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運菊,程朋根,蒲曉晨,萬佳馨
(東華理工大學 測繪工程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近年來,國內高校依托于地理、測繪、遙感、地質資源、環境、城市規劃、計算機技術等專業,先后開設了地理信息科學本科專業。自1999年教育部增設地理信息專業以來,目前國內已有近140所高等院校開設了本專業。隨著地理信息系統(GIS)產業的蓬勃發展,需要大批GIS或與之相關專業的綜合性高級專業人才。GIS本科人才培養是急需而又急切的事情,如何更好地進行GIS人才培養也一直是地理信息產業關注的焦點。GIS專業本科人才的培養應以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為核心,并使之成為一種習慣。國外的創造能力之所以明顯強于國人,這都與思考能力有關。
2012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地球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提出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更名為“地理信息科學”,這一舉措勢必將對專業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培養要求等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1]。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對地理空間信息的需求將形成一個新的復合型產業,也意味著人才培養必須依托于特定行業(如礦產、建筑、交通、環境等)的實際需求來開展,不能脫離行業應用的特色。對于GIS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本文提出粗淺的看法,以供參考。
2010年教育部啟動和實施了“卓越人才”培養方案,為了適應“卓越人才”應用型工程師的培養目標和要求,高校必須建立科學、合理、漸進創新并與課堂教學交叉配合的體系;重構實踐教育中心,打造專業基礎、技術應用與科技創新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平臺,是實現GIS專業人才培訓計劃的關鍵。
GIS軟件的宗旨是以人為中心,最終的目的就是讓人們的生活更方便。以往人們需要使用地圖來定向、定位和導航,而現在地圖已經存儲在數據庫中,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GIS的最佳路徑分析實現自己想去地方的最佳路徑。因此,人們不需要再費力去尋找旅行社、酒店、旅游景點等,因為GIS就是最好的向導[2]。
剛入大學時,面對偌大的校園,如果有份校園地圖該多好,而Google可視化地圖更讓人產生聯想,如果能將校園可視化,將實景與地圖相匹配,再經過設備顯示出來,這樣就能更加方便快捷地幫助新生了解校園環境。經醫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視覺信息是人類最主要的信息來源,人類日常生活中接受的信息80%來自視覺,而50%的腦神經細胞與視覺相聯,可視化可充分利用人類的視覺潛能和腦功能。可視化工具的出現,允許人類對大量抽象的數據進行分析,從而便利了人們的生活與工作[3]。
當前GIS面臨著一個嚴重的瓶頸問題,那就是學習GIS的學生在入學前大多并不了解本專業。由此便引發一系列相關問題,如對專業不感興趣,希望轉專業,在填報志愿時有意識地撇開等[4]。出現這些想法的真正原因在于GIS及其發展的潛力還沒有真正被人們所熟知。為了讓學生盡快地了解本專業,對本專業產生興趣,建議給大一年級配備專業課老師作為班主任,采取班導師帶隊方式,在教學中通過講座或其他方式讓學生大致了解本專業的概況,并可就日常生活現象提出問題,如可就目前中國海洋局勢來引起學生對中國周邊環境的關注,進而引起學生對海洋遙感及GIS相關學科的興趣。通過這種引導方式對GIS專業進行介紹,讓學生了解GIS專業的優點并激發他們的興趣。在大一重點開設基礎專業知識和普及相關專業課程,引導學生認識到大一的主要任務是學好公共必修課,重視高數和英語,牢固掌握所開設的部分專業課程,在相關課程教學中,暫時拋開理論,多舉現實生活中最貼近學生生活的GIS例子,盡可能讓更多學生了解GIS、運用GIS,并愛上GIS。
GIS是多種學科綜合的產物,在開設GIS課程前,首先要求學生學習一些相關基礎課程,具備一定的背景知識,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具體來講,這些課程包括:測量學、地圖學、攝影測量與遙感、地理學概論、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程序設計、數據庫理論等[5]。這對于GIS 專業的學生及早了解本專業,為以后自己的專業發展作好規劃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創造和諧實踐環境,共建高校與企業互補、深度融合的統一體;鼓勵大一學生積極參與校內或學校與各企業聯合舉辦的GIS應用技能大賽,讓學生對GIS產生興趣,借助企業現有資源打造學生能力,從而激發其學習與GIS相關專業課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本專業的信心,使高校GIS人才的培養適應當代行業的需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產生了興趣就會更加有效地學習GIS,為GIS的發展作出貢獻,這樣不僅能增加GIS的人氣,還能推動GIS的發展,間接地便利了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從而為人類作貢獻。教導學生:既然已經選擇了這個專業就要心無旁騖,不斷學習,深入了解GIS,并養成終身學習的態度。
從目前來看,GIS的空間分析功能和實際應用結合程度還不夠。王家耀院士曾在GIS人才培養的專訪中說過:“一個大型水庫缺口后的淹沒范圍、災害及損失該如何測算;一個工廠發生爆炸以后,它波及的范圍有多大等。”這些都是直觀、實際存在的問題,也是大眾迫切希望知道的信息,因此不能僅僅停留在空洞的數學原理、幾何概念上,而要是以實施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為出發點,著力激發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學生應用GIS軟件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能力。
在大二學習相關專業課程中,應讓學生認識到GIS與地理學、地圖學、遙感、衛星導航定位、電子計算機等學科是相互聯系的。GIS是一門綜合性學科,社會信息化需要大量的GIS專業軟件,水利、交通、農業等領域都有各自不同的應用,GIS軟件的研發應與各行各業的應用相結合。因此,在大二讓學生自主擴展知識面,對GIS領域要具備寬泛的知識背景,牢固掌握本專業的理論與技術基礎。掌握計算機編程語言,且具備相關應用領域的基本知識,才能在今后工作中設計出人性化的軟件系統。同時。還應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國創計劃”和OUC-SRDP的核心就是探索并建立以動手為主的教學模式,因此可將學生分組,手把手教學生開展一些基礎性的GIS應用工作,如項目基礎數據的采集和處理;以團隊為單位,申報參加相關軟件公司的GIS比賽,讓學生在比賽中通過相互協作,共同探索,以鞏固所學知識,加深理解,提高實際應用能力。此時,應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認識到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就沒有核心競爭力[6]。通過鍛煉,培養學生有膽識、有韌性、不浮躁的精神,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和在GIS環境下獲取、處理、交流信息的能力及軟件開發能力。
計算機、測繪、遙感和地理是GIS專業的三大支撐。有關資料表明,大量計算機、測繪等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正在涌入GIS專業。從宏觀上看,這更體現了GIS專業的綜合性強。但部分高校將GIS教育與計算機編程相混淆,使學生不能從全局出發掌握GIS。
大三開始,專業課程知識不斷深入,可重點開設程序設計語言、數據結構、數據庫、GIS軟件工程、地理信息系統設計與開發、二次開發等主干課程。培養學生較強的動手能力,良好的編程能力與創新能力。一提到創新,大家很容易把思維局限在高尖端的人才上,似乎只有這個群體,才需要創新精神、理念和方法。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都需要創新,也能創新。相對于一般事物而言,其普通性特點可通過創新而達到其特殊性的效果。一流大學需要的是理論創新,而普通高校則需要的是技術和應用層面的創新。創新并不是高不可攀。地方院校的GIS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要有思維和觀念上的突破,要把創新教育放在實踐和實際層面上進行深入展開[7]。
學生在大學期間要學會做三件事: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獨立思考。在此基礎上的科研創新則是學生進入社會自我提升、不斷發展的本質要求。在此期間,可讓學生重點參加各類比賽中的開發設計活動,從而提升學生的科研動手能力。廣泛接觸比賽項目,了解社會需求及GIS的發展方向,從而不斷在開發比賽過程中提升個人基礎能力和素質,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發展潛力。熟悉市面常見的GIS軟件的功能設置、操作要領及應用范疇。
GIS 作為一門注重開發應用的工具性學科與技術,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在大四時,鼓勵學生積極到公司實習,以此來了解GIS公司對GIS人才的需求和主要研究方向,了解公司的各個環節,將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研究開發項目信息引入到畢業設計中。只有通過獲取企業需求人才的信息來不斷調整人才培養方向,才會實現校企合作雙贏的良性循環。同時,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專業比賽,從而鍛煉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加強學生創新能力。
當然,任何成功的果實,都與團隊和諧合作是不可分的。單槍匹馬和單兵作戰都只是小生產的科學研究方式,在信息時代已嚴重落伍,做不了大課題[7]。同樣,GIS作為一個工程項目,需要團隊合作才能完成。正所謂“你有一個想法,我有一個想法,但是交換后,我們就有兩個想法。”通過團隊的討論與合作,才能互補,才能不斷完善,才能摘取最終勝利的果實。因此,在GIS專業本科人才培養中,引導學生進行團隊協作的項目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礎,顯得尤為重要。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者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點燃學生求知的火花并讓它終身燃燒下去。”為了便于學生學習,可為學生提供或建立一個全面而又系統的GIS教育網站[8],給學生指引方向。而關于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的考核方式應多樣化,避免培養出高分低能的學生。對于公共基礎課,可采用筆試的方式;對于專業課,可考查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并對部分課程采用課程論文、演講、機試、表演、開放式設計等方式,將所學的全部表現出來,從而提倡學生去廣泛搜集相關資料,多看專業書籍,在了解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設想,培養出能獨立思考、自信開朗的學生。
為了適應市場需要,學生除了應掌握一般性的地圖學、測繪及計算機科學等基礎知識外,還要熟悉二維及三維設計圖形學、數字圖像處理、多媒體技術、GIS工具軟件等相關軟件的操作。公司企業需要的是應用型人才,GIS開發人員不應只是具有理論知識,還應具有實際的應用開發能力,并能了解最先進的開發平臺及其技術。調查發現,很多招聘啟事上明確寫著應聘者應熟練掌握C++/C#的使用;精通或熟悉ArcGIS、SuperMap、MapInfo等GIS平臺工具;熟悉常用數據庫系統,如SQL Server、Oracle等。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適時以抽查、做實驗的方式來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學習。只有采用多種方式相結合,優化構建教學結構模式,營造校園創新環境,實現“產教結合”,才能為國家“卓越計劃”培養真正的GIS專業應用型工程師。
GIS專業學生畢業后想要能迅速適應社會和市場的需求, 高校GIS專業必須大膽進行培養模式改革,更新教學思路,改進教學方法,使其貼近學生,適用于教師。首先讓GIS專業本科生了解并愛上GIS專業;然后從實踐動手和實際應用能力、科研動手和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方面引導學生,從而提高對所學專業知識、技能、就業等方面的認識,幫助學生建立專業知識結構,通過鼓勵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比賽等一系列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
當然,任何事情的實現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培養地理信息科學專業人才的任務亦如此。在實施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任重而道遠。然而,我們相信通過學校、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克服困難,培養出大批素質高、能力強、有創新精神、實干敬業的GIS專業型人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展望未來,量變必將成為質變,祖國大地上將出現一大批卓越人才,為實現“中國夢”勾勒出美好藍圖。
參考文獻:
[1] 湯國安, 董有福, 唐婉容, 等. 我國GIS專業高等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J]. 中國大學教學, 2013(6): 26-31.
[2] 華錫生, 李浩. 測繪科學概論[M].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6.
[3] 李梅, 朱紅旗, 李先華. 可視化與地理信息系統[J]. 東北測繪, 2001,24(4):3-5.
[4] 花衛華, 鄭坤, 尚建嘎. 高校GIS專業本科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 2012, 11(18):35.
[5] 尚穎娟. “地理信息系統” 課程教學與實踐[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 32(5):171-174.
[6] 王家耀. 自主創新與GIS發展[C]∥中國測繪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06: 13-20.
[7] 黃建鋼. 海洋十論——進入“海洋世紀”后對“海洋”的初步思考(2001~2010)[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8] 羅火線. 從學生角度談GIS培養[J]. 地理信息世界, 2009(3):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