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癌是人類消化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居我國癌癥死亡前列,50%~60%的結腸癌患者在確診時就已發生遠處轉移[1]。腫瘤的侵襲、轉移仍是結腸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控制結腸癌轉移和復發依然是臨床一大難題。結腸癌術后容易在吻合口、盆腔內、會陰部復發, 多因手術未能完全清除肉眼無法見到的微小轉移灶所致。間質化療既能持久保持植藥區域藥物的高濃度, 又可減輕全身的藥物不良反應, 是清除這些殘存癌細胞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采用聯合用藥消癌平注射液與5-氟脲嘧啶緩釋劑術中噴灑灌注留置腹腔,對結腸癌腹腔及局部復發的防治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10例選自江蘇省腫瘤醫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接受手術的結腸癌患者,術前均未接受放療和化療。男60例,女50例,年齡47~71歲,平均(61.7±5.3)歲。其中,高分化或中分化結腸癌56例,低分化或未分化結腸癌54例;未及漿膜層45例,累及漿膜層65例;無淋巴結轉移42例,有淋巴結轉移68例。結腸癌標本按照Dukes 分期:A期6例,B期24例,C期43例,D 期37例。將110例患者隨機分為聯合用藥組(58例)和單藥組(52例),前者于術中腹腔留置消癌平注射液與5-氟脲嘧啶緩釋劑,后者僅留置5-氟脲嘧啶緩釋劑。
1.2 方法 消癌平注射液由南京圣和藥業有限公司提供,國藥準字Z20025868。5-氟脲嘧啶緩釋劑(中人氟安)由蕪湖中人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提供, 國藥準字H20030345。用20 ml生理鹽水將80 mg消癌平注射液溶解后,與5-氟脲嘧啶0.9 g混合,于關腹前將藥物噴灑于手術野及腹腔其他部位并留置。所有病例均按結腸癌根治術進行手術切除。隨訪3年后,觀察并比較聯合用藥組與單藥組的術后復發情況。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觀察 A期聯合用藥組與單藥組術后1年和3年均無復發病例。術后3年,聯合用藥組為復發率16.3%,單藥組為45.9%,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術后1年和3年的復發情況比較(n,%)
注:與單藥組比較,*P<0.05
2.2 不良反應 聯合用藥組發熱4例, 腹痛3例, 引流量偏多6例; 單藥組發熱3 例, 腹痛3例, 引流量偏多5例。聯合用藥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9.1%) 與單藥組(18.3%) 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結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 因早期癥狀不明顯, 多數患者就診時已屬中晚期, 即使手術, 術后Dukes C 期的轉移和復發率也達50%, 晚期結腸癌手術后的5年生存率<10%。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的根本原因是手術時未能完全清除肉眼不能看見的微小病灶以及脫落殘存的腫瘤細胞在腹腔和創面種植所致。最近的研究證實,由于全結腸系膜切除(CME)及全直腸系膜切除(TME)技術的運用,結腸癌術后吻合口復發已被降至較低的水平,結腸癌肝轉移患者術后5年生存率>50%[2-3],當然這不僅得益于手術方法的改進,同時離不開輔助化療、放療以及其他生物制劑的治療,而化療是減少這些殘存的癌細胞術后種植、減少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的有效方法。但對一些C、D期腫瘤,因癌腫浸潤至漿膜外的癌細胞脫落,或手術操作過程中造成的醫源性腫瘤播散,結腸癌術后手術野及腹腔內常有癌細胞的存在,術中盡可能將脫落殘留的癌細胞清除殺死,對防止其以后種植轉移及局部復發具有重要積極意義。臨床應用腹腔內化療以來,曾經先后使用過如氟尿嘧啶、甲氨蝶呤等多種藥物,最為常用的是氟尿嘧啶。既往研究表明術中應用氟尿嘧啶緩釋劑腹腔化療安全可靠,并發癥少,不良反應少[4-5]。
消癌平為中藥烏骨藤的精提取物, 烏骨藤生長在我國云南、廣東、貴州等山區, 藥性味苦、微寒。消癌平主要含有多糖、生物堿和皂苷等有效成分。體內及體外研究發現, 消癌平對腫瘤細胞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使癌細胞向正常方向分化。臨床用于肝癌、胃癌、肺癌等腫瘤的治療,近年來的臨床研究表明, 消癌平單獨給藥或與其他療法并用, 都顯示出明顯的抗腫瘤效果。同時消癌平注射液能抑制腫瘤細胞DNA和RNA 的合成,提升外周白細胞,增強網狀內皮細胞吞噬功能,活化巨噬細胞及淋巴細胞,誘導胸腺淋巴細胞產生活性物質,改善和增進機體免疫功能和應激能力[6-7],從而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力及臨床療效, 延長生存期, 改善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生存質量。
本研究中我們采用大量的溫滅菌蒸餾水及5-氟脲嘧啶沖洗浸泡吸盡,將脫落于腹腔內的游離癌細胞沖洗掉,使癌細胞種植于腹膜的機會大大減少。并于關腹前將抗腫瘤藥物消癌平注射液和5-氟脲嘧啶噴灑在手術野及腹腔內留置,一方面讓藥物長時間直接作用局部殺死腫瘤細胞,另一方面藥物通過腹膜的吸收,經門靜脈及淋巴系統回流至肝臟,可在門靜脈、肝臟及腫瘤淋巴回流區形成高濃度的抗癌浴場,有助于治療或抑制肝臟和淋巴結的轉移。結果表明,術中腹腔留置消癌平注射液與5-氟脲嘧啶有明顯的抗腫瘤增效作用,明顯降低結腸癌術后的局部復發率,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顯著改變病人的生活質量,且耐受性良好。本法操作簡單,療效確切,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林言蔑,朱正鋼,郁寶銘.胃腸道腫瘤外科綜合治療新技術[M].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163.
[2] Rosenbaum CE, Verkooijen HM, Lam MG, et al. Radioembolization for treatment of salvage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es: a systematic review[J]. J Nucl Med, 2013, 54(11):1890-1895.
[3] 劉建芳, 李西梅, 王毅民,等.血清端粒酶與腸癌相關抗原檢測對大腸癌診斷價值的研究[J].實用老年醫學,2012,26 (1): 81-82.
[4] 萬圣云, 劉弋,張俊舜.5-Fu緩釋劑對直腸癌區域性化療局部藥物濃度的影響[J].安徽醫藥,2003,7(4):250-252.
[5] 王煒,黃世鋒,陳德倫,等.結腸癌術中放置氟尿嘧啶緩釋劑前后檢測血T細胞和NK細胞的臨床意義[J].當代醫學,2011, 17(18):15-16.
[6] 王文玉, 周云, 張曉菊,等.消癌平注射液聯合化療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觀察[J].臨床腫瘤學雜志,2009,14(10):936-938.
[7] 黃振倩, 譚獲, 王春燕,等.消癌平注射液聯合化療治療中晚期肺癌的臨床研究[J]臨床腫瘤學雜志,2007,12(2):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