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斌
口腔頜面骨骼由于位置表淺而易于發生各種不同類型骨折,從而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咀嚼功能及面部外觀,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傳統的手術治療方式主要是鈦夾板內固定,但術后影響美觀且不利于術后骨折愈合的評估等不足[1,2]。近年來隨著高分子材料的不斷發展,可吸收材料制作的內固定板用于口腔頜面部骨折的內固定治療[3],該生物可吸收聚乳酸微夾板系統具有強度高,較好的生物相容性,植入后無全身毒性反應;穩定性好及可塑性等優點。鄭州大學第四附屬醫院自2010年初開始采用成都迪康中科生物醫學材料有限公司生產的可吸收聚乳酸微夾板系統治療下頜骨骨折患者17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自2010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頜面骨骨折患者18例,其中下頜骨頦部骨折4例,下頜角骨折3例,下頜升支骨折5例,下頜骨多發骨折2例,上頜骨骨折4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齡12~47歲,平均(17.4±8.2)歲。所有病例診斷均經影像學及手術證實,所有患者均在傷后2周內可吸收夾板及螺釘行頜面部內固定術進行治療。部分病例術前術后輔以頜間結扎1~2周。
1.2內固定系統 可吸收夾板及螺釘由成都迪康中科生物醫學材料有限公司生產的,成分為聚左旋乳酸(PLIA)。左旋聚乳酸(y-L-lacticacid,PLLA)和聚乙醇酸(pdygIycnlide,PGA)合成的超高分子共聚物, PLLA:PGA=8 ∶ 2。夾板寬度:4.5 mm,厚度:1.5 mm,孔徑:2.2 mm;夾板長度:4孔22~28 mm,6孔34~40 mm;螺釘長度:6或8 mm,直徑:2.0~3.0 mm。
1.3手術方法 患者仰臥位,均采用全麻方式,手術入路通過創口或手術切口使骨折斷端顯露充分,充分顯露骨折線兩斷端骨面。 除去嵌入的軟組織,將骨折嚴密對位。用專用的軟金屬模板于骨斷端處緊貼骨面模擬彎制所需固定夾板的形狀,選擇合適長度的,通過加熱調整可吸收夾板到一個適合該模板及頜骨解剖面的形狀。通過手動打孔鉆在骨折線兩側鉆孔并采用配套螺釘固定夾板。輔以頜間固定或牽引。術后觀察傷口愈合情況及全身反應,
1.4臨床療效評價標準 隨診并于術后6個月行三維CT檢查,了解骨折復位及愈合情況。頜面部骨折根據影像學表現,張口度,咬合關系及組織愈合情況分為優,良及差,見表1。
所有患者手術后傷口均I期愈合;無植人物過敏反應或排出,骨折固定區無骨段松動、移位,咬合關系恢復良好,面部形態滿意。住院時間8~13 d,平均(8.5±3.9)d。術后6個月,原手術區皮膚顏色、面部外形、咬合關系以及咀嚼功能均恢復良好,術后6個月內固定處可吸收螺釘孔呈低密度影,骨折線不顯影,已基本愈合,螺釘完全吸收并螺釘空洞完全骨化時間為16~30個月,平均(18.9±9.6)個月。無骨小愈或緩遲愈合表現,局部組織無排斥反應及炎癥反應,其中優15例(83.3%),良3例(16.7%),無效果差病例。

表1 頜面部骨折臨床療效評價標準
是近年來頜面部骨折治療領域取得的最顯著進步的技術是堅強內固定技術,該技術組織學表現為沒有外骨痂形成的新骨直接連結,實現骨折I期愈合的直接手段,較以往任何方法更符合生物力學要求。但金屬固定板固定后存在應力遮擋,使固定部位骨自身所受的應力十分有限,造成骨質疏松[4]。生物可吸收內固定材料是近年來國內外骨治療學及材料學研究的熱點。這種材料最大的優點就是而是在一定時間內(主要在骨愈合的改建過程中)能逐漸降解成大小不等的結晶樣小片段隨體內代謝廢物排出體外,不會長期作為異物留在體內,同時不影響螺釘的空洞完全被正常的骨小梁代替,最終骨缺損完全形成新骨,以克服了金屬固定物的種種弊端[5,6]。成都迪康中科生物醫學材料有限公司生產的可吸收聚乳酸微夾板系統采用左旋聚乳酸(y-L-lacticacid,PLLA)和聚乙醇酸(pdygIycnlide,PGA)合成的超高分子共聚物,為多孔非結晶型,機械強度較高,術后2月已有骨性愈合時, 開始大幅度降解,PLLA內固定作用明顯下降,恰好可以讓一定的應力傳導到骨斷端,加速骨愈合,從而避免了金屬夾板始終存在的應力阻斷作用,具有有較好的生物相容性,植入后無全身毒性反應;穩定性好及可塑性等優點[7,8]。本組資料顯示:所有患者手術后傷口均I期愈合;無植人物過敏反應或排出,咬合關系恢復良好,面部形態滿意。術后6個月內固定處可吸收螺釘孔呈低密度影,骨折線不顯影,已基本愈合,其中優15例(83.3%),良3例(16.7%),無效果差病例。綜上所述,作者認為生物可吸收內固定系統是一種很有前景的骨折內固定新技術,為頜面外科臨床骨折的內固定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值得積極推廣使用。
[1] Aughlin RM,Block MS,Wilk R,et al.Resorbable plates for the fixation of mandibularfractures:a prospective study.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7,65(1):89-96.
[2] 沈炳榮. 內固定系統在口腔頜面外科手術中的應用分析.吉林醫學,2010,31(18):2804-2805.
[3] 梅銀生,田李靜,李莎,等. 生物可吸收內固定系統治療頜面部骨折24例.武警醫學,2011,22(2):161-163.
[4] 鄭海,湯煒. 可吸收材料在口腔頜面創傷中的應用進展.重慶醫學,2011,40(18):1845-1847.
[5] AyramB,ArazK,Uckan S,et al.Comparison of fixation stability of resorbable versus titanium plate and screws inmandibular angle fractures.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9(67):1644-1648.
[6] 景慧,肖麗. 可吸收板內固定系統在生長發育期患者頜骨骨折內固定中的應用及手術配合.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12,23(3):192.
[7] 冉紅兵,周云霞,姜定祥,等.可吸收骨折內固定系統在頜面部骨折中的臨床應用.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2008,3(3):323-326.
[8] 張明,劉燕,席慶,等. 生物吸收性接骨材料在口腔頜面部骨折治療中的應用.中華醫學雜志,2012,92(30):2131-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