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澤成
胃腸道手術是一種大創傷手術,多造成胃腸黏膜屏障損傷,而腸道內細菌種類繁多數目較大,細菌移位造成感染和并發的可能性較高,因胃腸道處于腹腔內,手術后對感染并發情況進行判斷較為困難[1],總結其感染并發特點是非常必要的,本次研究采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CR)對感染情況進行檢測診斷,對手術與感染并發癥相關性進行研究。
1.1一般資料 以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54例胃腸外科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0例,女24例;年齡31~56歲,平均(39.9±5.1)歲;其中胃癌根治切除術(全胃、遠端及近端)18例,結腸切除術13例,小腸部分切除10例,粘連性腸梗阻7例,其它6例。排除標準:手術主癥外重大疾病者。
1.2方法 在手術前2 h以及術后2 h、24 h、48 h采集外周靜脈血5 ml,行全身炎癥反應(SIRS)及PCR檢測[2]。方法包括:血細菌培養,對血樣行全細菌DNA檢測(靶基因大腸桿菌特異性β半乳糖苷酶基因BG,以及所有細菌共有16S rRNA)與血細菌培養;血漿內D-乳酸檢測:采用酶學分光光度法檢測;血漿內毒素檢測:血漿經改良后的氯酸處理后采用偶氮顯色法鱟實驗測定毒素濃度指標[3]。手術后根據測定結果,統計患者全身炎癥反應綜合癥(SIRS)、PCR情況以及感染并發情況。
1.3觀察指標 體征指標:患者體溫、心率、呼吸頻率。檢測指標:血氧含量、外周血白細胞總數、血漿內D-乳酸及毒素濃度。
1.4判定標準 SIRS判定標準:體溫>38℃或<36℃;心率>90次/min;呼吸>20次/min或過度通氣,PaCO2<32 mmHg;血白細胞計數>12×109/L或<4×109/L[4]。

2.1SIRS、PCR及血細菌檢測結果分布 PCR及血細菌培養結果為陽性者,其SIRS呈現陽性。血細菌陽性者3例,占5.55%顯著低于PCR檢測陽性12.9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SIRS、全細菌及血細菌檢測陽性結果分布
2.2PCR結果與并發感染關系 7例PCR陽性者,術后發生感染5例,并發感染8例次,準確率為71.43%,全部引發SIRS,陰性者未出現感染,兩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PCR結果指標比較
注:與陰性者相比,aP<0.05
2.3PCR結果指標比較 PCR陽性者術后2 h、24 h、48 hD-乳酸及LPS指標均顯著高于陰性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本次研究表明采用PCR即聚合酶鏈式反應,尋找合適的靶基因,結果顯示為陽性者,患有并發感染的可能性較大,且均伴有全身炎癥反應;結合血漿內D-乳酸以及LPS的檢測數據,能夠提高診斷的準確率。在進行胃腸道手術中,應及時對患者行血漿內D-乳酸以及LPS監測,特別是術后2 h若均出現異常升高,進行PCR檢測顯示陽性發生感染與并發癥的可能性較大。
[1] 吳彪.SIRS患者炎癥因子變化與病情相關性的研究.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1,14(6):501-502.
[2] 朱霞瑾.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腸黏膜屏障損傷及SIRS與腸道細菌移位的關系.中國現代醫生,2012,50(27):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