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埔軍校創辦不久,即投入到捍衛革命政權的戰斗中去。1925年2月,軍校教官、學生和教導團3000余人,與粵軍聯合組成右翼軍,參加第一次東征討伐陳炯明。黃埔校軍在淡水之戰和棉湖血戰中,大顯神威,其愛國愛民、勇猛果敢、團結奮斗的黃埔精神贏得了各方的矚目和交口稱贊。1925年10月,以黃埔軍校教導團為基礎擴編而成的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作為主力第二次出發東征,冒著彈雨強攻惠州,酣戰華陽,與東征軍各部配合,徹底消滅了陳炯明的軍事力量,“黃埔精神”再次大放光彩。兩次東征統一了廣東,鞏固了革命根據地,為出兵北伐奠定了基礎。這是孫中山建軍思想的勝利,也是國共兩黨合作共同革命的勝利。
在東征中,黃埔軍校師生作為新生軍事力量,自身也從軍校教導團擴編成黨軍,為建立革命武裝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范例。毛澤東在總結革命斗爭經驗時曾指出,“在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七年的時代,那時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合作組織新制度的軍隊,在開始時候不過兩個團,便已團結了許多軍隊在它的周圍,取得第一次戰勝陳炯明的勝利。往后擴大成為一個軍,影響了更多的軍隊,于是才有北伐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