,目前該指數主要包括19種商品期貨價格在內,根據商品性質,主要包括谷物、能源、金屬及貴金屬、家畜和軟商品等幾大類商品。構成指數的期貨合約價格由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紐約商品交易所和紐約商業交易所等多家交易所提供。以往的實踐證明,CRB指數的上漲往往意味著較好的經濟增長態勢,而下跌則預示著世界經濟的不景氣乃至衰退,只是偶爾會出現物價上漲同時經濟衰退的“滯脹”現象。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效果往往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期貨的特殊性質決定了商品期貨價格指數對于政府制定物價穩定政策及預測經濟景氣變動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除此之外,道瓊斯-AIG商品指數、高盛商品指數、標準普爾商品指數、羅杰斯商品指數等,也是著名的商品指數。商品期貨價格指數發展初期,編制指數的主要目的并非源于交易的需要,而是為了揭示未來一定時期內國內以至于全球范圍內的通貨膨脹水平,商品期貨價格指數能為政府部門控制現貨價格波動提供先行指標和參考工具。
1986年,CRB期貨指數作為一個期貨品種在紐約期貨交易所上市,很快就成為交易者最為關注的合約。指數期貨合約給市場參與者提供了另一種途徑,即公司可以利用這些期貨合約針對價格風險進行套期保值。市場上的機構參與者越來越多的共同做法是基于客戶要求而定制的衍生工具的創造——經常是由銀行或類似的金融機構構造的——目的也是針對有關風險進行套期保值。金融機構可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制的套保方案,而金融機構自身的風險則通過參與不同的金融市場來對沖掉,既滿足了客戶端需要,又增加了市場的流動性。商品指數期貨合約的其他使用者則認為可以把這些合約作為一種獨立的資產類型,并利用他們作為除傳統的股票和債券組合之外的分散投資組合的方式。為針對通貨膨脹給傳統投資帶來的風險進行套期保值時,在投資組合中持有實物資產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針對那些會破壞重要商品的供給狀況從而對經濟造成不利影響的地緣政治和自然災難事件風險,在投資組合中包含商品交易合約也是一種套期保值手段。
20世紀90年代之后,為滿足期貨交易者組合套期保值和投機的潛在需求,全球極具代表性的商品期貨交易所都對商品期貨指數進行了產品化創新。商品期貨指數為投資者、行業企業、投資機構提供了對沖通貨膨脹、對沖自然災難的替代性投資標的,在資產配置、風險管理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商品指數基金2003年才開始實現跨越式發展,當年全球指數基金總規模由2002年的100億美元左右迅速增長至280億美元。其后,除2008年因金融危機由2007年的1420億美元回落至780億美元外,其余年份均處于高速增長期。截至2013年年中,全球商品指數基金總規模約2400億美元,其中有色金屬約占11%,即270億美元,能源商品約占50%,即1200億美元,貴金屬約占9%,即220億美元,農產品約占24%,即600億美元,畜產品約占6%,即140億美元。商品指數基金采取的是被動管理策略,跟蹤GSCI、CRB等全球大宗商品指數進行投資,包括共同基金、退休基金以及保險基金等傳統金融市場基金都在進行指數交易。
商品指數不僅在商品期貨市場、證券市場領域具有強大的影響力,還為宏觀經濟調控提供預警信號。商品指數大多領先于CPI和PPI。走勢和宏觀經濟的走勢具有高度的相關性。伴隨著本世紀初我國加工制造業的崛起,我國各地、各行業已于近幾年先后推出了各種非官方的大宗交易商品現貨、遠期甚至期貨價格指數。這些指數較國家統計局之類官方機構月度性發布的CPI(消費價格指數)、PPI(生產價格指數)更能靈敏反映市場價格波動,介于這樣的背景,上海期貨交易所發布更具權威性的商品指數對市場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也將為我國宏觀經濟調控樹立一個有效的指標。
從商業銀行的角度來看,我國企業對于大宗商品的套期保值需求十分旺盛,除了直接參與市場交易大宗商品期貨等標準化金融衍生工具外,更有大量的客戶希望能通過商業銀行尋求更加個性化、更加便捷的解決方案,并通過占用銀行授信等方式降低財務成本。商品指數及掛鉤商品指數的投資產品的推出可以豐富客戶對沖風險的渠道,通過期貨、指數等各類衍生工具,有助于商業銀行豐富產品線,為客戶設計更精細化,更個性化產品,滿足客戶的需求,落實國家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要求。反之,通過掛鉤商品指數的產品可以吸引更多地客戶間接或直接參與市場,豐富市場參與主體,完善商品指數市場。因此,商業銀行和客戶對商品指數的推出都有著熱切的期盼。

但是,目前商業銀行在進入大宗商品領域還存在一定障礙。雖然商業銀行進入大宗商品市場、期貨市場的法律障礙已經消除,但是監管方面至今尚未明確允許商業銀行進入除了黃金與白銀以外的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商品指數期貨作為一個衍生品,通常采用現金交割,其金融屬性將有利于商業銀行參與,從而改善期貨市場結構。對于商業銀行來說,代客和資管業務是未來商品業務的重要方向,是否能夠用好場內市場,扎根場內,服務更為廣泛的客戶群體,將是未來商業銀行在商品領域內主要的研究課題和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