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奕
摘要:徐州琴書,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長的徐州地方說唱藝術,它唱腔婉轉優美,距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的發展,目前徐州琴書傳承面臨生存的困難。為了保護這一民間傳統音樂,通過調研在詳細分析徐州琴書的發展現狀后,從加大琴書內容與題材的創新、對表演形式及伴奏樂器的創新、重視教育傳承、加強政府扶持力度這四方面論述其保護措施,希望能夠更好地促進徐州琴書的發展。
關鍵詞:徐州琴書 傳承現狀 發展
一、 徐州琴書的發展現狀
(一)從業者老齡化嚴重
目前從事徐州琴書相關活動的專業人員非常少,一共僅6人,均在徐州市歌舞團曲藝隊,其中包括已退休的徐州琴書代表性傳承人魏云彩,其他5人都是魏老先生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徒弟,年齡都已超過了40歲。很多年輕人覺得學這個沒什么出路,也掙不到錢,所以不愿意去學。因此使得徐州琴書的傳承呈現老齡化,出現后繼無人的局面。
除了專業從事琴書演出人員,在徐州的下屬各縣市也活躍著一些民間藝人,但從筆者調查來看也不到10人,他們都屬于半職業藝人,平時在家里務農,遇到一些婚喪儀式活動他們再搭班參與,由于收入微薄,所以很少有人讓孩子去學習琴書藝術,這也使得琴書藝術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
(二)琴書的受眾群體少
目前,徐州琴書的觀眾主要是中老年人,隨著文化式樣的多元化,受西洋管樂及其他時尚流行音樂形式的競爭影響,青年觀眾對當地傳統音樂徐州琴書知之甚少。筆者分年齡段進行了問卷調查,每個年齡段抽取50份問卷,15歲—35歲年齡段中,40.06%的人“根本不知道徐州琴書”,58.16%的人“不太了解琴書”,僅1.03%的人“看過琴書表演”。36歲—55歲年齡段中有35.56%的人“根本不知道徐州琴書”,50.16%的人“不太了解琴書”,僅4.63%的人“看過琴書表演”.55歲以上年齡的人中有20.05%的人“根本不知道徐州琴書”,48.16%的人“不太了解琴書”,也只有13.63%的人“看過琴書表演”。對于“不了解”琴書的原因,答案主要是“沒有機會接觸琴書”和“不愿意去欣賞琴書藝術”。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當下琴書在徐州當地的受眾群體很少,并且絕大多數人群是中老年人,這對于多年傳承下來的徐州琴書藝術發展非常不利,這一問題應該受到高度重視。
(三)琴書保護工作缺失
徐州琴書起源于民間鄉土藝術生活,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琴書藝術記錄下了徐州當地歷史發展,社會的進步,是不同時期人民生活狀況、風土人情的真實寫照。因此,徐州琴書蘊含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寶。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有徐州梆子戲、徐州柳琴戲、徐州琴書,而徐州琴書在當地的號召力和影響力遠不及徐州梆子和徐州柳琴,徐州梆子戲、柳琴戲,都有自己獨立的劇團,有專業的演員,他們會定期聚集在一起進行練習和彩排,經常進行一些專場演出,供大家去欣賞。徐州琴書則沒有劇團,也沒有演出場地,專業演員更少,所以只夠編排一到兩個節目,只能在一些晚會活動上充數,人們沒有機會去欣賞琴書藝術,這也是導致人們對琴書了解甚少的關鍵原因之一。
二、 徐州琴書的傳承與發展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指導方針確定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所以更應重視當前徐州琴書的生存發展。當前,徐州琴書面臨著生存、發展的危機,作為政府應當加大對傳承人及表演藝術團體的保護和扶持。徐州琴書為了更好地適應當下的社會環境,它自身也面臨著探索和改革的問題,在繼承傳統琴書藝術的同時,又要勇于創新,使徐州琴書能找到一條更加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從而推動琴書藝術的繁榮發展。
(一)加大內容與題材的創新,做到內容題材與時俱進
徐州琴書有許多經典的曲目,如《王天保下蘇州》和《打蠻船》,雖然這些傳統的琴書曲目深得人心,有著很好的群眾基礎,但時間一久難免讓人倦怠,所以在曲目上徐州琴書面臨與時俱進的問題,要加大創作力度,吸引更多的創作型人才,創作的內容要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緊貼徐州本地的風土人情。題材內容反映當前百姓的生活,展現出徐州地區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各種民俗事項活動等等。
(二)對表演形式和伴奏樂器進行創新
傳統的琴書表演方式為單人和雙人搭檔,琴書中各種角色由一人來表演,并且動作的幅度都不是太大。傳統琴書強調的是聽覺藝術,觀眾以聽為主,視覺藝術效果欠缺。現代徐州琴書融入戲劇的表演形式,分角色表演,增加了對白和表演動作,豐富了其表演形式,增強了舞臺效果。表演內容貼近老百姓的生活,避免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讓觀眾在聽覺和視覺的作用下來欣賞琴書藝術的美妙。此外,在伴奏樂器上除揚琴、手板,還應增加二胡、三弦、京胡、笙、鑼等伴奏樂器,這樣使琴書藝術的音響效果更加豐富,增強人們的視聽感受。
(三)通過建立戲曲學校來培養專業琴書藝人和在徐州大中小學校的音樂課程中加強地區性民間特色的音樂教育
在傳承方式上,傳統徐州琴書技藝多是藝人收徒,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解放后徐州琴書的藝人構成主要分為兩類:一是藝術學校培養專業的琴書演員,二是民間藝人收徒弟。20世紀80年代后許多琴書演員由于經濟效益不好紛紛改行,因此琴書的傳承出現斷層,民間藝人也面臨后繼乏人的尷尬。
當前為了擴大琴書的影響,除了通過專業學校培養專業的琴書藝人外,琴書還應走進校園,走進社區,讓更多的青年人了解琴書。要讓青年人對徐州琴書產生興趣,最好的辦法就是要讓他們多接觸徐州琴書。現在的孩子從小聽慣了流行音樂很難再接受傳統音樂。所以,要想真正傳承徐州琴書,就必須從小培養孩子們對于傳統音樂的感性經驗,應當讓孩子在幼兒園甚至更早的時候就接觸琴書藝術,一直到小學、中學、大學。讓他們在整個教育過程都接觸到中國傳統民間音樂,感受并學習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精髓。
(四)加強政府的投入力度
徐州琴書要較好的傳承發展下去,需要政府和相關部門加大保護及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保護機制,建立專項基金,出臺一些相關的保護政策,有效地促進徐州琴書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注:本文系江蘇師范大學2012年度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一般項目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袁靜芳.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