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雨水多,要特別注意馬鈴薯的晚疫病防治。”近日,筠連縣農業局高技農藝師羅付乾來到該縣高坪苗族鄉,手把手指導苗鄉群眾壘廂排水,積極防治馬鈴薯晚疫病。
筠連系邊遠山區縣,地多田少。為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發揮土地效益,實現農民增產增收,該縣農業部門在全縣積極推廣“新旱三熟高產栽培技術”,指導農民在春初種一季馬鈴薯,隨后套種玉米。在馬鈴薯收獲后,再種一季紅薯。通過科學種植,每667 m2可產馬鈴薯1 000 kg以上、玉米500 kg以上、紅薯2 000 kg以上,667 m2產值達3 000余元。
“馬鈴薯與玉米套種,特別需要注意種植規格,也就是馬鈴薯和玉米的種植密度。”羅付乾介紹,套種馬鈴薯,得按0.83~1 m開廂,每廂種兩行馬鈴薯,空行種玉米,肥地、施肥水平高的地塊可適當偏稀,反之則適當偏密,做到合理種植,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達到高產的目的。
據悉,筠連縣2014年共種植馬鈴薯7 520 hm2,主產區在高坪、團林、聯合等幾個高山苗族鄉鎮,目前長勢良好,豐收在望,預計產量可達18萬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