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京
十二指腸潰瘍臨床上較為常見,是消化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病,隨著病程的進展,可能出現出血、穿孔等嚴重并發癥,甚至有發生癌變的可能[1]。十二指腸潰瘍的主要臨床表現是腹痛、消化不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奧美拉唑是質子泵抑制劑,可有效抑制胃酸的分泌。為了探討奧美拉唑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療效,作者將奧美拉唑和雷米拉唑的療效進行了比較,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從2012年2月~2013年至本院治療的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中選取9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5例。所有患者均診斷明確,有胃鏡檢查依據,且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合并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排除。觀察組:男30例,女15例;年齡18~56歲,中位年齡45歲;病程2~12年,平均病程(8.4±3.2)年;潰瘍直徑0.2~2.5 cm,平均(1.7±0.5)cm;單發32例,多發13例。對照組:男32例,女13例;年齡18~58歲,中位年齡46歲;病程2~11年,平均病程(8.2±3.0)年;潰瘍直徑0.3~2.6 cm,平均(1.6±0.6)cm;單發30例,多發15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潰瘍情況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抗幽門螺桿菌及保護胃黏膜等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采取西咪替丁口服治療,200 mg/次,3次/d;觀察組患者每晚口服奧美拉唑20 mg/次。治療過程中,患者不再應用其他制酸藥以及止痛藥。治療1個月后行胃鏡檢查,觀察潰瘍情況。
1.3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治療前及治療1月后的胃鏡檢查結果評價治療效果。痊愈:潰瘍消失、瘢痕形成;有效:潰瘍面積減小50%以上;無效:潰瘍面積減小50%以下或擴大。總有效率=(愈合+有效)/總例數。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審定檢驗標準為0.05,當P<0.05時,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療效 觀察組痊愈27例,有效1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3%;對照組痊愈14例,有效16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66.7%;兩組比較,觀察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2.2兩組不良反應情況 兩組患者用藥期間均無出現明顯并發癥,治療前后檢查肝腎功能,血、尿常規均處于正常范圍。
十二指腸潰瘍臨床上較為常見,是消化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病,主要發病機制是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與黏膜保護功能的平衡遭到破壞,多由不規律飲食以及幽門螺桿菌感染導致[2]。一般來說,十二指腸潰瘍至少存在以下兩種因素:各種原因如非甾體類抗炎藥的服用抑制了前列腺素的合成,從而導致患者胃酸分泌增多,破壞胃黏膜;精神緊張、飲食不規律、煙酒等不良嗜好可直接破壞未內酸堿及電解質平衡,破壞胃黏膜。
奧美拉唑是一種質子泵抑制劑,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主要作用機制為特異性地作用于胃黏膜壁細胞,抑制H+-K+-ATP酶的活性,從而抑制H+向細胞外的轉運。奧美拉唑對所有引起壁細胞泌酸作用的刺激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且其作用時間長,患者每日只需服用1次,治療依從性好。西咪替丁是一種H2受體阻滯劑,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其可有效阻斷組胺與壁細胞上的受體結合,從而達到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但其對于組胺受體以外的受體沒有作用,無法使胃達到徹底無酸的狀態。本組研究中,應用奧美拉唑的觀察組患者痊愈27例,有效1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3%;應用西咪替丁的對照組患者痊愈14例,有效16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66.7%;兩組比較,觀察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說明奧美拉唑的抑酸作用優于西咪替丁,對于潰瘍愈合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奧美拉唑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療效好,安全性好。
[1] 劉維潔.兩種用藥方案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十二指腸潰瘍的療效對比.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0):2186-2187.
[2] 周青美,謝寶強.兩種用藥方案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十二指腸潰瘍的療效對比.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5):94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