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生產力中心主任 郭崎
中歐生產力中心一個亟待共同探索的創新合作模式
中歐生產力中心主任 郭崎

2013年4月,國家開發銀行瑞典組組長徐英九在瑞典首都斯得哥爾摩首次提出了建立中瑞生產力中心的建議。2014年4月,在瑞典、丹麥、中國已有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中歐生產力中心,并有意愿加入其中。但是,中歐生產力中心如何界定其性質,如何管理,如何運營,至今仍然需要大家集思廣益、共同探索。
2012年4月中國和瑞典簽署框架合作協議,明確國家開發銀行每年支持不低于10億歐元創新合作專項貸款。同年,國家開發銀行瑞典組成功完成沃爾沃貸款項目。
2012年8月,中國銀行斯得哥爾摩分行成立,成為中國銀行在北歐建立的第一家分行。
2013年4月,國家開發銀行瑞典組應邀與中國銀行斯得哥爾摩分行共同探討沃爾沃項目等合作事宜。
此次會上,中方主動提出建立中瑞生產力中心,讓更多的生產力中心專業人員到境外開展技術服務,發現和完成更多創新合作項目,形成“技術+金融”的完整服務鏈。
2013年11月,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對中瑞生產力中心試運行期間的工作進行了評估,提出了工作要覆蓋更廣泛的國家。隨后,中歐生產力中心進入境外注冊為非盈利機構階段,并向科技部國際司和高新司報備案。
建立科技服務國際合作平臺的探索得益于科技部環境建設項目的研究工作。2008年,在火炬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處的指導下,我們開展了《特色產業基地技術升級服務模型》的研究工作,形成了100多萬字的技術資源及工作標準。項目完成后,我們開始用太陽能光伏產業的國際合作檢驗模型的有效性,爭取到工信部產業政策司若干項目的支持,不斷完善了模型應用中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案。經過五年多的項目實踐,初步形成了“產業分析、技術評估、財務顧問”的業務模式,及“專注、創新、信任、互助”的機構文化。
高層推動
根據瑞典等國科技人員行為習慣和服務機構特點,為爭取技術,我們探索了用高層推動項目的方法。一是與瑞典高端制造業所在區域政治家建立友好聯系,樹立機構形象,積極宣傳中國科技服務行業的工作品牌;二是與瑞典前任高層政治家建立友好聯系,推動具體項目進入中國;三是通過網絡加強與現任省級政治家的溝通,促進其多渠道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建立更多與中國合作的項目。
在高層推動過程中,邀請中國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瑞典組等中資機構,共同宣傳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營造良好的創新合作項目環境。
廣泛聯合
根據國內產業升級和生態城鎮建設需求,以創新合作項目為起點,建立產業國際合作網絡。一是與在瑞典的全球科技服務機構建立聯系,發現更廣泛的項目來源,并向國內推廣應用;二是與瑞典等國科技服務機構對接;三是與重點靶向的產業群服務機構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
明確流程
機構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不斷根據客戶需求創新業務模式,明確收益來源,提高工作效率。根據境內外企業的創新合作習慣,我們正在運行一個以客戶需求為出發點的業務流程。一是在產業比較分析的基礎上,發揮境外機構熟悉所在國人員行為特點、便于查詢資料和拜訪便利等優勢,為企業提供技術合作項目清單;二是在企業初步確定合作者的基礎上,我們組織案例分析會,增進雙方的了解,形成共同利益;三是在雙方簽定合作協議后,我們為項目主體提供最優資金解決方案。目前,這個流程受到客戶普遍歡迎。
在探索中,我們始終牢記提出建立中歐生產力中心的初衷,即:動員和組織更多的生產力中心專業人員到境外參與技術爭取工作。但通過近半年的宣傳和修改章程等過程來看,目前還沒有實現這個初衷的條件。為解決現階段這個問題,我們擬采取以下辦法:
(一)建立境外專業團隊
以華人華僑及海外留學生為主,向他們積極宣傳科技服務工作的價值,吸引他們參與到中歐生產力中心工作,并采用生產力中心工作標準運行和管理。
(二)建立境外合作團隊
與所在國項目來源主要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明確共同達成的框架協議和項目合作協議。
(三)積極拓寬項目來源
爭取技術難、渠道窄,仍然是境外團隊面臨的首要問題。為此,需要我們不斷創新項目和業務流程,發揮開路先鋒的作用,用專業的技術服務,為投融資機構做好財務顧問等服務。
中歐生產力中心是個仍在探索的新生事物,期待大家多關心、多提寶貴意見,共同開展國際科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