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麗紅
(貴州省黔東南州中醫醫院, 貴州 凱里 556000)
幽門螺旋桿菌作為當前世界衛生組織公認的第一致癌物質,在治療感染的過程中,對于并發胃潰瘍患者要及時根除細菌以降低危險,針對胃潰瘍患者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可能性高度95%的臨床數據,必須針對二者進行針對性治療,通過根除病菌完成胃潰瘍的有效治愈[1]。為觀察中藥黃連湯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并發胃潰瘍的臨床效果,本次研究選取在本院進行治療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并發胃潰瘍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2月—2013年7月間在本院進行治療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并發胃潰瘍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研究的患者均經過胃鏡和胃黏膜檢測確認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并發胃潰瘍,排除治療前1個月內使用過抗生素類藥物、皮質激素、抗凝藥等患者和藥物過敏、濫用及伴有重大軀體疾病和功能不全者等[2]。60例患者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22~49歲,平均年齡(27.9±3.6)歲;病程1~11個月,平均(4.2±2.3)個月,尿素14C呼氣實驗均為陽性。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0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病程等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應用西藥進行治療,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黃連湯進行治療。西藥:應用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進行治療,每日2次,劑量分別為20 mg,1000 mg,500 mg,以2周為1療程。自擬中藥黃連湯:黃連、枳實、陳皮、竹茹各10 g,茯苓15 g,甘草5 g,半夏9 g,水煎服,每日2次,1周為1療程,根據患者癥狀表現進行辨證加減[3]。
治療期間2組患者均未服用其他抗生素和胃潰瘍治療藥物,治療期間做好餐具消毒管理避免再次感染。觀察治療期間2組患者癥狀變化情況和藥物不良反應,治療1個月后實施尿素14C呼氣試驗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和胃鏡檢查,觀察患者胃潰瘍康復情況和病菌根除情況,并對治療效果進行評估。

3.1 療效標準 治愈:所有癥狀消失,胃鏡檢查潰瘍愈合或瘢痕組織形成;有效:潰瘍面積明顯縮小;無效:治療前后潰瘍癥狀和面積無明顯變化。幽門螺旋桿菌清除標準判定以尿素14C呼氣試驗結果為準,結果為陰性則判定為根除。
3.2 治療結果 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情況見表1。從表中治療數據對比情況來看,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6.7%顯著高于對照組7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幽門螺旋桿菌清除率83.3%、復發率3.3%,與對照組33.3%、10%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情況 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臨床研究顯示幽門螺旋桿菌是導致胃潰瘍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導致慢性胃病的發生與發展,兩者之間的密切相關性決定了其有可能在感染病菌的同時伴有嚴重慢性胃部疾病的可能。面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并發胃潰瘍患者,除了要積極應用抗生素清除病菌之外,還要做好胃潰瘍的臨床治療。本次應用中西藥結合的方式進行治療,抗生素以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為主,以黃連主要成分的黃連湯能夠保護消化道黏膜,促使損傷組織的修復與再生,且對于幽門螺旋桿菌有著明顯抑制、殺毒、消炎效果,可以說具有多重優勢[4],本次治療結果也顯示了黃連湯對于幽門螺旋桿菌并發胃潰瘍的優越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自擬中藥黃連湯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并發胃潰瘍臨床效果好,有助于脾胃功能恢復,值得臨床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韓子巖,韓松巖,韓樹穎.慢性胃炎中醫辨證分型與悉尼內鏡胃炎分類及Hp感染相關性研究[J].中醫雜志,2011,42(9):556.
[2]羅云堅,黃穗平,陳慧,等.慢性胃炎中醫證候與胃竇十二指腸運動及胃炎程度的相關性[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7(3):24l-244.
[3]張存鈞,蔣振明,張鏡人.中藥對幽門螺桿菌抑菌作用的體外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5(3):168-169.
[4]曾應田,肖新民.中西藥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2,8(9):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