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遙感學院,江蘇 南京210044)
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高速發展是我國目前社會發展正在經歷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其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對具有自主研發、自主創新能力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巨大。在經歷了多年的發展之后,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規模已經占到高等教育總規模的三分之一以上,躍居世界第1[1],但如此大規模的工程人才培養質量卻并未達到應有的水平。若按照國際跨國公司的用人標準來衡量,在我國近年來的工科大學畢業生中僅有十分之一可以達標[2];另外,“合格工程師可獲得程度”可作為一個重要的指標來衡量一個國家科技競爭力,據《世界競爭力年鑒》(簡稱《洛桑年鑒》)數據顯示,我國的“合格工程師可獲得程度”指標值長期處于50多個參評國家的倒數前3位[3]。許多大學畢業生在就業后常常表現出較低的實踐技能和科研能力,究其原因在于學校的培養方式:由于學生們在學校學習期間不容易獲得參加生產實踐的鍛煉機會,因此,即便是接受了高等工程教育,其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也無法得到充分的鍛煉。高校畢業生就業難與企業招不到合適人才的情況并存是近年來人才市場的一個奇特現象,例如2010年春節后,在我國珠三角地區就出現了這樣的用工荒[4],用工荒、就業難本是兩種互相矛盾的現象,但這兩種矛盾的現象卻在中國同時發生著,并且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經過思考和分析后,隱藏在該現象背后更深層次的本質問題就變得清晰起來,那就是我國本科畢業生雖然得到了很大規模的增長,但綜合性高級專業人才卻顯得日趨匱乏。朱高峰院士指出[5]:“中國最大量迫切需要的還是工程人才,我們需要大力研究工程教育”,雖然我國已經躋身于工程教育大國的行列,但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仍然還很多,如大而不強、多而不精、缺乏創新性和實踐性等都是比較明顯的問題。
2010年教育部批準實施“卓越計劃”的目標就是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以下簡稱“卓越工程師”)[6-7],“卓越計劃”是為了順應國際發展趨勢,適應我國經濟騰飛的企業需求,培養具有工程性與創新性的各類工程師的重要的教育改革舉措[8],教育與產業脫節、理論與實踐脫節是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長期困擾著高等教育的開展,在卓越計劃實施以后,該問題有望得以解決。與此同時,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會得到改革,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可以相輔相成,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將會得到有機結合,以期達到培養高質量工程人才的目的。這些高質量的工程人才具備更強的創新能力和適應現代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的能力,能夠在經濟建設中脫穎而出,發揮更大的作用。
工程教育自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是工程性和創新性是工科人才的培養所缺乏的。中國經濟的騰飛對工程人才無論在量的方面還是在質的方面均有越來越高的需求,這對于走上工作崗位的工程人才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具體來講中國高等工程實踐教育主要存在以下4個方面的問題[9]:
1)過于推崇學術論文而忽視工程技術本身的創新與發展,是存在于中國高等教育工程評價體系的一大問題。
2)教師自身的實踐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理工科教師需要根據社會的實際需要調整自身的能力發展,不能僅僅局限于依靠計算機解決軟問題而忽視了解決工程實際任務能力的培養。
3)工程類學生需要得到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學生普遍缺乏接受工程實訓的鍛煉機會,需要進一步改善社會環境,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實踐鍛煉機會。
4)工程類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還取決于學生在校學習過程中的課程學時設置是否合理,很多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將實踐教學時間大幅度地壓縮和削減,實踐教學的效果無法得到保證。
1.2.1 思想錯位定位含糊,特色不明實踐缺位
思想認識不夠、自身定位錯誤、缺乏辦學特色、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是很多高校專業設置上的普遍問題。幾乎所有大學都一味追求“高水平,研究型,國內一流”,而更重要的內容恰恰被忽略了: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需要兼顧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經驗的培養。除此以外,學校自身的辦學特色需要根據市場的動態需求不斷進行調整和完善,自身定位需要進一步分析,教學目標需要進一步清晰,課程設置要進一步理清主線,學生學習目標要進一步明確。只有在學生明確了對從事測繪工作的意義以后,才能激發學習的興趣,學習的目標也會更加明確,更加利于自主性學習,培養的畢業生個性也會更加鮮明,同時也可以增強就業的市場競爭力,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就業壓力。
1.2.2 體系不全內容不新,師資不強方法不當
1)教學內容的老化是測繪教學中的一大問題。實踐教學內容也是多年未經更新,與生產實踐中的最新的測繪技術應用脫節較為嚴重。當前測繪類企業工作崗位需要更加先進的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這些技能都急需在測繪實踐教學環節中加以強化訓練,因此,需要加快教學內容的更新。
2)實踐教學學時不足、實踐訓練強度不夠是存在于測繪實踐教學中的另一個較大的問題。實踐教學的學時不足是由于理論課程不斷增加,相應的實踐教學學時被大幅度削減而造成的,由于訓練時間得不到保證,訓練的強度也就不斷減弱,最后導致教學流于形式,應付了事。
3)測繪實踐教學的內容與生產單位的實際需求脫節比較嚴重。學生的實習幾乎都是在校園內進行模擬完成的,沒有機會感受施工現場的氛圍,也沒有機會接觸到最先進的測繪儀器和設備,這對于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畢業生是不利的。
4)在師資建設方面,測繪實踐教學對教師的工程實踐經驗要求較高,但高校缺乏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因為奮斗在一線的教師絕大多數是新畢業的研究生,并不具備生產實踐的經驗,難以結合實際的工程項目來指導學生的學習,這對于實踐教學的開展尤為不利。
1.2.3 經費不足管理不善,基地缺乏實訓不夠
學校對實驗室建設重視程度不夠,以至于無法提供滿足測繪實踐教學所必需的條件,例如由于對教學經費投入不足,儀器設備的種類和數量均難以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實際生產中應用的新儀器普遍缺乏,實習場地無法滿足某些實習訓練的條件,某些實習內容受到儀器和場地的限制被迫取消等等。除此以外,各種各樣的實習基地雖然已經建成,但由于是校企聯合建設,并且多數設在企業內部,這樣的實習基地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的學習任務繁重,每天的課程表都已排滿,沒有機會去校外進行實訓;另一方面是因為在校外實訓需要大量的經費支持,而大多數高校并未設置此項經費。
“卓越計劃目標是通過教育和行業、高校和企業的密切合作,以實際工程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提高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和工程實踐能力,造就出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優秀工程師”[10],教育部已將“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列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在中國工程教育中,卓越計劃已成為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全新戰略,業已成為中國式的培養目標和標準。卓越計劃的新戰略開辟了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工程人才培養之路,它融合了中國和歐美工程教育精髓。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按照通用或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強化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卓越計劃的3個重要特點。
2.2.1 探討工程實踐教育的理念和內涵,做好培養目標的定位,辦出自己的專業特色
1)要有明確的辦學理念,對學校自身進行科學定位,并制定清晰合理的培養目標。人才培養體系要根據自身特點來制定,例如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可作為培養的重點,這樣可以兼顧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學校自身的發展。
2)充分體現自身的辦學特色,這就需要及時了解人才市場的最近情況,針對社會需求及時調整辦學特色,使本校的畢業生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競爭力,在就業市場上能占有一席之地。
2.2.2 加強工程實踐教學隊伍建設,加強教育教學研究,進行課程體系改革,重視基礎課程教材建設
1)在教學隊伍建設方面,測繪實踐教學教師隊伍的知識結構尤為重要,教師隊伍的建設需注意學術水平、科研經驗與工程經驗、生產經驗等各個方面需要兼顧。
2)要注意教學內容的及時更新,實踐教學的開展需要將實訓鍛煉與工程實際相銜接,避免出現教學與生產發生脫節的現象。
3)本科生在知識、能力、素質、實踐和創新等因素之間的聯系需要作進一步的探討,要在充分利用現有條件的基礎上,分析在測繪實踐教育中測繪項目實踐所起的推動作用。
2.2.3 各種實踐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與有效利用
1)在經費投入上,需要對測繪實踐教學更加重視,在增加投入的同時,需要兼顧資源利用效率的優化和投入資金效益的優化。
2)改變原來的實習基地設置方式,逐步探索更加適合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測繪工程實踐教學基地需要實現多層次、多樣化,高校、行業協會、企業生產單位等通力合作,推廣基于項目的“研中學”、“做中學”教學模式[11]。
3)網絡信息平臺的建設也同樣重要,如教學資源的共享、實驗中心的開放管理等,這些工作有利于各種寶貴的教學資源被充分地利用,并促進實踐教學中心的綜合協調發展,有利于形成教學、科研、生產、培訓密切結合的產學研一體化。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經濟建設對高級人才的需求也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級專門人才以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卓越計劃的實施過程中,學習借鑒西方發達國家高等工程教育經驗與探索適合本校特點的培養模式同等重要,需要同時兼顧,并且隨著國家政策導向的改變和就業形勢的發展,教學培養模式也應當不斷地進行合理的調整。在辦學過程中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實踐教學改革,全面提升自身的辦學水平,為發展更高水平的測繪工程實踐教育服務。
[1]李志義.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實踐:思與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44-47.
[2]查建中.面向經濟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戰略——產學合作與國際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21-27.
[3]吳辰.從《洛桑年鑒》看中國科技的國際競爭力[J].科技管理研究,2004(4):10-14.
[4]查建中,馮磊,Lambda Verdonck,等.中國工科生源的需求分析(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39-46.
[5]楊兆華,蘇彩紅,王飛.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0(2):37-39.
[6]林健.面向世界培養卓越工程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1-15.
[7]林健.談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引發的若干變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0(17):30-32.
[8]婁平,張小梅,江雪梅.美、德工程師培養模式對我國“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啟示[J].人才培養,2012(226):57,75.
[9]傅水根.我國高等工程實踐教育的歷史回顧與展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2):1-4.
[10]王文福.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訴求的教學改革的理性思考——面向CDIO理念的地圖學教改構想[J].測繪科學,2011,36(3):247-249.
[11]焦明連,周立.測繪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模式的研究[J].測繪通報,2012(1):102-104.
[12]李繼懷,王力軍.工程教育的理性回歸與卓越工程師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3):140-142.
[13]李培根,許曉東,陳國松.我國本科工程教育實踐教學問題與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6.
[14]阮建湊,陳穎.基于卓越土木工程師培養的實踐教學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7):166-167,179.
[15]姜遠平,劉少雪.從工科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看我國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復旦教育論壇,2004,2(5):55-58.
[16]張明華,肖桂榮,張愛國,等.面向經濟建設的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探討[J].測繪工程,2013,22(3):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