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坤
(深圳市綜合交通研究院,廣東深圳 518003)
工業化、城市化以及人口的增長給資源和環境帶來嚴重的問題。建筑對能源及其他物資資源的消耗非常龐大,對環境的污染非常嚴重。據統計,全球有約50%的能源用于建筑,超過50%的物資資源用于建造各類建筑及其附屬設施;建筑引起的大氣污染、光污染、噪聲污染等占環境總污染的1/3以上,人類活動產生的垃圾,40%為建筑垃圾。人們開始關心如何減少建筑對資源的消耗,降低建筑對環境的污染?!翱沙掷m發展”被引入建筑設計及建造中,“綠色建筑”、“生態建筑”等節能、環保、健康型建筑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如上海世博軸工程、北京鳥巢、美國加州科學館、迪拜大樓、印度塔等,均為非常著名的綠色建筑。有關人士統計,概念型綠色建筑比一般建筑節能50%~70%,綠色建筑在節能、環保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上述綠色建筑大多為房屋建筑,而在建筑領域占有重大比例、覆蓋面廣的道路卻無一范例,甚至一些建筑設計師輕易地將道路定性為不能或難以以綠色建筑的標準來衡量,從而否定道路在“綠色建筑”上的巨大潛力,這是不妥當的。道路在低碳經濟、節能環保方面有著非常廣闊的前景,“綠色道路”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對綠色建筑的定義為: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在各類建筑及其附屬設施中,道路所占比重非常大。道路是非常特殊的一類建筑,它是提供交通功能的交通設施,呈帶狀分布,并具有提供通風、采光、管道、通信設施埋設通道的功能。在綠色建筑概念的基礎上,本文將綠色道路定義為:在道路的設計、施工和運營期內,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循環利用資源,低碳經濟,為人們交通出行提供健康、便捷通道的綠色建筑。
道路運輸的特點是機動靈活、運輸面廣、投資少見效快,但運費高、污染大,因此,采用合理的線形、恰當的綠化設計,選擇環保的綠色建材,利用可再生能源,保證資源的循環利用,建設低碳經濟,為人們交通出行提供健康、便捷通道的綠色道路,可有效減少污染,減少運費,降低交通事故。
道路的建設是非常消耗能源及各種自然資源的,道路走向、走廊帶一經確定,必然對沿線周邊的生態環境帶來影響。施工期間的棄土、棄渣(建筑垃圾),運營期間的汽車尾氣排放、噪聲等是道路對環境的主要污染源,道路一經建設,運營階段汽車的能源消耗就已經確定,因此,綠色道路的設計方法主要從路線選定、線形設計、人工構造物選擇、綠化設計、建筑材料選擇、可再生能源利用及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進行考慮,在滿足現行技術標準(規范)的前提下,達到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并將汽車運營費用降至最低。
路線方案是道路設計中最重要的環節,路線方案選定后,基本確定了道路的布局、與周邊環境的結合程度、工程造價以及運營期成本。路線選定原則如下:
(1)應在所選定的走廊帶與主要控制節點的基礎上,進行布局和總體設計,合理運用技術指標,擬定多個可行的路線方案進行比選,以確定設計方案。
(2)當采用不同的設計速度、技術指標或設計方案使工程造價、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效益等有明顯差異時,應做同等深度的技術經濟論證,注重綜合效益比選。
(3)處理好與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管線、鐵路等相關規劃及發展的關系,確保道路與相關規劃的協調統一,保證可持續發展,避免出現沖突,造成遺憾。
(4)因地制宜,保護環境,所選路線應與周圍環境景觀相適應,與環境相容,充滿自然氣息,并充分考慮道路修建與運營期間汽車尾氣所產生的影響及污染問題。
(5)新建道路宜與既有道路接口貫通成網布局,方便市民使用。
平面順適、縱面均衡、橫面合理是線形設計的基本要求。
(1)平面:平面線形應直捷、連續、均衡。一般來說,由連續曲線組成的平面線形,比由長直線和短曲線或長曲線和短直線組成的線形更能保持線形的連續,符合駕駛員視覺和心理上的要求。優美的線形取決于路線與地形、周圍環境的適應程度,以及路線平、縱面的組合。
(2)縱面:縱面線形應平順、圓滑、視覺連續。綠色道路縱面設計在滿足行車安全的前提下,應考慮填挖平衡,就近挖填,減輕對自然地面坡度與環境的影響。駕駛員視線為道路平、縱面線形組合的立體畫面,組合得當,則立體線形舒適、流暢、美觀;組合不當,則會形成扭曲、突兀、斷開的感覺,不利于行車,造成交通事故。
(3)橫面:橫面布置應合理。橫斷面的布置既要保證道路通行能力水平以及縱向車列的安全行駛,又要節約土地資源,因此,合理的橫斷面布置應貫徹落實保護、開發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合理擬定道路建設規模。
路基、路面、橋梁、隧道、交叉、交通工程及沿線設施等人工構造物的結構型式、布設位置的確定應符合沿線生態環境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加強環境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采用生態綠化環保的工程措施,協調、改善道路與沿線自然景觀的配合,美化道路環境。
傳統的城市道路綠化設計一般以“交通安全,經濟實用,景觀優美,管理方便”為原則,卻很少考慮植物的滯塵能力。綠色道路綠化設計在體現城市綠蔭走廊和城市生態走廊的風貌,創造氣氛溫馨、淡雅、自然、安逸的環境的同時,還需考慮植物的滯塵能力,可選擇樹冠大而濃密、葉面多毛或粗糙以及分泌有油脂或黏液的樹木。滯塵能力較強的樹種在我國北方地區有刺槐、國槐、白榆、梧桐等,中部地區有白榆、梧桐、廣玉蘭、桑樹、夾竹桃等,南方地區有構樹、桑樹、雞蛋花、刺桐、羽葉垂花樹、苦楝、黃葛榕、高山榕等。
目前,建筑領域已廣泛采用清潔生產技術,不用或少用天然資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農業或城市固態廢棄物生產的無毒害、無污染、無放射性,達到使用周期后可回收利用,有利于環境保護和人體健康的建筑材料。用于道路建設的綠色建材包括:
(1)以相對低的資源和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為代價生產的高性能傳統建筑材料,如用現代先進工藝和技術生產的高質量水泥。
(2)具有更高的使用效率和優異的材料性能,從而能降低材料的消耗,如高性能水泥混凝土、輕質高強混凝土。
(3)能大量利用工業廢棄物的建筑材料,如凈化污水、固化有毒有害工業廢渣的水泥材料,或經資源化和高性能化后的礦渣、粉煤灰、硅灰、沸石等水泥組分材料。
(4)減少拌合瀝青煙等有毒氣體排放,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攤鋪現場瀝青煙霧的揮發,改善攤鋪施工環境,減輕大氣污染的環保瀝青。
(5)可降解CO、NOx、CO2、SO2等汽車尾氣的瀝青。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其中采用太陽能、風能作為能源的路燈照明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各大城市采用。在可再生能源中,太陽能資源采用方便,清潔安全,是最理想的可再生能源;風能資源豐富,是可再生、無污染的綠色能源,世界各國均在加快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風能具有一次投資后的追加成本少的特點,具有巨大的商業潛力和環保效益,為道路照明提供了綠色環保的可再生能源。
資源的循環利用是道路使用過程中所面臨的重要生態環境問題,如道路設計時考慮建設配套污水處理設施,凈化污水水質達到可澆灌綠化的程度;建設透水磚路面,考慮基層滲水能力和蓄水能力,達到匯集雨水澆灌綠化的目的;利用瀝青路面再生技術,將舊瀝青路面回收后,與再生劑、新瀝青材料、新集料等按一定比例重新拌和混合料,使之能夠滿足一定的路用性能并用其重新鋪筑路面,達到節約材料,降低路面造價及保護資源,減少廢舊瀝青路面對環境污染。資源的循環利用具有明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節約土地和運營過程中的節能減排是綠色道路設計的核心內容。因此,在設計階段,設計人員應合理的擬定道路建設規模、技術指標、設計施工方案,以達到節約土地的目的,同時,考慮建設輕型道路、采用太陽能照明、地熱的應用等,以節約能源;路基兩側種植滯塵、吸塵能力強的樹種、采用降解路面等,減少汽車尾氣排放,實現安全、暢通、綠色、便捷的交通體系。
[1]中國建筑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綠色建筑材料[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