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南/湖北襄陽襄州畜牧獸醫局
(一)飼養管理因素
1.母豬因素。妊娠母豬日糧中的營養需求過高,產后奶水過于濃稠、脂肪含量過高,導致仔豬消化不良而發生黃白痢;由于日糧中營養含量過低,造成母豬營養不良,無奶、奶水不足或奶水稀薄,導致仔豬營養不良、抵抗力下降而發生黃白痢。母豬子宮炎、陰道炎、乳房炎或產后熱導致奶水變質,母豬乳房疼痛,紅腫,有腫大結塊,無奶或少奶,不愿讓仔豬吃奶,或仔豬吃了變質的奶水而感染母體攜帶的病菌或病毒而發生腹瀉。

2.仔豬生活環境因素。剛出生的仔豬由于皮下脂肪薄、血糖低、體表面積與體積比大,產熱能力低,散熱快,尤其是在冬季及晝夜溫差大的春秋季,如果保育舍的溫度跟不上極易導致仔豬受寒而發生腹瀉。仔豬生活的保溫箱或圈舍要保持干燥衛生,如果濕度過高或長期不清理豬糞極易導致細菌滋生。產房要保持安靜,避免對仔豬造成應激,并且要勤打掃勤消毒,避免細菌病毒的入侵。
3.仔豬日糧因素。母豬初乳是指產后2~3 d內所分泌的乳汁,初乳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大多數蛋白質為免疫球蛋白,它能夠形成抗體,與病原微生物及毒素等抗原結合,保護仔豬免受病原侵襲。一些飼養管理不當的豬場,對于初生的乳豬沒能及時給予初乳,致使仔豬抵抗力低下而極易發生腹瀉。斷奶后的仔豬,由于日糧營養搭配不當或飼喂過飽導致消化不良,損害腸道黏膜而發生腹瀉。
(二)疾病因素
1.病毒因素。豬傳染性胃腸炎,由冠狀病毒科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經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患病母豬乳汁中含有病毒,仔豬吃奶時被感染,表現為突然發病,先嘔吐,接著出現水樣腹瀉,糞便為黃色、綠色或白色等,可含有未消化的乳凝塊,患豬脫水明顯,10 d以內的仔豬多在出現癥狀后2~7 d內死亡,如無繼發感染,3周齡以上的仔豬可自行恢復,但生長發育受到阻礙。解剖可見胃內充滿乳凝塊,黏膜充血,腸系膜淋巴結腫脹。確診需作病原學診斷和血清學診斷。
豬流行性腹瀉,由冠狀病毒科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糞便-口腔是該病的主要傳播途徑,主要變現為水樣腹瀉,與傳染性胃腸炎癥狀相似,易感豬群爆發本病時發病率和死亡率差異很大,有的豬場所有日齡的豬只均可感染,1周齡以內仔豬常常在持續腹瀉3~4 d后因脫水嚴重而死亡,日齡較大的仔豬約1周后可康復,暴發急性腹瀉的豬場,在斷奶后2~3周可能出現持續性腹瀉。病變主要在小腸,剖檢可見腸內充滿黃色液體,絨毛縮短,腸系膜充血,腸系膜淋巴結水腫。但該病僅憑臨床癥狀很難做出診斷,可用Elisa方法檢測糞便中的冠狀病毒抗原和血樣中特異性抗體進行確診。
仔豬輪狀病毒病,由呼腸病毒科A群輪狀病毒引起,由糞便排出,主要經口傳播,是1~8周齡仔豬腹瀉的原因之一,1~5日齡無菌豬或斷奶仔豬感染后腹瀉嚴重,排水樣、黃白色、絮狀稀糞,患豬精神不振,食欲減退,腹瀉持續3~7 d,1~2周內逐漸康復,死亡率高,7~21日齡仔豬腹瀉脫水較輕,死亡率較低,28日齡后仔豬僅引起輕微腹瀉,但如果在感染時飼喂稀料,會促進腹瀉的發生。剖檢可見腸絨毛變短,胃內充滿未消化的乳凝塊。該病的癥狀不是典型癥狀,確診可采集糞便、腸內容物或切片用于診斷。
2.細菌因素。豬痢疾,俗稱豬血痢,由致病性豬痢疾短螺旋體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病豬或帶菌豬是主要傳染源,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污染器械也是傳播媒介,7~12周齡的豬多發,患豬感染后急性主要變現為迅速下痢,糞便黃色,柔軟或水樣,嚴重者1~2 d糞便充滿血液和粘液,糞便惡臭,含有上皮組織碎片,最后死亡或轉為慢性。解剖可見大腸黏膜卡他性出血炎癥,有的發展為纖維素壞死性炎癥。確診需要需進行實驗室細菌學檢查和血清學診斷。
仔豬黃痢和仔豬白痢,均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主要通過消化道感染。仔豬黃痢潛伏期短,仔豬出生后12 h內即可發病,主要感染出生1周齡內的仔豬,患病后主要變現為排出黃色漿狀稀糞,內含凝乳小片,很快消瘦、昏迷而死。解剖可見胃腸道膨脹、有多量黃色液體、氣體和凝乳塊,腸黏膜急性卡他性炎,小腸壁變薄,以十二指腸最嚴重。仔豬白痢,主要感染1周齡到斷奶前的仔豬,患豬突然腹瀉,糞便呈乳白色或灰白色,腥臭、黏膩,腹瀉次數不等,病程2~3 d,長的1周,很少死亡,但仔豬生長發育遲緩。確診可取病變組織,接種麥康凱培養基,挑取菌落做進一步培養和生化試驗。
豬沙門氏菌病,由沙門氏菌屬中多種細菌引起,由糞便排出,主要經口傳播,常常發生于精飼后的斷奶仔豬,患豬急性型呈敗血癥變化,下痢,呼吸困難,亞急性和慢性型表現為先比便秘后下痢,糞便淡黃色或灰綠色。剖檢可見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充血,部分有乳白色或灰白色呈干酪樣病變,肝出血呈紅色,有出血點,脾腫大,色暗帶藍,腎腫大,有小出血點,膀胱積尿。確診需要采集糞便進行實驗室細菌分離診斷。
仔豬梭菌性腸炎,又稱仔豬傳染性壞死性腸炎,俗稱仔豬紅痢,由產氣莢膜桿菌引起,常常經口感染,主要侵害1周齡內尤其是1~3日齡的仔豬,同一窩仔豬發病率不同,病死率一般在20%~70%。最急性仔豬出生后1 d內發病,突然下血痢,后驅沾滿血樣稀糞,很快進入瀕死狀態;急性型,一般在第三天死亡,患豬排出灰色壞死組織碎片的紅褐色液體糞便;亞急性,表現為持續性血性腹瀉,病初排黃色糞便,后成液狀,內含壞死組織碎片,類似粥樣,患豬食欲不振,脫水,一般5~7 d死亡;慢性型,病程一周以上,呈間歇性腹瀉,糞便呈黃灰色糊狀,逐漸消瘦,生長停滯,數周后死亡。解剖可見腸黏膜出血或壞死,一小段空腸呈深紅色或暗紫色,腸腔充滿紅色內容物,混大量氣泡,腹腔積液呈紅色。確診需要進行實驗室診斷。
3.寄生蟲因素。豬球蟲病,由等孢屬和艾美耳屬的球蟲引起,主要寄生在腸上皮細胞內,經口感染,7~21 d的仔豬多見,患豬臨床癥狀表現為腹瀉,糞便呈談黃色或白色,惡臭,仔豬衰弱,脫水,發育遲緩,時有死亡,存活的仔豬生長發育嚴重受阻。剖檢可見空腸和回腸急性腸炎,黏膜充血,常有黃色纖維素性壞死性假膜。可采用飽和鹽水漂浮法檢查糞便中的球蟲卵囊或作小腸黏膜的直接涂片,發現大量的裂殖體、配子體的和卵囊即可確診。
豬食道口線蟲病,由食道口線蟲寄生在豬大腸(主要是結腸)所引起,經口感染,重度感染的仔豬發生持續性腹瀉,糞便呈暗綠色,含有多量粘液,時有帶血,嚴重時引起死亡,慢性病例表現為便秘、腹瀉交替發生,逐漸消瘦。剖檢可見幼蟲引發腸壁炎癥,腸壁上形成結節,腸道內可見成蟲蟲體。確診可采集新鮮糞便,用飽和鹽水漂浮法檢查蟲卵;或解剖腸道采集蟲體鏡鑒。
豬棘頭蟲病,由蛭形巨吻棘頭蟲寄生于豬小腸內引起,經口感染,多發生于散養豬,患豬感染輕微時一般不表現出臨床癥狀,感染蟲體數量多時,患豬食欲減退,下痢帶血、腹痛,體溫升高至41℃,臥底不起。確診可采集新鮮糞便,經水洗沉淀法檢查蟲卵,或剖檢在腸壁上采集蟲體鏡鑒。
(三)治療措施
病毒性腹瀉沒有特效藥治療,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抗內分泌藥物、吸附劑和液體電解質,降低病毒和細菌的繼發感染而引起的死亡。發病后做好抗炎消炎措施,可用的抗菌藥有慶大霉素、丁胺卡那特素、氟哌酸和磺胺類藥等。可口服補鹽液或含葡萄糖甘氨酸的電解質溶液,減少脫水和體重減輕。
豬痢疾,發生該病后及時隔離治療,可肌肉注射0.5%的痢菌凈,每千克體重2 ml,2次/天,連用5 d;對于未斷奶或不采食的仔豬,可按每千克體重灌服5 mg痢菌凈,2次/天,連用3 d;對于斷奶后的仔豬,可在每千克飼料中添加1 g痢特靈、0.5 g桿菌肽和100 mg林可霉素,連喂15 d。仔豬黃痢,發現發病豬應全窩治療,可將160萬IU的鏈霉素溶解于10 ml慶大霉素中,每頭仔豬口服1 ml,同時可灌服藿香正氣水防止脫水。仔豬白痢,可用磺胺類、敵菌凈、氯霉素、氟哌酸、鏈霉素等藥物治療,同時注意補液。豬沙門氏菌病,可用氯霉素或土霉素和安乃近注射液聯合用藥進行治療。仔豬梭菌性腸炎,青霉素和鏈霉素,各按每千克體重1萬單位給藥,但該病發生迅速,發病后治療的效果不佳。
寄生蟲性腹瀉,做好圈舍衛生是減少仔豬寄生蟲腹瀉的最好辦法。豬球蟲病,可用百球清、氨丙啉等藥物治療;豬食道口線蟲病,可用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和伊維菌素等藥物治療;豬棘頭蟲病,目前尚無特效驅蟲藥,主要控制甲蟲中間宿主的傳染。同時保證仔豬圈舍干燥衛生,飼槽及飲水器定期消毒。
(四)預防措施
1.加強飼養管理。豬場圈舍保持干燥衛生,尤其是產房要定期消毒,產床及保育舍糞便及時處理,仔豬料槽和飲水器定期清洗消毒。母豬營養要均衡,保持適當運動,發現子宮炎、陰道炎、乳房炎等疾病及時治療。接產器械嚴格消毒,母源抗體是仔豬抵抗致病因素的第一道防線,應及早幫助仔豬吸吮初乳,前期保育舍溫度控制在32℃左右,飲水保持干凈無污染。對于斷奶后的仔豬避免飼喂過飽,堅持少量多餐的原則,禁喂霉變的飼料,條件允許可適當飼喂草料。
2.做好免疫措施。結合當地的動物疫情以及養殖場的生產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可每年9月份接種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二聯苗或加輪狀病毒的三聯苗,間隔3周后再做二次免疫。豬痢疾目前尚無特效疫苗;仔豬黃痢及仔豬白痢預防主要靠母源抗體;豬沙門氏菌病,可定期接種仔豬副傷寒弱毒菌苗,40日齡進行首免;仔豬梭菌性腸炎,可在母豬產前一個月和半個月各注射仔豬紅痢滅活菌苗1次,每次5~10 ml。預防寄生蟲病主要從圈舍衛生抓起,定期消毒,公豬母豬定期驅蟲,切斷傳播途徑。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