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華
近幾年,我國食管癌和賁門癌患病率逐年上升,占我國惡性腫瘤的第5位。手術切除惡性病變組織是根治疾病的主要方法。傳統手術中多選擇胃、空腸、結腸等代替食管,其中最常用的是胃[1]。其中全胃替代食管手術后極易發生胃潴留和胃擴張,繼而影響心肺功能。現在,研究發現管狀胃能很好避免上述缺點,臨床應用效果較好,詳細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6月~2012年11月期間本院手術室120例實施食管癌和賁門癌根治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方式分為管狀胃組62例和全胃組58例,其中管狀胃組:男性35例,女性27例;年齡45~78歲,平均(56.8±1.2)歲;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52例,賁門癌患者10例。全胃組:男性33例,女性25例;年齡45~70歲,平均(55.9±1.9)歲;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48例,賁門癌患者10例。所有患者在根治手術前未進行放化療,且無手術禁忌證。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術方法 全胃組患者在常規游離食管后切斷胃的短動脈和短靜脈、胃網膜的左動脈和左靜脈、胃左動脈,保留胃網膜右動脈和靜脈、胃右動脈和靜脈。在賁門位置以胃腸關閉器將食管切斷并封閉賁門,基本不改變胃的形狀。管狀胃組患者在常規游離食管后,在賁門胃底處以兩個100 mm直線切割縫合器順沿胃小彎達到胃右動脈的第3分支處,將其制成一個直徑5 cm左右的管狀胃,利用1號絲線進行間斷加固,漿肌層包埋。在主動脈弓之下、右胸頂部將游離的胃和食管進行吻合。
1.3術后并發癥發生的判定 ① 肺部感染以2001年衛生部頒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為診斷依據[2];② 心律失常包括頻發室性過早搏動、心房顫動等需藥物治療的疾病,提高心電圖進行診斷;③ 吻合口瘺通過泛影葡胺透視、口服亞甲藍等進行確診;④ 反流性食管炎可通過術后反酸癥狀結合胃鏡進行診斷。

2.1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1.29%明顯低于對照組36.2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n(%)]
注:a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0.40,P<0.01)
2.2兩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12.5±2.1)d明顯短于對照組(15.1±2.6)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6.0441,P<0.01)。
隨著臨床食管癌和賁門癌根治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術后吻合口瘺等并發癥發生率已明顯降低,最常用的食管替代器官就是胃,這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3]。但全胃替代食管手術或影響胃的擴張功能,引發胸胃綜合征、反流性食管炎等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安全的并發癥。統計發現食管癌患者根治術后反流性食管炎發生率達36%,胸胃綜合征發生率達0.9%~4.9%[4]。現在,管狀胃逐漸得到大家的認可并應用于臨床,管狀胃更接近食管的生理機制,能有效減少上述并發癥,術后恢復快。管狀胃在食管癌和賁門癌根治術后預防并發癥中具有優勢較多。可以最大限度延長胸胃的長度,滿足頸部和胸內任何部位吻合的需求,避免吻合后張力過大。由于胃動脈血管很豐富,胃大彎與胃小彎動脈弓存在許多小動脈分支到胃壁,胃黏膜下層也存在豐富的血管網,管狀胃一旦成型,即使胃小彎側被切除,胃壁肌層血管網可以得到保留,保證血液循環。賁門切除后使得供血分支到小彎的距離縮短,有利于血液供應[5];管狀胃更符合食管通道的要求,其直徑接近食管,容積縮小、擴張受限,更接近正常生理通道,減少胸胃中食物潴留時間,加快食物蠕動; 胃的長度使得吻合操作方便;管狀胃體沒有擴張空間,在胸腔內所占體積較小,不會擠壓到肺,有利于預防心肺并發癥的發生。本組研究結果表明管狀胃組患者根治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1.29%明顯低于對照組36.2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綜上所述,管狀胃在食管癌和賁門癌根治術中能顯著減少術后并發癥,值得推廣使用。
[1] 李輝.管狀胃技術在食管重建中的應用.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10,17(2):89-91.
[2] 余向東,張曉.食管癌切除術后管狀胃納入食管床原位移植食管重建75例.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45(3):370-372.
[3] 李勇,施鞏寧,馬紅冰.管狀胃對食管癌術后圍術期呼吸功能的影響.臨床醫學,2010,30(1):61-63.
[4] 宋娟,楊新華,療建梅.胃大部切除術后胃癱綜合征原因分析及護理.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9,28(5):486-487.
[5] 翟玉宏.食管癌賁門癌術后胸胃功能性排空障礙的診斷及治療體會.醫學信息(手術學分冊),2008,5(6):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