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嬋璐
(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湖北 荊州434023)
發展土地規模經營是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的重要基礎和必由之路。湖北省荊州市耕地面積大,人地關系相對寬松,具備較好的發展土地規模經營和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的物質基礎。近三年來,湖北壟上行新公社三農服務有限公司結合荊州各縣市實際,在推進土地規模經營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提出一種新的土地規模經營模式——公司+村組+農戶,這種聯盟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模式作為一種新的嘗試,還需要實踐的檢驗。為此,筆者對此模式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力求探尋這種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模式的優勢與不足,為大面積推廣奠定基礎。
公司+村組+農戶是一種聯盟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新模式,是在農民土地沒有發生流轉的情況下,由公司法人、農村基層組織和自然農民通過戰略聯盟,對農村土地進行連片種植。這種模式一方面充分發揮了農村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另一方面又充分發揮了公司把控市場的作用,有效降低了農民的生產成本和市場風險,增加了農民收入。其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這種土地規模經營模式的主體仍然是農戶,沒有改變農戶對原有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也就不會產生因土地流轉所帶來的一切風險。同時,這種土地規模經營模式是在農村基層組織領導下的一種經營活動,保證了農田生產的統一和農產品質量的統一,為農產品進入市場創造了有利條件,為農民增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這種土地規模經營模式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是公司法人——湖北壟上行新公社三農服務有限公司,該公司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鄉親服務。借助于湖北壟上頻道優勢,以及連鎖加盟和農資直營超市的渠道優勢,上連農資生產企業,下連農產品加工企業。因此,該公司可解決農民土地規模經營的買難賣難問題。這樣農民不僅在生產環節獲得利益,在流通環節也可獲得利益。
土地的有效流轉是土地規模經營的充分條件,但不是必要條件。公司+村組+農戶這種聯盟式經營方式越過了土地流轉環節,在農村基礎組織的領導下實行了土地規?;洜I。因此,這種模式減少了農民進入土地流轉交易市場、簽訂由縣農經部門統一制定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書并報鄉鎮農經部門備案等復雜環節,有效避免了土地流轉糾紛的發生。
土地規模化經營風險是多方面的,如自然風險、技術風險、市場風險等等。如果都由一個主體來承擔,其經營風險必然很大。但是,公司+村組+農戶這種土地規模化經營能有效化解經營風險,如自然風險由三者共同承擔,農資產品質量風險和技術服務風險由公司承擔,村委會和農民只需承擔市場風險。
由于這種土地規模化經營是在村委會的領導下進行的,所有的談判由村委會負責,這種組織對公司的談判無疑增加了農戶的談判力量,減低了生產成本。同時,在土地規?;洜I過程中,也加強了基本農田建設和公共設施建設。公司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的理念也會體現在壯大集體經濟方面,如可加快道路、橋梁、學校、醫院等方面的建設。
在村委會的領導下,通過公司參與將農戶與市場進行了對接,做到了產業發展的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根據目標市場確定主導產業,有效解決了農民種什么養什么、種多少養多少的問題。同時,公司+村組+農戶經營模式,龍頭觸角伸向廣闊市場,龍尾擺向千家萬戶。企業以利益關系為紐帶,以合同契約為保證,與農戶形成自愿結合、平等互利、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對農戶實行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在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和千變萬化的市場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實行了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經營。
一是解決了農資產品買難?,F在的農資市場處于一種破碎的市場狀態,農資產品太多,農民難以選擇。但這種模式由于壟上行新公社的參與,為農民提供了適合本地生產的農資產品,而且還可確保產品質量和產量,有效解決了農民選擇難的問題。二是解決了農產品賣難。目前,農產品過剩、增產不增收的關鍵在于農產品賣不出好價錢。但通過公司外連市場,實行訂單生產,有效解決了農民農產品賣難問題。三是解決了農技服務提升難。公司與農戶形成利益共同體,對農戶實行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有效地推動了農業新產品的推廣和農業生產技術的應用。四是解決了農業生產資金難。目前,農資市場存在大量賒銷的現象,說明了農民購買農資產品資金的短缺。通過公司與農戶的連接,實施農民小額貸款方式,有效解決了農業生產資金難的問題[1]。
一方面由于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另一方面,與農資經營企業直接合作,減少中間環節,也為農民帶來了實惠。同時,由于公司對農戶實行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實現了農業標準化生產,增加了農民外出工作機會,直接提高了農民收入。
農戶的分散經營一直以來難以增加對土地改良和農田基本設施建設的投入,出現了土壤板結和溝渠不暢的現象。但在村組的直接參與下,村委會承擔了這項基本職能,在合作談判中與公司簽訂了此項投資計劃,分期分批有效實行土壤改良和農田基本設施建設,逐步改善了土地規?;洜I的基本條件。
公司與村組的結盟,簽訂了農村公共設施建設項目,即公司出一點、村組出一點,形成一種合作共建機制,加快農村道路、橋梁、學校、醫院等方面的建設。
這種土地規模化經營模式充分發揮了農村基礎組織的作用,在爭取政策扶持方面增加了力度。如爭取理了荊州市各縣市對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資金獎勵,爭取到了當地政府對土地規模經營的農業保險費用等等。
荊州市調查資料顯示,農民大戶平均土地經營面積在1公頃左右。因此,要實現規?;洜I,必須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一方面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另一方面提高村委會服務職能,通過統一供種、統一生產標準、統一生產服務、統一銷售,把農戶組織起來,進行統一的生產,形成規?;纳a經營。
村委會作為農民的一級代表,代表著農民利益,在土地規?;洜I過程中,一方面要加強其領導職能,把農民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堅實共同體,不斷增強其談判能力;另一方面,應加強其服務職能,為農民生產服務,為新農村建設服務。
湖北壟上行新公社三農服務有限公司在土地規?;洜I過程中提出了統一測土、統一供種、統一施肥、統一防病治蟲、統一栽培管理、統一收購的管理方案,但要努力提高具體運作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而且通過在荊州市不同縣市試點,進行效果檢驗,然后再行推廣。
農業機械是土地規模經營的重要物質保障和技術支撐,通過農機化建設,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進而促進土地規模經營。各地政府要鼓勵農民組建農機合作社和購買大型農機發展規模經營,針對不同的規模經營主體,縣財政在省補貼基礎上每畝增加一定的深松整地補貼,單機購機補貼重點向規模經營農民傾斜[2]。
各縣市區要從本地實際出發,分別制定出臺一系列扶持土地規模經營優惠政策,如公安縣制定出臺了《關于促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五年規劃》,有效促進土地規模經營發展。同時制定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達到一定面積的鄉村、專業合作組織和種植大戶的資金獎勵政策以及農業保險政策,設立農村土地規模經營獎勵基金,根據不同情況予以不同獎勵。實踐證明,推進土地規模經營既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同時也離不開政府的扶持,扶持力度越大,土地規模經營發展的步伐就越快。
[參考文獻]
[1]楊 濤,朱博文,金明亮.關注“小三農”:農資經銷企業發展的基石——以湖北壟上行新公社為例[J].商場現代化,2012,(1中):33-35 .
[2]黑龍江省農業委員會.發展土地規模經營必須解決的幾個問題[J].黑龍江日報,2012-06-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