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麗,安運華,曾明子 (長江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譚風云 (湖北城隆市政園林設計研究有限公司,湖北 荊州 434000)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生活,鋼筋水泥土已經成為了精神牢籠,自然風景、戶外運動逐漸成為了人們的精神的寄托之地。雖然綠道建設在中國很多城市已經開始嘗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如何讓綠道建設更加適合本國國情,如何建立可行性的綠道建設方案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Little[1]將綠道定義為指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跡等與高密度聚居區之間的開敞空間紐帶,是沿著河濱、溪谷、山脊等自然走廊,或者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建立起來的線型開敞空間,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景觀線路和人工景觀線路;Fdbos(法伯斯)[2]將綠道定義為重要的生態廊道、游憩型綠道和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綠道;埃亨 (Ahem)[3]認為綠道是包含一系列線性元素的地塊組成的網絡,這些元素被規劃、設計和管理,以實現包含生態、游憩、文化、美學或其他的復合型目標和可持續的土地利用的理念。通俗地講,綠道是一條穿插于各個風景區的,有特色標志的、自由的、便捷的、輕松的、生態的、景色優美的特殊景觀線性網絡通道,讓人們能夠隨時便捷地進入城市花海,遠離塵囂。
目前,國內對綠道的研究主要致力于如何將國外的綠道理念融入國內,使之具有中國特色,并且在中國得以實踐,對綠道性質及具體規劃的問題還沒有形成體系[4]。實踐方面,我國許多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和城市,如深圳、廣州、上海、成都、武漢、湖北等城市都已經開始嘗試建設不同層次的綠道,特別是珠三角洲區域,已建成2372km的6條省立綠道主干線,實現18個城際交界面省立綠道連通[5],湖北地區也已經在研究綠道專題,綠道已經成為了咸寧市城市規劃建設的一部分。
國外的綠道研究最廣泛也最深入,研究層次涵蓋國內各個省、市、地級綠道建設。美國東海岸綠道全長8334km,連接了很多重要的州府、大學、公園、遺產游園,集戶外悠閑、娛樂、懷念于一體[6];英國設想通過一些景觀帶、綠化帶、隔離帶將一些大型的活動場所串聯,形成綠色珍珠項鏈[7];歐洲從綠道的生態功能作為研究出發點,分為 “綠道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 “自然系統受到綠道影響下的承載力、穩定性”2個研究體系[8];新加坡綠道運動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新加坡將綠道定義為公園的連接體,其規劃設計遵循經濟節約、生態自然的原則,利用排水系統和道路系統來建設綠道,同時,新加坡的綠道規劃不僅僅是為了拯救城市環境,還兼具預留機場用地、港口用地、水庫、發電站用地、軍事訓練場地的目的[9]。日本綠道建設以保護珍貴、優美、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觀為目的,通過濱河綠道的建設,保護植物的生長和動物的繁衍棲息不受到人類破壞,同時,通過綠道網連接起沿線的名山大川、風景名勝地。綠道網的建立給城市居民提供了體驗自然、欣賞自然、感受自然的機會,同時也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為動植物提供了安全的休憩場所[10]。
總的來說,國外對于綠道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不僅形成了完整的特色的綠道規劃體系,同時將這些理念融入綠道建設中,形成了比較健全的綠道網絡通道。
中國地廣物博,面積約960萬km2,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各地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人口密度差別較大,要研究具有中國特色的綠道系統以及建立全國性的綠道網絡是一個難題,國內目前還只有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開始嘗試綠道建設[12]。
國內對于綠道的研究較晚,目前大部分城市現有的道路基礎設施以及道路系統已經形成,如何在現有的道路系統基礎上建立完善的低碳的綠道系統是當前綠道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13]。
國內部分居民的生活水平還處于忙于工作掙錢的階段,休閑娛樂、享受戶外生活對部分人來說還是一種奢侈,經濟基礎與消費能力是衡量綠道需求率的一個關鍵,對于一些使用率較少的綠道,綠道系統中的基礎設施可能因為得不到利用而荒廢。如何衡量一個地段的綠道需求率,如何讓綠道引導人們走向大自然,如何讓綠道系統帶動經濟發展是當前綠道建設必須考慮的一方面[14]。
綠道系統是一個綜合的管理系統,需要調動各個部門協調合作才能使之順利發揮應有的價值與作用,才會使綠道旅游成為一種潮流。否則,綠道只會是一種荒蕪的擺設,綠道建設也會引起各個部門的紛爭,綠道養護將會成為新的難題。因而,綠道系統的建設要有專門的建設管理部門,從中協調各個部門、各個專業、各個系統做好綠道系統的建設與養護工作[15]。
綠道建設的管理權問題還有待解決,國內目前還沒有相關的政府部門來統籌管理綠道建設。綠道的建設涉及到各個部門的配合,包括國土、人居環境、水利、交通運輸、城管、各區政府等,只有完善的管理機構才能妥善處理好綠道建設中的相關糾紛問題,才能加快綠道建設進程[16]。
綠道系統是完整的、統一的、有規劃的,綠道的路網系統應該與日常的交通系統對接,各種交通工具的轉換應該自由、方便、可選擇。綠道網有著完整的支網結構,由各種旅游車、電瓶車、自行車組成分層次的網絡系統,沿途設立驛站、自行車轉換點、咨詢服務點、洗手間、零售店等,吃、喝、住、行一應俱全。它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而是與整個城市道路網絡、生活系統緊密交叉聯系的景觀線性系統。它獨特自由地存在的同時,又與外界緊密相連[17]。
4.3.1 標識系統要健全
綠道系統是一個新型的道路系統,它是以戶外休閑運動旅游觀光為目的建立的,它穿插在各個綠化空間中,以欣賞游玩為主,因而綠道的道路系統具有不規整性、低導向性、無計劃性,對于這個全新的綠道系統,要建立完整的標識系統,要使人們有 “人在畫中游”的感覺的同時,能隨時準確了解自己的位置,方便且安全地進行一切正常的旅游活動。
4.3.2 綠道顏色及符號要統一,賦有地方特色
綠道與普通人行道以及休閑道路均屬于道路系統,在形態上區別不大,如果不能在色彩上及符號上很好區分以及標識綠道系統,將會使人、車難以清晰分辨綠道范圍,出現不必要的麻煩;同時,不同顏色的綠道能夠代表當地綠道的特色,例如紅色代表熱情,藍色代表純凈,紫色代表浪漫等,讓人們很快進入綠道旅行者這一角色中,踏上綠道之旅。
4.3.3 驛站形式要多變化,要地方化和生態化
驛站是綠道出行中必不可少的服務設施,驛站的功能主要包括為游客提供休息、自行車交換、洗手間、飲食等場所,驛站的設計要求不講究形式的統一,要能融入當地文化中,形式可以與環境相協調搭配,驛站內部的基礎設施要經濟節約與生態美觀并行。
民眾是綠道使用者的主體,綠道的建立要充分考慮民眾的需求,要有長遠的養護計劃。只有得到民眾認可,并且得到充分利用的綠道才會發揮其作用,才會擁有生命力。當前,許多城市的發展還比較落后,人口密度還不夠集中,景觀節點還不太明顯,人們的生活還沒有從物質層次向精神層次轉變,綠道的建設要充分考慮當地的發展狀況,適時、適量投入綠道建設。對于城市發展還比較緩慢的地區,建議將綠道建設作為長遠的計劃納入城市未來規劃方向中,結合城市的發展一起建設與成長。
綠道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基于經濟節約的原則,綠道的建設應該趁早規劃、長遠規劃,盡快將之納入城市規劃項目中,結合城市建設發展來統籌規劃安排綠道的建設工程,使之早點融入城市建設的大環境中。例如,對于某些正在開發中的城鄉道路,可以將綠道與建設中的城鄉道路景觀相結合,避免二次建設;也可以在新建公園或者風景區時,直接將綠道穿插其中[18]。
綠道理論引入中國的時間較晚,國內對綠道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實踐方面也只是在一些大城市開始嘗試。綠道作為一個新的道路系統,其建設要遵循經濟節約的原則,體現生態環保、經濟適應的理念[19]。
(1)從材料選擇上來說,盡量選擇便宜耐用、生態環保的材質,服務設施結合當地的便民設施以及商業發展來統籌規劃[20]。
(2)從綠道形式上來說,綠道的形式要在統一中尋求多樣化,例如可以將親水棧道、園林游步道、人行道等與綠道相結合,在色彩與符號上建議與當地綠道系統保持統一,但是在形式及材質上卻可以根據設計有所變化,這樣可以豐富景觀效果的同時更好地利用現有的道路材料;為了貫穿綠道網絡,對于某些已經建成的車行道以及人行道,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沿路邊劃線,將其作為綠道用地[21]。
(3)從綠道發展來說,對于某些基礎建設發展較好的城市及景區,綠道的建設不需要另辟蹊徑,盡量在原有道路上改進;對于一些新開發的城市及景區,綠道的設計與建設應該與之統籌安排,一起進行。
(4)從綠道建設范圍來說,綠道的建設要充分考慮未來的城市發展方向和綠道使用率,盡量選擇人流量較多、景色較好、景點較出名的地段;也可以綜合考量當地的城市特色及城市發展情況,分期建設綠道,保證綠道的現實意義。
(5)從綠道的長期經濟效益來說,一方面綠道可以與農業觀光園以及農村風景林相連接,促進雙方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綠道系統本身是一個旅游產業鏈,必然帶動經濟的增長。因而綠道的建設可以與商業發展相結合,實現總體統一建設管理,部分投資修路的原則,即綠道系統的規劃、建設、管理是統一的,但是對于部分偏遠地區的綠道建設,只需保證主要景區的綠道貫穿,部分私人農業觀光園、商業風景區則需自己投資修路到家[22]。
(6)從綠道的利用率來看,綠道的建設建議從都市型綠道開始,讓它成為一種生活必需品。綠道不僅僅是一種旅游通道,還是上街買菜、購物、上班的另外一種更好的選擇,綠道的利用率也可以最大化,這也是經濟節約的另外一個體現。同時,便利的都市型綠道還將牽引人們走向郊外,走向自然,是最經濟生態的宣傳手段[23]。
當前,綠道建設已經逐漸成為城市建設的一個新潮流,盡管綠道建設在國內的發展較晚,很多政策法規還沒有建立,綠道系統的相關制度也不成熟,綠道建設還存在很多問題,但是綠道建設已然是時代的需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經濟速度的增長,人們越來越希望追求自然,追求戶外生活,綠道不僅僅是一條綠色的旅游休閑通道,還是一條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相互溝通的橋梁。我國應學習借鑒國內外優秀設計案例,結合當地經濟文化特色,敞開 “精神”與 “物質”的雙重綠色通道。
[1]Little C.Greenways for American[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0:7-20.
[2]Fabos J G.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 studi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8:321–342.
[3]Ahem J.Greenways as a planning strategy [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31-155.
[4]羅培蒂,冉茂梅.國內外綠道發展研究 [J].四川建筑,2012,32 (3):22-26.
[5]張慶費.綠道為慢生活鋪路 [J].中國園林,2011,(7):卷首語.
[6]劉濱誼,余 暢.美國綠道網絡規劃的發展與啟示 [J].中國園林,2001,(6):77-81.
[7]毛 鳴.國外 “綠道”網如何織?[J].武漢宣傳,2012,(20):48-49.
[8]張仁彬,吳人韋.歐洲綠道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J].中國園林,2007,(6):33-38.
[9]崔 敏,劉文敬.“綠道”理念指導下的森林城市研究初探——以重慶市都市區綠色空間串聯網絡規劃為例 [J].綠色交通規劃,2011,(10):1-4.
[10]朱澤君.論綠道對發展綠色經濟的作用——以增城綠道建設的探索和實踐為例 [J].中國園林,2010,(3):88-93.
[11]莫方明.綠道建設研究——以廣州市番禹區綠道建設為例 [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0:25-55.
[12]俞孔堅,李迪華,李 偉.論大運河區域生態基礎設施戰略和實施途徑 [J].地理科學進展,2004,23(1):1-12.
[13]韓西麗.從綠化隔離帶到綠色通道:以北京市綠化隔離帶為例 [J].城市問題,2004,(2):27-31.
[14]李 敏.綠道建設還不能大面積推廣 [J].中華建設,2012,(11):25.
[15]李迪強,宋延齡,歐陽志云,等.全國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體系規劃研究 [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3:16-21.
[16]郭中芹.國內外綠道規劃與建設比較分析 [J].綠色建筑,2012,(3):40-42.
[17]鄭锜功.淺析廣東省綠道的規劃建設 [J].科技咨詢,2012,10(28):210.
[18]張 文,范文捷.城市中的綠色通道及其功能 [J].國外城市規劃,2000,(3):40-42.
[19]劉濱誼,徐文輝.生態浙江綠道建設的戰略設想 [J].城市林業,2004,(2):14-18.
[20]李團勝,王 萍.綠道及其生態學意義 [J].生態學雜志,2001,20(6):59-61.
[21]欒春民.城郊游憩型綠道規劃設計探究 [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2:47-54
[22]譚少華,趙萬民.綠道規劃研究進展與展望 [J].中國園林,2007,(2):85-89.
[23]許 強.關于 “綠道”建設的思路 [J].管理觀察,2012,(8上):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