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民
(陜西工商職業學院 陜西西安 710119)
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下簡稱《綱要》)中提出:“高等院校根據學校體育的總體要求和體育課程的自身規律,應打破原有的系別、班級建制,重新組合上課,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學生的需要。……使學生熟練掌握兩項以上健身運動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某個項目上達到或相當于國家級運動員的水平。”[1]為了繼續深化體育教學改革,探索和創新更加多元化、科學化、人性化的體育教學模式,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滿足當代大學生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實現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質的教學目標,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已經勢在必行。本文是在分層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創新性地提出了體育俱樂部分層教學模式,并通過一年多的實踐教學研究,以論證體育俱樂部分層教學模式在現代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可行性,為深入推進體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依據。
以陜西工商職業學院體育教學為研究對象。結合高校體育教學現狀,在對專家進行訪談的基礎上,確定了本次改革的教學模式。以此教學模式為基礎,對體育教師和學生進行調查、走訪,了解教師和學生對新教學模式的評價。
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需要,查閱陜西省圖書館、西安體育學院圖書館,以及通過中國期刊網和萬方數據資源系統等電子檢索系統,了解我國高校體育基本理論、體育課程設置以及體育教學模式等方面的著作和相關文獻,掌握了最新的科研成果,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有力的理論依據。

表1 專家對體育俱樂部分層教學模式的評價

表2 教師對體育俱樂部分層教學模式的評價

表3 學生是否接受體育俱樂部分層教學模式的調查

表4 分層教學模式是否可以促進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調查
根據研究需要,對陜西工商職業學院8名體育教師和5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教師問卷8份,回收8份,有效回收率100%;發放學生問卷500份,回收488份,有效回收率97.6%。
通過走訪、電話及網絡等方式對我省有關體育專家、部分高校體育教師進行走訪交談,搜集有關此次教學改革的建議;跟蹤觀察學生參與體育鍛煉以及體育活動等情況,搜集相關資料,論證此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的可行性。
將獲取的資料和信息在計算機上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 12.0和Excel數據處理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
結合學校資源,設立籃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網球、拓展、健身、健美操8個體育教學俱樂部,俱樂部依據學生興趣愛好、身體素質和運動水平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層次的教學班,學生可結合自身特長及運動能力自由選擇。初級教學班是針對喜歡籃球但又沒有籃球基礎的學生而設立的;中級教學班是給已有一定籃球運動基礎的學生提供提高籃球運動水平和技能的機會;高級教學班則主要承擔校級運動隊的訓練和后備人才的培養任務,可代表學校參加各種校外比賽。在此項教學實驗的基礎上,論證實施體育俱樂部分層教學模式的可行性。
在分層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結合查閱的相關資料來分析,認為體育俱樂部分層教學模式是指以體育練習者自由結合為基礎,以學校的體育設施為依托,圍繞某一項運動,以俱樂部為組織形式,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身運動能力以及身體的差異性,自由選擇不同運動項目和不同水平層次(一般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層次)的教學班,由專項體育教師進行教學的體育教學模式,此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師專長與學生需要的雙重滿足。
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體育需求,無法適應現代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發展的需要。現行體育教學模式的發展呈現出多樣性趨勢,主要有三基型教學模式、并列型教學模式、分段型教學模式、一體化型教學模式、探究式教學模式等,此類教學模式各有優點,但都依然沒有脫離純教學的思維模式,且忽視了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感受和實際需求。體育俱樂部分層教學模式是新時期高校研究教學改革的熱點,它與高校體育事業發展緊密結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功能。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時間、愛好、特長以及運動水平自愿選擇教學內容、授課教師以及不同層次的教學班,提高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調動了學生參與課余體育鍛煉的熱情。教師可以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教有所專,既解決了原有教學模式中學生“吃不了”和“吃不飽”的問題,又避免了教師專業不對口的現象。因此,體育俱樂部分層教學模式的實施是體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表1中可以看出,專家們在對五種體育教學模式的選擇中,對體育俱樂部分層教學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其它教學模式在以前的體育教學模式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在充分考慮到學校體育事業發展的方向時,并沒有得到專家們的充分肯定。體育俱樂部分層教學模式的實施促進了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指明了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
從表2中可以看出,有88%教師對體育俱樂部多層教學模式的實施給予了充分肯定。體育俱樂部分層次教學模式與現行其它教學模式相比較是一種更為靈活、更多樣性、更有效的教學方式。其最大的優點在于:既尊重學生興趣、愛好、特長,又考慮到學生身體素質以及運動水平,解決了原教學模式中學生“吃不了”和“吃不飽”的問題。
俱樂部分層教學模式的實施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課堂教學效果得到了顯著改善;同時,增強學生體育意識和體育能力,培養學生社會體育活動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終身體育”理念的形成,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為實現《綱要》中提出的教學目標“使學生熟練掌握兩項以上健身運動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某個項目上達到或相當于國家級運動員的水平”提供了保障。于此同時,更有利于體育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揚長避短,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需求。
從表3中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都能接受體育俱樂部分層教學模式。體育俱樂部分層次教學模式的實施,增強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注重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加強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充分發揮學生課堂參與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可以自由選擇體育項目、上課時間以及適合自己運動水平的教學班,這樣既可以滿足學生身體鍛煉的發展需求,又能真正實現《綱要》中“使學生熟練掌握兩項以上健身運動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教學目標;既能發展學生體育消費觀念,又能促進學生終身體育理念的養成。調查中,還有10.6%的學生表示不接受或不好說,主要原因在于其體育運動根本不感興趣,或對新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還存有疑慮,這就需要體育教師或相關人員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工作。
課外體育活動是體育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課堂教學效果可以在課外體育活動來反映出來,兩者相互促進、互相協調統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體育俱樂部分層教學模式充分考慮到學生個體的差異、實際運動水平和運動能力,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因而才較好地解決了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吃不了”和“吃不飽”的問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加強了課堂教學效果,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學生有了一定的體育運動興趣和運動技能,就有了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自信心和動力,自然會更多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這樣既展示自我,增強信心,又促進了學社個體終身體育理念的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的課外體育活動,豐富了校園體育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深入推進了校園陽光體育運動,加大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力度。
從表4可以看出,絕大大多數教師和學生都認為有效的課堂教學有助于促進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和日常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由此可見,只有深入開展體育教學改革,探索符合大學生實際需求和個性發展所需要的課堂教學模式,全面而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才能增強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自信心,促進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營造健康、和諧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通過跟蹤觀察發現,教學實驗一年來,我校校園體育氛圍有了較大的改觀,主要表現在:第一,自主參加晨練(主要指出早操)的學生增加明顯;第二,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學生人數日益增多;第三,學生體育社團發展迅速,社團數量和會員數量增加明顯;第四,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日益濃厚。這些改觀和變化,對于落實陽光體育運動,增進學生體質健康,培育學生體育價值觀,形成終身體育理念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目前,我校新建及擴建的體育場館設施與體育教師數量基本滿足現有學生數量的教學和鍛煉要求,但隨著學生數量的逐年增加,體育場館設施、教師數量與學生人數的比例和國家有關規定就會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室內場館的數量嚴重不足。
(1)在形式多樣的體育教學模式中,體育俱樂部分層教學模式得到了專家們的充分肯定,符合當前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具有可行性。
(2)在學校體育教學改革中,體育俱樂部分層教學模式得到了廣大體育教師和學生的認可,實施體育俱樂部分層教學模式符合當前體育教學改革的需要和現代大學生的體育需求,推進了校園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
(3)實施體育俱樂部分層教學模式較好地解決了原教學模式中學生“吃不了”和“吃不飽”的問題,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改善。
(4)體育俱樂部分層教學模式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明顯增加。
(1)構建體育課堂教學與課外體育鍛煉相結合的教學體系,加強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廣泛性和自主性。
(2)加大經費投入,改善體育設施,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構建科學、合理的體育管理和評價體系。
[1]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S].2002.
[2]竇曉敏,張錦錦.西安市高校實施體育教學俱樂部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信息,2009,4(5).
[3]郁俊,周君來.課內外一體化體育俱樂部新教學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0,26(6).
[4]蔣芠.現代學校體育教學俱樂部建設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2010.
[5]巫國貴,于芳.高校課外體育俱樂部鍛煉對學生身體素質影響分析[J].搏擊·體育論壇,2009,9(2).
[6]付鵬.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探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1.
[7]鄭國金.教學模式的困境與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12(23).
[8]黃林.普通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現狀與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