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武英
乳腺腫物在臨床婦科中是一種較為常見腫瘤病變。伴隨其發病率逐漸上升,越來越受到臨床關注,我國一些地區此疾病發病率已位于女性乳腺占位性病變第一位。彩色多普勒應用技術不斷發展進步,超聲診斷乳腺占位性病變有著越來越高的準確率,其診斷標準隨著應用規范性也得到一致認可[1]。本文選取160例乳腺腫物患者,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9年1月~2013年6月160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乳腺占位性病變患者,均為女性,年齡43~70歲。腫瘤生長位置有乳腺外上相限者88例(55.0%),內上相限者44(27.5%);內下象限18例(11.2%);乳暈周圍者6例(3.8%);其他位置者4例(2.5%)。經病理診斷有囊性增生患者88例,纖維腺瘤患者60例,乳腺癌患者12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應用GE-Vivid7Pro 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 探頭頻率5~10 MHz。患者取平臥或側臥位,雙臂上舉使乳房完全顯現,調整多普勒增益與速度標尺,以便得到最佳圖像,操作過程中盡可能緩慢施加壓力,防止探頭壓力過大對低速血流產生不利影響,將乳頭作為檢測中心點呈放射狀自外而內,以縱、橫切面“十”字型進行掃描檢查,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病灶內部情況,觀察周圍是否存在彩色血流信號,并測量病灶內血流動力學參數值。進行病理檢測時應用Olympus 雙目顯微鏡,10×目鏡,10、45×物鏡,中薄切片,應用常規HE法染色。

經超聲檢查,乳腺占位性病變患者中,有良性(乳腺囊性增生和纖維腺瘤)者148例,惡性(乳腺癌)12例,超聲診斷與病理診斷符合率如表1所示。

表1 患者乳腺腫塊超聲診斷及病理診斷符合率
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發現,惡性病變與良性病變腫物內部血流分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2 乳腺占位性病變良、惡性腫塊血流分布情況對比
注:與良性病變對比,a,P<0.05
正常乳腺聲像圖自淺而深,分別是皮膚、淺筋膜、皮下脂肪組織、乳腺結構、胸大肌。皮膚具有2~3 mm強弧狀回聲帶;淺筋膜一般無顯像形態;皮下脂肪組織為低回聲且存在分析性弱光點,界限并無清晰感,厚度明顯。乳腺結構組成為乳腺腺葉和導管,腺葉為中等強度呈現光點斑狀,乳腺導管具有圓形或橢圓形暗區,相同大小,相交排列;胸大肌處在乳腺腺葉深層位置,片狀暗區[2]。
乳腺增生病變:超聲表現特點為乳腺存在較為顯著增大癥狀,內部結構非常紊亂,經檢測回聲性質相比較健康者明顯增強,經檢查發現大量分布無均勻性粗大光點及光斑影像。而且邊界無清晰結節狀回聲,如同囊形狀不相同圖像,囊界邊緣存在大量毛糙形突出光影,纖維增生、乳腺小葉,或乳腺導管擴張等均主要表現為囊性,如此囊腫及導管上皮具有瘤樣增生性變化。
乳腺囊腫:超聲檢查特點大部分屬于單發性,平整光滑,腫物呈現圓形或橢圓形,具有清晰邊界,內部均質無回聲,囊后壁具有明顯加強回聲,囊腫兩側表現為暗光區。檢查發現乳腺管阻塞屬于囊性擴張,其壁薄,細胞并未增生,囊壁中有清亮液體存在。
乳腺纖維瘤:超聲檢查特點為乳腺具有較為正常回聲,能夠探及到邊緣具有明顯光滑性,腫物邊界較清晰,內部呈現均勻性弱光點,而后部回聲明顯加強,纖維腺瘤囊性病變較為顯著時,會探及到液性暗區。檢查發現,乳腺導管、管泡均有增生現象,結締組織大部分為增生性纖維細胞與母細胞,一般會存在液樣變,膠原纖維化及鈣化現象[3]。
乳腺癌:經超聲檢查,乳腺癌通常腫物邊界無清晰感,邊緣無整齊性,內部回聲無均勻性,存在蟹足樣浸潤。其中乳腺髓樣癌腫瘤一般呈現圓形,邊界較為清晰,有較大光滑性,內部回聲硬度較明顯,癌變時邊界無明顯規則性,暗區呈現液體狀且后方較多情況下無衰減性改變情況,存在不同程度癌細胞團塊樣癌巢變化。乳腺乳頭狀導管癌:經超聲檢查發現,有的分枝具有乳頭狀結構,其腫物無較清晰邊界,內部回聲無明顯均勻性,存在強回聲條索狀,蟹足形浸潤,衰減狀暗區,間質具有較為豐富血管,而結締組織中纖維有變細情況。乳腺硬癌:經超聲檢測顯示腫瘤并無規則性邊界,呈現雜亂無章狀態,癌細胞無規則性巢狀,也無較細小條索排列形態,而且有的會侵入乳腺周圍脂肪組織等位置,內部存在密集性強回聲,到后部其回聲有顯著降低現象,或存在衰減暗區一些特性變化。
[1] 馬巖.彩色多普勒超聲在乳腺占位性病變中的臨床意義.求醫問藥,2011,9(8):183-184.
[2] 周永昌.超聲醫學.第4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409.
[3] 雷祖國.彩色多普勒超聲(CDFI)在乳腺占位性病變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中國保健營養,2012,22(10):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