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
(烏魯木齊市城建設計研究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92)
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的加大,城市的物流園區發展十分迅速。貨運交通預測長期以來是城市交通需求預測的薄弱環節。傳統的貨運交通預測方法上存在著割裂和簡化貨物運輸過程,針對我國物流園區貨運主體之間關系的復雜性,直接應用已有方法和模型顯然得不到合理的預測結果。以烏魯木齊市物流園區為例,貨運主體之間存在運輸方式多樣、物流功能單一、貨運中介零散等特點,直接影響著貨運交通的產生和分布。鑒于此,非常有必要在貨運預測分析中加強對貨運組織模式的考慮,參考借鑒城市客運交通預測理論方法,研究改進貨運交通預測分析模型。
(1)物流量的預測
包括:貨運適運貨種的分布,貨物的流向、流量,國際國內貨運量、貨種、來源及流向等的預測。
(2)物流服務需求預測
對物流各環節,如運輸、配送、倉儲、通關、信息等各種物流服務項目的需求所占比例的預測。
(1)歷史數據的局限性
現代物流的發展使傳統物流業的運作模式發生了變化,歷史數據所描述的發展趨勢不能完全代表未來的發展趨勢。直接應用趨勢預測法其預測精度難以保證。
(2)貨運交通量的發展呈現非線性勢態
由于物流園區貨運交通量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難以用一個數學解析式來表述,它們之間的關系受到許多隨機因素的影響,呈現出非線性、隨機性的特征。
(3)各因素之間的關系是雙向或多向的關系
物流園區在規劃過程中的預測目標主要是對物流系統的規模及其服務水平相關的指標,不同的服務水平吸引不同的客戶群,貨運交通量的增加或減少又直接影響企業的運作模式和服務水平。各因素之間的關系的準確描述需采用計量經濟學中的多方程的經濟結構模型。
(4)政策敏感性強
政府通過法律、法規對經濟進行調控,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物流園區內企業的發展,對社會物流的需求種類、需求層次及需求量會有影響。而這些因素又往往很難定量的描述。
(5)環境制約因素
環境因素包括:地區物流基礎設施環境、工商業的現代物流意識和觀念、經濟形勢、同行業的競爭、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等。由于企業的生產是由市場的需求去拉動的,而市場的需求是由環境等因素所決定的。因此,貨運交通量的預測一定要反映以上各因素的影響。
(6)反映物流園區整個系統整體運作的狀況
現代物流管理強調的是系統運作的整體效益,系統的任一環節的不暢就會影響系統整體運作的合理化和整體效益。同樣也影響市場形象和市場需求。系統的不同規模、不同的服務水平將贏得不同的顧客群。因此在進行物流系統預測時應從系統的整體狀況的角度來進行預測。
貨運交通預測方法主要包括基于車輛和基于貨物兩種,兩種方法在采用的模型與客運交通預測模型一樣,只是基于貨物的方法在交通分配之前要進行貨運量和交通量之間的轉換。
(1)基于貨物的預測方法
基于貨物(Commodity-based)的交通需求預測方法時在傳統“四階段”預測方法的基礎上,在分配之前進行貨物與車輛的轉換,即貨物產生→貨物分布→貨物方式劃分→生成車倆分布(貨運量與交通量的轉換)→交通分配。
(2)基于車輛的預測方法
基于車倆(Vehicle Based)的交通需求預測方法的研究對象即為貨運車輛,比傳統“四階段”預測方法的基礎上,少了方式劃分的步驟,即車輛產生→車輛分布→交通分配。
基于貨運的預測方法,無法避免貨運量和交通量之間的轉換問題,轉換的可靠與否取決于對空車流的估算是否準確。已有文獻大多著眼于轉換結果本身,很少對空車產生的機理進行分析。
(3)利用經典的四階段預測方法
利用經典的四階段預測方法對貨運交通進行預測,但在實際應用時多采用經典的交通分配模型,很少考慮貨運交通自身的特點。已有研究成果中用四階段方法來預測貨運交通多基于貨物的預測方法,這就無法避免貨物量與交通量之間的轉換問題,轉換結果的可靠與否取決于空車比例,而這一比例往往根據經驗給出。
(4)經濟活動模型
考慮土地利用、經濟、運輸方式等影響因素,建立一個包含社會經濟、土地利用及運輸網絡在內的I-O 模型,通過區域經濟活動與貨運交通之間的聯系來預測貨運交通。
(5)基于出行鏈的分析方法
基于出行鏈的分析方法在客運交通的預測中得到普遍應用,但是在貨運交通預測中的應用還較少。該方法把出行鏈理論應用于交通分布、方式劃分及交通分配當中,提出了出行分布與分配的組合預測模型。
綜上所述,在貨運交通預測方面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可循,不同區域之間影響貨運交通產生的因素是不同的,所以需要根據實際問題、實際情況進行調查分析。貨運交通的出行特征很大程度上是由貨運組織模式所決定的,對貨運出行特征做深入分析是極為必要的,在傳統的模型基礎上結合貨運出行的分析將能更加準確的對物流園區的貨運交通進行預測。
一是對歷史數據的分析,根據歷史數據的特點選擇適合該特點的預測方法。
二是對預測結果的修正,這需要了解預測模型的誤差特性,有的預測模型總是滯后實際值,有的預測模型反之。
三是對預測模型的綜合應用,即將多種預測方法在預測過程中的不同階段進行預測或將多種預測模型的預測結果進行綜合考慮,也就是人們研究的組合預測模型。
四是預測在滿足歷史數據的擬合優度的基礎上還要考慮系統未來的發展狀況是否仍然按照過去的運動軌跡發展。從而對預測值再次進行修正,當然這需要將定量與定性分析的方法結合應用。
第一,通過對貨運出行特征調查方法的深入研究,從不同途徑獲取多元數據,在此基礎上來討論和分析貨運交通的預測更有理論指導價值。
第二,貨運交通預測方法,能夠幫助研究者更深入地理清貨運出行特性,并分析貨運需求的產生和貨運量的分布,克服了傳統四階段預測方法在應用上的局限性;
第三,避免了用傳統宏觀預測的方法來分析物流園區貨運交通問題的片面性。
已有研究表明,運輸網絡組織模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可以影響到運輸需求的產生,這為研究物流園區貨運組織模式提供了很好的依據,集約化的網絡形式是貨運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為合理地預測遠期貨運交通提供了可能性。
[1] 蔣惠園,楊大鳴.貨運量預測方法的比較[J].運籌與管理,2002(3):74-79.
[2] 陳實.貨運量預測方法及應用研究[D].湖北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8.
[3] 陳琳,孫有望.基于城市產業結構變化的貨運量預測實證研究[J].交通與運輸,2008(2):72-74.
[4] 戚銘堯,楊坤河,繆立新.基于可計算一般均衡的貨運量預測模型[J].工業技術經濟,2013(3):3-10.
[5] 程禮芬.區域貨運量預測方法的比較[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5(4):114-116.
[6] 吳延芳,尹相勇,谷媛.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貨運發展預測[J].物流技術,2010(11):4-6.
[7] 林樺.物流園區的貨流預測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2(4):97-100.
[8] 韋漢超.物流園區貨運量預測系統設計及應用研究[D].廣東廣州:廣州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