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 萍
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路與對策——以廣東為例
◎ 柏 萍
摘 要:發展社會養老服務、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是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廣東作為我國老年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養老服務體系正面臨著養老服務資源短缺失衡、居家養老支持系統缺乏、機構設施與專業人才不足等嚴峻挑戰。為改變廣東養老服務建設的滯后局面,必須明確廣東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目標、理念和原則,大力推廣居家養老模式,重力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調整機構養老服務結構,開放養老服務市場,深化養老服務領域的改革,完善養老服務的配套制度,構建廣東新型養老服務的制度體系。
關鍵詞:養老服務體系 發展思路 對策
發展社會養老服務、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是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也是一項事關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民心工程,在當今經濟形勢下,它還是發展經濟的重要抓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3年8月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確定要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要求把服務億萬老年人的“夕陽紅”事業打造成蓬勃發展的朝陽產業,使之成為調整經濟結構、惠及民生、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廣東是我國老年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對于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養老服務需求,提高廣大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促進經濟發展,構建和諧廣東,具有重要意義。
廣東社會養老服務制度體系基本確立,部分老年人特別是珠三角地區和大、中城市老人獲得了基本養老服務,已初步建立起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的具有廣東特色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社會養老服務惠及范圍正逐步擴大。
但廣東社會養老服務的總體投入不足,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總體水平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的軟硬件服務系統尚未完全建立起來,養老服務資源的總供給不能滿足養老服務的總需求,存在嚴重的地域、群體分配不平衡,養老服務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和問題。
1.廣東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日漸加深,養老服務需求空前增長。廣東是老年人口大省,老齡人口總量居全國前列,2012年底,全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101萬人,并以每年3.5%的幅度遞增,到2015年將達1300萬。廣東高齡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從2000年的16.4%上升到2010年的21.36%,預計到2020年,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545.2萬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為36.3%。①廣東城鄉獨居的空巢老年人迅速增多。2010年,廣東城市老年人中空巢家庭占45.2%,到2013年初,劇升到77.4%。②廣東老年人口的龐大規模和高齡化、空巢化,形成了養老服務的巨大需求,而增量最大的是非珠三角地區的農村地區。
2.養老資源整體缺口大,供需矛盾突出。相對于養老服務總需求的增長,廣東養老服務的供給嚴重不足。2011年廣東城鄉每千老年人口擁有床位數為12.16張(即82位老人才擁有不到1張床位)。這一比例不僅低于全國19.09‰的平均水平,亦遠遠落后于浙江(28.06‰)、山東(23.75‰)、江蘇(22.82‰)等經濟實力與廣東相當的省份,在全國31個省、市、區的排名中居25位。③2010年,廣東有入住養老機構愿望的達70.67萬人,而城鄉養老機構總床位為13.9萬張,僅為需求總量的19.7%,足見廣東養老服務資源的緊張程度。④
3.養老服務資源配置結構失衡,區域性短缺嚴重。廣東養老服務資源地域分布不均衡,養老服務資源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擁有全省54.8%的床位,粵東西北合計占45.2%。而老人和高齡老人主要集中在粵東、粵西和粵北地區。高齡老人,珠三角地區占全省的37%,粵東西北合計占63%。珠三角7市老齡化程度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79%),⑤而欠發達地區12個市的老齡化程度均超過了全省平均水平,最“老”的三個市,分別為梅州、陽江和韶關。養老服務資源區域分布和老年人區域分布嚴重不匹配,導致了養老服務資源除了總體短缺,還出現更嚴重的區域性短缺。
4.養老機構設施落后,利用率低。廣東敬老院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就實現了每鄉每鎮有敬老院的目標。但由于各級財政投入不足,普遍存在占地少、質量差、規模小和大多數設施破舊、落后的問題。許多社會福利機構沒有達到建設部等部門頒布的老年人服務設施建設標準,主體和配套設施不方便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一方面是需要機構養老的老人入住率低,2011年,廣東生活不能自理老人入住各類養老機構為7.27萬人,入住率僅為39.82%,遠低于經濟實力與廣東相當的省份(山東是63.82%,浙江是62.74%,江蘇是59.38%)。另一方面是大量床位閑置,而且閑置量越來越大。2011年,全省閑置床位有5.53萬張,至2013年3月,閑置床位增至8.2萬張,近乎一半的床位空閑以待,養老服務機構資源利用率不高。⑥
5.居家養老支持系統缺失,專業性服務不足。全省居家養老服務尚處于起步和試點示范階段,珠三角地區雖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覆蓋面過窄,社區養老服務配套設施匱乏,缺乏服務實體和專業服務人員。居家養老服務的內容單一,除了飲食照料、清潔衛生、簡單生活護理外,缺少護理、康復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專業化服務。
6.養老服務人才短缺,專業化程度低。一是養老機構的管理、服務人員配置不足。據統計,廣東僅養老福利機構所需養老護理員23700人,但養老護理員只有7700多人,缺口達16000人。二是養老機構的管理、服務人員專業化程度低。目前廣東7700多名養老護理人員中,95%以上沒有執業證書,經過正規培訓的養老護理員不足5%。⑦
由上可知,廣東養老服務供需矛盾突出,面臨一系列嚴峻挑戰,突出表現在:(1)養老服務設施不足,特別是非珠三角地區的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嚴重不足。(2)養老服務資源配置不合理、建設失范,不能適應失能、半失能老人需要。(3)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尚處試點階段,沒有建立起支持系統。(4)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缺乏。諸因素致使廣東社會養老服務覆蓋面較窄,保障水平偏低,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未能滿足和適應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
廣東養老服務面臨的挑戰和存在的問題,既是人口結構演變、經濟率先發展的必然結果,也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理念和舉措滯后息息相關。為應對滾滾而來的銀色浪潮,建構起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為廣東1000多萬老年人有效供應養老服務資源,必須首先確立發展廣東養老服務體系的目標、理念和原則。
(一)廣東養老服務建設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廣東要結合國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總目標和本省的實際,制定一個時期內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發展目標,在全國率先走出一條適應老齡化進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老年人公平享受改革開放成果的發展路子。在養老服務主體方面,建立起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在養老服務客體方面,建立起適度普惠型養老服務體系;在養老服務模式方面,建立起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在養老服務供應方面,建立起無償、低償和有償服務相結合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即要形成政府購買服務、市場有償服務和非營利社會組織公益服務體制;在養老服務規范化方面,建立起規范化養老服務體系,即要實現養老服務標準化、信息化和專業化。概而言之,廣東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總體目標是: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民互助,以滿足中低收入和特殊困難老年群體養老服務需求為重點,實現人人享有社會養老服務,構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無償、低償和有償服務相結合,布局合理、種類齊全、服務規范、覆蓋城鄉的適度普惠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呈現主體多元化、建設規范化、城鄉一體化、服務多樣化、隊伍專業化發展格局。
2.具體目標。廣東在“十二五”期間即到2015年要實現以下具體目標:(1)基本實現城鎮居家養老服務全覆蓋,農村社區覆蓋面達50%以上。(2)各地級以上市有一所省一級以上的養老福利機構,一所專業性護理機構、一個居家養老服務示范中心,每個縣(市、區)有一所省二級以上綜合性社會福利機構,每個街道(鄉鎮)有一所提供臨時托管或日間照料服務的養老服務機構。基本實現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30張。(3)基本建成覆蓋全省三級民政主管部門及養老服務信息管理網絡,實現與相關的公共服務信息平臺進行對接。珠江三角洲地區基本建立緊急呼叫信息網絡,緊急呼叫信息網絡實現與120、119、110等公共平臺對接,基本實現區域內老人緊急救援服務全覆蓋。(4)全省養老機構院長持證上崗率達到80%以上,養老護理員持證上崗率達到90%以上。養老機構內養老護理員數與生活能自理的入住老人比例達到1:10以內,與生活不能自理的達到1:3以內。(5)建立社會養老服務規范化、標準化評估指標體系和良性運行機制,健全養老服務管理和監督體系。(6)以基層醫療機構為依托,全省城鄉逐步建立老年人的標準化電子健康檔案。到“十二五”期末,城市老人建檔率達70%以上,農村老人建檔率達到60%以上的目標。
(二)廣東養老服務建設需要堅持的理念、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建設養老服務體系。從老年人實際需求出發,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高質量、人性化的服務,既要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也要滿足老年人的個性化需求,根據老人不同的經濟狀況、不同年齡、不同身體狀況、不同居住方式、不同精神需求,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并注重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和尊嚴。
2.堅持公益與市場相結合的養老服務定位。養老服務兼具公益性和市場性特點。一方面,老年服務針對的是收入水平總體偏低的老年群體,政府需要對特殊困難老年人實施供養保障;另一方面,養老服務具有服務的社會化、產業化特征,應充分發揮市場配置養老服務資源、滿足服務需求的作用。
3.堅持政府主導養老服務體系。政府始終是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第一主體,政府在養老服務上的基本職責包括:(1)保基本、兜底線,保障弱勢群體的養老服務,滿足困難老年人的基本養老服務需求。(2)制訂并組織實施養老服務規劃。(3)制訂養老服務政策和相關制度。(4)扶持和引導養老服務產業。(5)引導和監管養老服務市場。(6)授權專業機構開展對養老事業服務的專業人才培訓和考核。
4.堅持社會多方參與養老服務。強調政府主導并不意味著政府要把養老服務的所有事情包辦下來,而要將其職責作用限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養老服務必須在政府指導下走社會化和市場化的路子。社會組織、社區、市場、社會志愿者以及老年人群體是養老服務的重要主體,在養老服務中,可以發揮政府無法發揮的作用。為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必須打造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體系,形成多方參與辦養老服務的局面。
5.堅持養老服務城鄉統籌。構建養老服務體系必須具有統籌城鄉發展的思維,不能重城市輕農村,要根據農村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加深,傳統家庭養老資源萎縮的實際,加大對農村養老資源的投入。
總之,養老服務建設理念主要實現五個轉變,這就是:(1)養老服務目標由外在的物質設施建設為中心向滿足老年人的多層面的服務需求轉變;(2)養老服務主體由政府包辦向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轉變;(3)養老服務投資由公辦向“公辦民營”、“民辦公助”、合資合作、商業化運營等多元投資轉變;(4)養老服務對象由傳統的城鄉“三無”老人、“五保”老人群體向全體老年人轉變;(5)養老服務模式由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向居家養老+機構養老轉變。
為改變廣東養老服務建設的滯后局面,必須構建廣東新型養老服務的制度體系。這就必須在前述的理念、原則和戰略目標指導下,形成明確的建設思路,大膽改革創新,建立和完善養老服務及其相關配套制度,推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政策舉措。
(一)大力推廣居家養老服務模式
在現行機構養老、家庭養老和居家養老模式中,要大力推廣居家養老模式。
1.積極倡導和推廣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居家養老是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以社區為依托,以老年人生活照料、醫療康復、精神慰藉為主要內容,以上門服務或社區日托為主要形式,將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相結合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它可以讓老年人在家庭和熟悉的社區環境中,獲得社會照料服務,普遍受到老人們的歡迎。居家養老服務易啟動、費用低,財政負擔壓力小,適應我國“未富先老”人口老齡化特點。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屬于勞動密集型,有利于促進就業和新型服務業,是適應國情、民情和經濟發展的養老模式。各級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要充分認識和宣傳推廣居家養老模式,積極引導家庭、社區、機構、企業認知居家養老服務業,促使廣大老人更新養老服務理念,提高居家養老服務的認同度和主動性。
2.主攻居家養老服務的“短板”。居家養老服務必須全面滿足老年人的需要,形成完整的服務體系,包括生活服務體系、健康服務體系和精神服務體系。當前的居家養老服務,必須在克服“短板”——健康服務和精神服務——上多下功夫,提高居家養老服務的專業水準。
3.以示范中心建設帶動居家養老模式發展。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建設,建議通過試點方式鋪開。省、市、縣各級要建立若干居家養老示范中心(站)、家庭服務中心(站),試點不要集中在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地,經濟欠發達地區更要政府試點帶動,在各地試點積累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推動居家養老服務全覆蓋。
(二)重力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
在機構養老服務設施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中,要重力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
1.將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并制定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標準。廣東要結合城市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將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要與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規劃以及“三舊”改造專項相銜接,新建城區和新建居住(小)區要按標準同步建設養老服務設施,老城區和已建成居住(小)區也要通過多種方式完善相關設施。同時要制定社區老年人公益性設施設計和建設標準。
2.加大力度健全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各級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實現社區或街道(村居)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全覆蓋。一是要建設好社區日間照料服務設施。二是要建設好社區衛生和文化服務設施。
3.有效整合社區現有養老資源。一是要盤活社區已有的養老、醫療等服務設施和其他現有資源,提供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二是要積極促進社會單位內部設施對外開放。三是要爭取把一些閑置的學校、廠房、商店等,通過贖買、租賃等方式,改造成居家養老服務設施等。
(三)規范機構養老服務建設
機構養老服務建設重在調結構和服務規范化,提高設施利用效率和整體服務水平。
1.調整養老機構建設結構。現在廣東“居養型”養老機構占的比重較大且建設標準越來越高,不能適應失能、本失能老人和低收入老人的養老需要,是造成養老機構“虛假過剩”的重要原因。養老機構建設必須“調結構”,多建設“護理型”和“助養型”養老院、敬老院,寶貴的建設資金要向最需要機構養老的人群傾斜。
2.支持欠發達地區市、縣建設養老福利機構。養老服務建設的重點區域在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對欠發達地區未建有或未建成公辦養老福利機構的11個市、縣(縣級市),省要重點支持其建設公辦養老福利機構,消除空白點。鄉鎮養老服務設施,要從傳統的五保服務轉向社會便民利民服務,服務對象從傳統的民政工作對象向社會對象擴展。
3.改革養老機構管理制度,提高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改革城市公辦養老機構管理,引入專業服務力量;深化農村養老機構體制改革,把鄉鎮敬老院登記注冊為事業單位,通過承包經營、公建民營等方式提高鄉鎮敬老院的管理和服務水平。落實和完善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的扶持優惠政策,建立財政購買養老床位補貼制度,通過“官辦民營”、“民辦官助”等多種形式,提升養老機構的服務、管理和經營水平。
(四)加大公共財政的投入力度
養老服務的財政投入重在設立財政專項,并向粵東、粵西和粵北欠發達地區農村傾斜。
1.各級財政應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地方各級政府要切實履行基本公共服務職能,強化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支出責任,安排財政性專項資金,支持公益性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省統一制定政策,明確公共財政向養老服務等涉及民生的社會建設項目傾斜,逐步加大對養老服務事業的投入,并建立按當地一般預算收入4%~5%設置養老服務事業發展專項經費的長效財政投入機制。在市、區財政預算中設置“養老服務”科目,建立財政長期投入制度。各級政府要籌集更多的福彩公益金和慈善資金用于養老服務建設。到2020年各級福利彩票公益金用于養老服務的支出應占當年留存部分比例60%以上。
2.調整改革財政資金的投入方向和方式。政府對養老服務的財政投入,要改變過去那種只投入興辦公營養老機構的單一做法,要更新觀念,通過床位補貼、養老服務補貼、人員培訓等多種形式進行投入,在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養老服務隊伍建設和養老服務業市場培育上,發揮基礎性作用。
3.擴大中央、省級財政對欠發達地區的轉移支付。養老服務條件薄弱的農村地區所需的資金缺口突出,目前主要由各級地方財政負擔籌資,難以適應日益增加的養老服務需要。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要在較短時間內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央財政、省級財政必須盡早安排資金,逐步提高農村在整個投入中所占比重。
(五)鼓勵、吸引民間資本積極參與
1.開放養老服務市場。各級政府要采取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購買服務、補助貼息等多種模式,鼓勵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共同參與投資興辦社會化、市場化的專業化養老機構。重點實施好民辦公助制度和公辦民營制度,建立養老服務企業發展專項基金。
2.倡導社會捐贈,建立和做大養老慈善基金。政府要完善捐助資金的監管政策,形成民間樂善好施的環境,并實行優稅、鼓勵政策,建立社會捐助的長效激勵機制,促使更多的企業和個人捐助。
3.鼓勵發展現代老年服務產業。鼓勵企業根據老年人生理特點、營養需求和精神文化,研發和推廣老年康復輔具、護理用品、自助設備等老年用品,開發老年食品、保健康復、老年照護、老年住宅、老年社區、“以房養老”等服務市場,發展老年旅游、老年服裝、老年教育和老年文化娛樂等服務業。
(六)促使服務隊伍職業化和專業化
1.開展養老服務管理專業教育,促進養老服務隊伍的專業化。探索建立老年護理專業教育機制,有計劃地在高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內開設社會工作、心理學、老年醫學、公共事業管理等與社會養老服務有關的專業和課程,開辟社會養老服務培訓基地,加快培養老年醫學、護理、營養和心理等方面的專業人員。
2.建立養老服務職業化制度,實現養老服務職業化。推行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從業人員的職業資格認證和持證上崗制度,所有人員必須參加統一培訓和技能鑒定,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后上崗就業。
3.建立合理的養老護理員薪酬待遇制度。明確養老護理員薪酬水平不低于社會平均工資水平。根據護理老人的自理能力層次設定合理的分層次的薪酬水平標準,建立養老護理員薪酬待遇隨物價上漲而同步增長的長效機制。對養老護理員給予相應的崗位補貼、社會保險補貼和培訓補貼,對民辦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護理人員,可酌情納入公益性崗位,增加其工資福利待遇。
4.提升服務人員的職業美譽度。通過大眾媒介廣泛宣傳養老服務的屬性和功能,澄清養老服務人員與普通家政服務員的區別,提高全社會對于養老服務人員的認可和尊重,
5.建立養老服務和護理的志愿者機制。通過建立有效激勵機制,引導志愿者投入養老服務業。探索建立“義工銀行”自助互助服務和義工服務時間儲備制度;建立志愿服務星級評估制度;實施高校學生養老服務義工制度;積極動員和組織社區低齡健康老人,特別是有專業特長的老年人參與義務服務,發揮老有所為的作用。
6.將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與就業援助相結合。養老服務要注重吸收有一定技能和業務素質的下崗職工到機構和社區養老服務崗位上來,既為當地失業人員和農村剩余勞動力開辟新的就業渠道,也為養老服務建立基本的服務隊伍。
(七)實現社會養老服務信息化
1.建立社會養老服務資源信息系統。整合社區社會工作者信息、養老服務專業人員信息、養老服務志愿者信息和醫療服務人員信息,以社區老年服務管理中心為依托及家庭為使用終端,構建起區域性的養老服務資源信息平臺,實現社區內和不同社區的養老服務資源的共享。
2.建立老年人電子健康檔案和服務需求信息庫。老人所在社區全面動態地錄入每位老人的基本情況,為每位老人建立標準化電子健康檔案、服務需求等信息庫。電子健康檔案信息系統逐步與城鄉居民醫療保險、養護康復機構的電子病歷等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實現信息資源共享。
3.建立老人求助求救服務呼叫信息系統。社區居家養老要建立老人求助求救服務呼叫系統,并將緊急呼叫網絡與120、119、110、12580等公共服務平臺對接。現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基本建立緊急呼叫信息網絡,其他地區必須加強這方面的工作,有必要在兩三年時間內基本實現全省區域內老人緊急救援服務全覆蓋。
(八)謀求醫養融合發展
1.鼓勵在養老服務機構內設置醫院、門診等醫療機構。規模較大的護理型養老服務機構可單獨設置醫院;規模較小的護理型養老服務機構和助養型養老服務機構可單獨設置衛生所(醫務室),也可與周邊醫院、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開展合作。
2.開展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站)與醫療機構的合作。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站)應與社區醫院、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站)加強合作,實現資源共享。
3.將養老醫療護理與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銜接。養老服務機構內獨立設置的醫院、衛生所(醫務室)和服務于社區居家養老的醫療機構,可向當地人社部門申請,納入當地基本醫療保障定點范圍。
(九)建立和完善養老服務的配套制度、政策
1.建立養老服務體系的組織管理制度。省一級要建立養老服務體系聯席會議制度,各地要相應成立社會養老服務領導和工作機構,省、市、 縣(市、區)、鄉鎮(街道)要建立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各級政府要將養老服務管理系統建設工作納入績效考核體系。
2.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法律法規。建議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經驗,制定出臺《老年人福利條例》、《老年人社會服務條例》和《老年人護理保險條例》等與養老服務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并加快研究制定居家養老服務管理辦法和有關的配套法規,如《廣東省社區(村)居家養老服務標準》、《廣東省社區(村)居家養老服務需求評估辦法》等。
3.制定促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土地、金融、稅收優惠政策。為促進多種社會主體參與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必須實施一系列有關土地、金融、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一要保障土地供應。對福利性、非營利性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用地,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可依法按照土地劃撥目錄劃撥土地;對經營性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應保障土地供應,并按照市場機制運作。二要加大金融扶持。支持金融機構創新信貸品種,增加對養老機構及其建設項目的信貸投入,適當放寬貸款條件,盡量降低擔保條件,提供優惠利率。三要減免服務稅費。依法依規減免養老服務機構的各項稅費。
4.實施養老補貼制度。可學習浙江經驗,對老年人實行養老補貼制度,這一機制使得財政性資金從補供方轉向補需方,切實解決困難家庭中失能老人的養老服務問題。另外,有條件的地區可結合當地實際,探索建立高齡老人津貼制度。
5.建立購房、社會保障繳費優惠制度。通過購房和社會保障繳費優惠政策,發揮家庭成員因素在居家養老服務中的基礎性作用。學習新加坡經驗,對與老年人共同居住者在購房時實行優先與優惠政策;學習英國和瑞典等福利國家經驗,對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的家庭成員者給予社會保障繳費認同,家庭成員每照顧未成年家庭成員、長期患病的家庭成員以及年邁的家庭成員一年,可以免除一定周數的社會保障繳費。
總之,為解決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實踐難題,必須明確工作重點和發展思路。一是重點做好以下幾個關鍵領域工作:大力推廣居家養老模式;重力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調整機構養老服務結構。二是推進養老服務領域的改革,主要是要開放市場,通過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模式,鼓勵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共同參與投資興辦市場化養老服務業。三是建立和完善養老服務的配套制度,包括:設立養老服務的財政投入專項制度;建立養老服務體系的組織管理制度;實施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土地、金融、稅收優惠制度;推行養老補貼制度等,并出臺養老服務體系法律法規。
注釋:
①數據依據廣東近年來人口生育、死亡和遷移的狀況和模式,以2011年人口數據為基數,按中方案綜合測算出來.
②廣東老年公共事務研究中心.廣東老年人生活方式及需求狀況調查報告,2013中國養老高峰論壇,http://lgbj.heyuan.gov.cn/show.aspx?ValID=757.
③數據來源于《中國民政統計年鑒2012》.
④數據來源廣東省老齡辦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2010年).
⑤根據《中國民政統計年鑒2012》相關數據整理計算.
⑥2011年數據來自《中國民政統計年鑒2012》;2013年數據來自盧文潔,《16.9萬床位住8.7萬人養老床位近半空置》,《廣州日報》,2013年7月9日.
⑦數據來源于廣東省民政廳,http://www.gdmz.gov.cn/zwgk/zwxw/201209/t20120926_31435.htm.
(責任編輯:盧小文)
【中圖分類號】D669.6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14.01.013
作者簡介:柏萍,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從事社會保障、社會建設研究。
The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Old-aged Service System in Guangdong
Bo Ping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are servic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old-aged service system is a long-term strategic task in response to the aging of population.Guangdong is one of China’s most populous provinces in terms of senior citizens,its old-aged service system is facing a shortage and imbalance of resources,lacking in home care support systems,inadequate institutional facilities and professional talents.In order to change the situation,we must be clear about our development objectives,concepts and principles,advocate home care model,construct community service facilities,adjust pension service structure,open pension services market,deepen reform,improve the supporting system and build relevant institution.
Keywords:old-aged service system; development idea; counterm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