羨濤
摘要:遼寧省的藝術建設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蓬勃發展,特別是聲樂領域涌現了大量的優秀歌唱家與優秀作品。首先這與我省人民熱愛藝術的文化天性有關,而更重要的是省內的幾所著名的聲樂演出、教育團體為我省的聲樂事業貢獻巨大,代表著全省乃至東三省的聲樂演唱與聲樂教學水平。這些專業團體、院校的發展歷程也可以說就是我省聲樂事業的發展歷史。而這些團體當中,尤以沈陽音樂學院聲樂系與遼寧歌劇院的貢獻最為突出。
關鍵詞:遼寧聲樂 沈陽音樂學院聲樂系 遼寧歌劇院
一、歌唱家的搖籃——沈陽音樂學院聲樂系
(一)悠久歷史
沈陽音樂學院聲樂系建立于1958年,前身為東北音樂??茖W校聲樂系。沈陽音樂學院聲樂系建系以來,擁有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一些在國內頗有影響的聲樂教育家陸續在系內執教,如:周淑安教授、呂伯克教授、李洪賓教授、胡靜華教授、管林教授、程浩教授等,并培養出以楊翌春教授等為代表的第二代教學骨干。
(二)發展壯大
隨著數十年來的積累,沈音聲樂系逐步打造了一支擁有一支整體水平有明顯優勢和發展后勁的教育團隊。包括在編教師二十人,外聘教師一人,其中多人有過海外留學經歷。教授七人、副教授九人、講師一人、助教四人。獲得博士學位一人,獲得碩士學位三人,而該團隊年齡結構為50歲以上7人,40-50歲8人,30-40歲1人,30歲以下5人。
聲樂系相繼開設了五門專業課程,這些課程與聲樂主干課(聲樂演唱和聲樂藝術指導)構成了完整的聲樂教學體系。在教材建設上,注重引用國內外相關專業教材及曲目。系內自編的教材中,霍立老師主編出版的《新編中國聲樂作品選1-9》,獲得了遼寧省第五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多年來,系內教師在各級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學術論文幾十余篇。
聲樂系注重加強國際和國內之間的學術交流。曾先后聘請國內著名專家金鐵林、馬秋華、廖昌永等,以及俄羅斯、美國、等國著名教授、學者來院交流講學,選派中青年教師去德、美、意、等國家,以及國內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進修學習,吸收國外留學歸來的青年教師納入教師隊伍中,為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碩果累累
沈陽音樂學院聲樂系成立至今為新中國培養了無數的歌唱人才,大部分都被各級藝術院校團體招納,更不乏優異者在國際國內比賽中斬獲獎項。如:于平獲第四屆“羅莎.龐賽爾國際聲樂比賽”第二名;宋波獲“法國瑪爾蒙德國際聲樂比賽”第二名;吳艷彧獲第26屆“貝利尼國際歌劇比賽”第二名;梁瑩獲“意大利馬薩弗拉聲樂比賽”金獎等.這些令人矚目的成績得到了音樂界專家同行和社會各界的好評,產生了較大影響,對省內外聲樂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
二、結出豐碩果實的藝術沃土——遼寧歌劇院
(一)既往輝煌
遼寧歌劇院其前身是東北人民藝術劇院音樂舞蹈團,成立于1960年3月。首任院長同時也是時任沈陽音樂學院院長,著名作曲家李劫夫。從創立以來,遼寧歌劇院先后編排了多部自創大型作品,其中包括《草原烽火》、《阿詩瑪》、《強者之歌》、《歸去來》等四十余部,而其中《情人》也曾獲得遼寧省政府優秀文化作品獎。其間,遼寧歌劇院還曾改編了多部外國優秀劇目,包括阿塞拜疆輕歌劇《貨郎與小姐》,還曾退出了世界著名輕歌劇《快樂寡婦》的中文版。1990年上演的《歸去來》獲得了1991年獲文化部頒發的文華新劇目獎。
遼寧交響樂團,隸屬于遼寧歌劇院,除服務于劇院本身的歌劇演出外,多年來一直以自身的風格為遼沈大地的觀眾們演繹著世界著名管弦樂曲。除自身擁有相當一批技藝精湛的指揮家、演奏家與樂手外,還長期與中外著名指揮家、演奏家合作,包括齊培爾、羅納德·舒維茨、小澤征爾、鄭小瑛、黃曉同、石叔誠、張眉、張培豫等。
(二)巔峰之作——《蒼原》
遼寧歌劇院經歷了多年創作上的歷練,于1995年正式推出了一部最具國際影響力與民族代表性的歌劇作品——《蒼原》。這部歌劇雖然是運用西洋大歌劇的形式,但卻是一部融入了鮮明的中國民族風格的史詩劇,甚至可以說是中國歌劇史上的巔峰。
這部歌劇在表演與唱法上均采用西洋模式,但在文本方面采用了詩化道白銜接宣敘調、詠嘆調相銜接的形式,可謂是一項本土化的突破.在交響樂編排也是運用西方技法,但其間的旋律卻是實實在在的民族味道。《蒼原》從劇本、音樂創作及表演各個方面都努力尋求音樂性與戲劇性完美結合,結合當時最新的戲劇理念,使得這部作品既具有西洋歌劇的外在形式,有富含中國作品的內在精神氣質,所以才成為了既有世界性又有民族性的偉大作品。十多年來,《蒼原》在全國各地演出并受到持續熱烈地追捧,《蒼原》與它的四位主演幾乎拿遍了能夠拿到的所有獎項,是遼寧這篇藝術熱土上開出的最為瑰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