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鳳 王華英 陳水校 應金耀
浙江蕭山家庭農場等現代經營主體的發展運行
李水鳳 王華英 陳水校 應金耀
李水鳳,杭州市蕭山區農技推廣中心,杭州市蕭山區城廂街道蕭然南路546號,311203,電話:13868136162
王華英,陳水校,應金耀,杭州市蕭山區農技推廣中心
編者按:隨著我國農村農業經營主體出現的分化,除了一般的小農經營主體外,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在推動農村、農業發展,在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家庭農場(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在其發展過程中自動實現代際傳承和新老交替,從而破解了我國未來農業經營主體的穩定性和持續性難題,是培養職業農民的重要途徑。
蔬菜是蕭山區五大主導產業之一,蕭山是杭州市“菜籃子工程”基地主產區,在全區農業總產值中位居第三,已成為浙江省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之一。2013年全區蔬菜播種面積2.8萬hm2,總產量101.76萬 t,總產值20.41億元,蔬菜產值已占全區農林業總產值的21.33%。隨著土地規模經營不斷發展,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為代表的蔬菜生產現代經營主體正蓬勃涌現。筆者對全區100多家蔬菜專業合作社和20多家生產企業進行了問卷、實地抽樣調查,現將有關情況小結如下。
近幾年,政府部門對農業包括蔬菜的扶持力度逐年在加大,且各個鄉鎮也出臺了相應的扶持政策,做好配套扶持。如蕭山區政府為鼓勵大學生從事農業工作,專門印發了《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鼓勵和支持大學畢業生從事現代農業的若干意見》,除省政府補助外,對符合條件的區里給予每人每年1萬元配套補助;印發《2012年蕭山區農業產業化財政有關扶持政策實施細則》的通知,對區級及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及三星級(含三星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當年固定資產(設施)總投資在80萬元(含80萬元)以上,按實際投資額(必須完成計劃投資的80%以上)給予2%的貼息;區農業局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的實施意見》政策等。另外,還出臺政策扶持高效設施農業建設、農業規?;a及農業品牌建設等。
近幾年,我區蔬菜產業平穩發展,結構合理,面積穩定,效益提高,龍頭企業也迅猛發展。全區有蔬菜生產企業23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7家、區級8家,龍頭企業占了69.6%。基地總面積1 427.2 hm2,其中連棟大棚面積 116.9 hm2,單棟大棚面積373.1 hm2,滴灌設施152.4 hm2。固定資產投入1.7億元,年產量8.54億t,年銷售額3.15億元,年凈利潤6 181萬元。另外,全區有3.3 hm2以上種植面積的大戶228戶,蔬菜種植面積3 966.7 hm2。
按照“以家庭成員從業為主,土地經營面積超過6.7 hm2,以自己從事種養殖與農家樂休閑旅游相結合的家庭經營單位”的標準統計,已經進行工商注冊登記的家庭農場有2家,為杭州蕭山睿博家庭農場和杭州蕭山新思路家庭農場,是蕭山首批注冊的家庭農場,均為2013年4月成立。睿博家庭農場主要從事蔬菜的種植及配送服務,新思路家庭農場目前已投入400余萬元,主要進行樹木、水果、蔬菜種植和水產養殖。
全區有蔬菜專業合作社130家,總計入社農戶3 502戶,總計入社菜地面積6 509.5 hm2,服務面積8 000多hm2。其中面積在3.3 hm2以上的有55家,蔬菜種植(服務)基地面積4 746.7 hm2。合作社在輻射帶動農戶方面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如杭州農墾蔬菜專業合作社以益農鎮三圍村113.3 hm2無公害大棚蔬菜基地為依托,輻射周邊群圍、興裕、東沙、長北等5個村的萬余畝蔬菜基地,生產經營范圍涉及芹菜、西瓜、長瓜、南瓜、花菜、青椒等十余種蔬菜瓜果。2012年,合作社全年銷售蔬菜2.5萬t,銷售產值達6 633萬元,667 m2凈收益超3萬元。
隨著蕭山臨江開發區、江東開發區等工業園區建設的加快,許多設施條件好、栽培水平高、土壤熟化程度好的蔬菜基地被征用,蔬菜基地面積正在逐年減少;污染企業的東遷等使土壤與大氣環境條件變差,產品質量安全不能保證;南片稻區近年來雖然新發展了一定面積的蔬菜基地,但這些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有限,生產管理水平較差,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不足。優質土地減少和環境條件變差使我區蔬菜產業發展受到限制。另外,土地流轉難,以短期效益為主,一般承包期限為5年,使經營主體不敢也不愿在土地上加大投入,流轉期限得不到有效保障。近幾年土地流轉標準費偏高,667 m2土地租金要1 800元左右,種植蔬菜效益較低。
勞動力緊張且成本高成了現在農業企業最頭痛的一件事情,目前蕭山東片男工180元/天,女工120元/天,南片男工 120元/天,女工 65元/天,南片的勞動力基本上來自諸暨,管吃喝和接送。勞動力普遍都在50歲以上,年齡偏大,風險較大。
近幾年,政府部門對農業的扶持力度雖然逐年在加大,但是對蔬菜方面的扶持力度還是偏弱,特別是項目和技術方面的扶持還有待加強。
相對于工業企業,農業企業效益偏低,產出不高,技術人員的待遇也相對較低,工作環境艱苦和待遇不高成了技術人才難留的主要原因。
普遍反映投資資金短缺,特別是設施化投入較大,農業生產周期長,比較效益低,回報見效慢,想通過貸款融資發展擴大規模也比較困難。生產經營主體的素質也是參差不齊,大部分是土生土長的農民,文化程度相對不高,他們掌握的知識和應用新技術不多,品牌意識、抗風險意識不強,擴大再生產資金能力有限,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根深蒂固,生產觀念有待更新。
要依托南片稻區資源和區位優勢,加快結構調整,加大新基地發展與投入力度,實現基地布局由北向南的轉移。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保護,增強抗災能力。在保護基本農田的基礎上,加強對規?;?、產業化生產的蔬菜基地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特別是要加大南片稻區蔬菜基地的設施建設,要增加投入,重視開展土壤重金屬及有害生物污染的調查研究與治理工作,逐步建立耕地質量管理體系,同時不斷提升設施化水平。
惠農補貼要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并將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傾斜的政策落到實處;財政部門要安排資金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金融部門要創新信貸方式,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力度,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落實稅費優惠政策。農業部門要在項目和技術上加大扶持力度,并予以落實。
把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人才作為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利用和整合各類培訓資源,開展農業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重點培訓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人員,將其率先發展成為職業農民。同時,生產經營主體自身也要加大對人才的培養,創造條件,提高各種待遇,留住人才。
201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