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越
摘要:普通(國民)音樂教育是以培養一般人的音樂素養、陶冶情操、傳承文化為目的,并使身心得到全面和諧發展的一種音樂教育。在這之中,學校音樂教育與社會音樂教育是其非常重要的兩個方面,是音樂文化繼承與發展的主要基地。二者雖形式不同,但宗旨統一;既有差別,又相互聯系。學校音樂教育為社會音樂教育的發展奠定基礎;社會音樂教育對學校音樂教育進行有益補充。本文以中小學音樂課堂與社會藝術考級教學為視角,針對近年來學校與社會間的脫節與不能融合等現象,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與反思,談談學校音樂教育與社會音樂教育的比較及音樂課堂和藝術考級的互動教學實例。望幾點拙見能助于學校與社會間的有機結合,促進普通音樂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學校音樂教育 社會音樂教育 藝術考級
一、學校音樂教育與社會音樂教育的比較
學校音樂教育是一種課堂教育,實行統一管理,具有強制性。大多采用班級授課制,使用統一教材,執行同樣的標準。學校音樂教育從理念到每個實施細節都有自上而下的嚴謹秩序,每一層級的設置都集中了教育者的深度探究和考量。也正因此,學校音樂教育的自由度不大,缺乏對個體的針對性。而社會音樂教育屬于一種社會活動,沒有統一監督,具有娛樂性,教學靈活而自由。近年來社會音樂教育發展迅速,已成為大眾普遍受教育的方式之一。但因缺少監管,也容易被利益腐化,而具功利性??梢?,學校音樂教育與社會音樂教育無論從形式到內容都各具特色,各有所長。下面,筆者從實際教學出發,從學生的興趣培養、教學形式、知識傳授三個角度談談學校音樂教育與社會音樂教育的比較。
(一)在培養興趣上的比較
在學習興趣上,筆者認為學校音樂教育比社會音樂教育給予了更全面地關注。就以“考級”為例,功利心驅使教師和家長們急切地追求不符合孩子客觀學習能力的成績,提出不切合實際情況的要求。這不僅沒有培養出學生對音樂終生學習的愿望,反而使越來越多的孩子抵觸和反感音樂學習。這雖不是藝術考級的本意,卻是隨其發展的詬病,是整個社會音樂教育的誤區。筆者在教學中,就多次遇到那些被“學音樂”嚇壞了的孩子。他們并不是真正不喜歡音樂,只是由于恐懼而表現出的逆反情緒。這樣的孩子由于一開始就被灌輸了對音樂學習的“壞印象”,所以無論他們在校外的培訓中,還是校內的課堂里都表現消極。
對比考級的功利教育來看,學校的音樂教學會特別關注學生的興趣培養與學習狀態,無論是教學還是教材也都不會凌駕于學生的能力之上。就像《課程標準(2011版)》中,每一年級和每一年齡段都有恰當、明確的學習要求。教材內容都是根據教學的需要與學生的心理需求,精心篩選和提煉出來的作品。它更好地配合了學生的實際情況與進度,修正了社會音樂教育對孩子產生的不良心理,培養了孩子們的持久興趣。同時,對學生認識音樂世界具有根本的指導意義。
(二)在教學形式上的比較
在教學形式上,學校音樂教育與社會音樂教育各有特點。社會音樂教育的教學相對學校音樂教育更具自由、靈活性,但同時也相對松散,缺乏系統和整體性。這種個別授課的方式使學生與其它學琴者之間缺少了交流和互動,在演奏方面也以獨奏居多。在學習的過程中,這不利于學生發現問題,拓寬視野。同時,一些社會音樂機構中的教學也欠缺精心的設計和組織。教師上課的環節、進度、層次等較少受到重視,大多隨機講解。在這種情況下,個體教學差異大、學生的潛能也不能充分得到激發,從而影響教學效率。而對于學校音樂課堂而言,教師周到的組織和設計是教學進行的關鍵,也是教學質量得以保證的根本。
但學校音樂課堂的標準化與強制性,雖能讓學生得到普遍的教育,卻讓其不能完全按意愿或興趣行事。這樣的學習長久下去也會缺乏生機,沒有個體的針對性,也不能如愿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相比之下,社會音樂教育就顯現出學校教育中不可比擬的優勢:那就是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興趣,想學什么就學什么,想怎么學就怎么學。
(三)在傳授知識技能上的比較
社會音樂教育與學校音樂教育就教學中的知識技能方面而言常常是重復的。就拿現在“流行的”全國音樂等級考試教材(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央音樂學院出編)來說,同時出現在《音樂基礎常識分冊》與(人音版)現行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小學音樂教材中的要求學生熟識的歌曲大致就有30余首之多。《樂理·視唱練耳分冊》中的大部分樂理知識與聽音、視唱能力要求也都在學校音樂教育的大綱標準之內。在藝術考級如火如荼發展的今天,社會音樂教育必然會對學校音樂教育造成有力的沖擊和影響。
據筆者的教學經驗,隨著參加考級和校外音樂培訓學生數量的增多,同班級中學生的音樂能力也逐步走向兩極分化。參加校外培訓的學生通常表現出較高的音樂能力,可以毫不費勁地達到學校的教學要求。但也讓這些學生感覺有點百無聊賴,已經學過的知識要求其再學一遍總讓人覺得無趣而乏味。相較之下,那些未在社會上進行音樂學習的孩子,雖音樂能力尚不達標,卻保持著對音樂學習的熱情。
二、學校音樂教育與社會音樂教育的互動
根據以上比較,我們不難發現學校音樂教育與社會音樂教育各自的優劣。而如何協調好這“兩條腿”,使二者互補、互促、協調運行,才是走好普通音樂教育之路的關鍵。近年來就二者的結合問題也有很多方方面面的研究,但多是理論之言。就此,筆者提出以下兩點意見和若干實踐措施,僅供參考。
(一)學校音樂教育應在社會音樂教育發展的大趨勢下開展
學校雖為普通音樂教育的主體,但在社會音樂教育發展的大背景中和強有力的影響下,學校音樂教育應從自身封閉狀態中跳出來,以社會音樂教育的發展為著眼點,才能取得高水平的教育質量。
面對這樣一群水平參差的孩子,學校音樂教師絕對不能一味拘泥于研究教材而“兩耳不聞窗外事”。教師應當主動關心學生的校外音樂學習情況、掌握程度,以及學習途徑、所用方法及使用教材等信息,對每一位學生都做到“心中有數”。其次,再根據每個班級,甚至每名學生的不同情況擬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及音樂學習的側重點。將部分重疊的知識做出有效的整合,盡量避免反復學習已經掌握的知識,或在已掌握的基礎上加入新的內涵。最后,根據學校學生總體的校外音樂學習情況,盡可能地針對每名學生的興趣所在,進行更有針對性地設計、編寫一些更適合于學生切實音樂能力的校本教材或特色課程。只有這樣學校音樂教育與社會音樂教育才能在相互借鑒和輔佐中彼此健康成長。
同時,據筆者經驗,總結如下幾可操作的小方法:1.在班級中建立“一幫一”式互助,將有校外音樂學習經歷且音樂能力較強的同學與能力相對較弱的同學結成組,讓已經掌握的幫助、輔導尚沒掌握的學生,這樣做不僅能讓能力強的學生有用武之地,在合唱練習中也能起到很好地輔助聲音的效果。2.在社會上學習演奏技能的孩子在學校音樂課堂中也能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梢栽诎嗉壷姓归_各種主題的音樂會。比如“莫扎特主題音樂會”讓同學們以演奏各種樂器、演唱等方式,對其作品進行表演,彼此用音樂交流,豐富對莫扎特的認識,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同時,還可以培養班級 “小伴奏”,這既讓校外獨自學習的學生領悟到樂器的另一種美妙作用,又能幫助老師更好地進行教學。3.可以開展“你講我聽”等活動,組織有校外學習經歷或是對某一類音樂有較多了解的學生,講講他的樂器,考級、參賽感受等,這既考驗了孩子們真正學到了哪些東西,又能和沒有這些經歷的孩子分享他們在這些活動中的體會,為個體的音樂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社會音樂教育的發展應以學校音樂教育的規劃為方向
我國的社會音樂教育雖然發展快,卻沒有把根基扎穩,還需要更多正確的教育指導。就藝術考級來講,社會音樂教育在此方面就要多向學校學習,逐步完善自己的理念與體系。社會機構在安排學生學習樂器及理論知識時也都要順應兒童心智發展特點,切不可揠苗助長。其次,社會音樂教育工作者們要積極與學校聯系。不斷地完善和充實自己,與學校音樂教育相互學習。例如中央音樂學院藝術考級一至九級的等級設定就主要是參照九年義務教育的程度和進程編寫。它把從零開始的訓練到對于一個業余學生應該達到的水平這部分知識, 按照從小學到中學畢業九年的時間同步安排。因此,在為學生選定考級級別或學習的曲目類型時,就要多關注學生的客觀實際情況尤其是年齡和年級,盡量選擇與其年齡接受程度及在校音樂教育情況相符的級別和音樂技能。比如對低年級(6—8歲)孩子而言,演奏曲目要符合兒童心理特點,一般是具有強烈形象思維的樂曲或歌曲,音樂技巧和樂理難度在一至三級左右,符合在校音樂學習的進度和其接受能力。若不按照這樣的步驟進行學習和考級,單純地追求結果,是非常不利于學生學習音樂的。
同時,社會音樂教師要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采用一些學校音樂教學的方式方法。多和學生討論、交流,采用豐富而有意思的導入;對學習重點要有步驟、有邏輯地逐步講解,努力營造出一個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表演欲望,使學生真正地感受音樂、愛上音樂。社會音樂教育機構還可以借鑒學校教育的一些組織形式。如在學生學習期間設置一些交流性的小音樂會或按學生的進度、理解能力等分小組上課。此外,社會音樂教師也要多關注學生的群體性活動,可以在一對一教學的基礎上,主動介紹學生們認識,有助于彼此在課后做良好的溝通。還可以根據學生的主要生活場所,如家庭、學校等結成學習小組,相互督促彼此的音樂學習。
三、結語
學校音樂教育與社會音樂教育各具特色。但要注意學校不能把音樂課變成機械的學習。它作為普通音樂教育的主體,肩負把握大局的責任,應把社會音樂教育主動納入自己的視野,并有義務及時地提醒與修正。社會音樂教育旨在提高音樂審美情趣和音樂技能,并能讓孩子在學校的音樂活動中有更好的發揮。它要做好學校的有益補充而不是損害。
國民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更重要的是培養人。我們需要社會與學校重新結合起來成為一個更完善的培養人的地方。社會音樂教育需要正確的目的引導;學校音樂教育需要走向開放和多樣化。希望通過雙方有意義、有目的的音樂活動來修正、恢復、促進彼此的平衡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敬蒙.淺析社會音樂教育對學校音樂教育的影響[J].新課程研究,2007,(07).
[2]羅春文.社會音樂活動給學校音樂教育的啟示[J].音樂創作,2012,(01).
[3]張潔.淺議學校音樂教育與社會音樂教育[J].大眾文藝,2012,(09).
[4]陳穎.試論學校音樂教育與社會音樂教育之存在關系[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9,(02).
[5]紫菱.方方面面談考級(一)趙維儉談中央音樂學院考級[J].小演奏家,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