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曉躍
邳州薹干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
湯曉躍
導讀:薹干是江蘇邳州市農業發展的傳統特色產業,種植歷史悠久,營養價值和經濟效益較高,歷史上作為貢品供應朝廷,又因其清脆爽口,國宴上周恩來總理稱其為“響菜”。 近年來薹干生產成本逐年加大、品種結構單一、加工設備研發滯后、缺乏政策扶持等問題制約產業發展,建議通過加強規劃引領、品種更新、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多元化投入、品牌化運作等,以促進邳州薹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薹干為菊科萵苣屬萵苣種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能形成細長的肉質莖,藥食兩用,是邳州市農業發展的傳統特色蔬菜,種植歷史悠久,歷史上作為貢品供應朝廷,又因其清脆爽口,國宴上周恩來總理稱其為“響菜”[1]。近年來,邳州市薹干種植規模徘徊不前,在對邳州市薹干生產現狀調查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發展對策,為下一步做大做強邳州薹干產業提供參考。
1.1 區域優勢明顯,品質特色鮮明
邳州位于江蘇北部,屬半濕潤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和雨量充足,年平均氣溫13.8℃,日照時數2 350 h,降雨量916 mm,無霜期210天,氣候資源有利于農作物生長。尤其是早春氣溫回升快,秋季晝夜溫差大,持續時間長,冬季極端氣溫較高,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更為有利的自然生態條件。該區域地處黃泛沖積平原,為近代河流沉積物潮土,富含有機質,并含有速效鉀、速效磷等多種礦物質,特別適宜薹干生產[2]。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邳州薹干色澤青綠、形狀細長、組織致密、肉質肥厚、質地脆嫩,食用起來清脆可口,清香沁脾,有天然海蜇的美稱[2]。據了解,邳州薹干經檢測,內含18種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及鋅、鐵、硒等微量元素,是不可多得的健康食品[3]。
1.2 基地規?;痉€定,經濟效益常年較高
近年來,邳州薹干種植面積維持在0.2萬hm2左右,其中春薹干、秋薹干各占一半,年產量3 700 t左右,主要分布在占城、土山、八路、議堂、八義集等鎮,遠銷全國各地的大中城市,是全國較大的薹干生產基地之一。邳州薹農基本上熟練掌握從育苗、移栽、田間管理、適期收獲、削皮、切條、晾曬等關鍵生產及初加工技術。據測算,每667 m2產鮮菜4 000~5 000 kg,去掉葉皮后產量1 700~2 250 kg。年可產春薹干125~150 kg、秋薹干100~125 kg,2013年市場價格40~44元/kg,產值在1萬元左右。扣除種子、化肥、農藥、人工等成本兩茬3 400元左右,每667 m2純收益6 000元以上。
1.3 主推品種優質高產,栽培模式不斷優化
邳州農業部門先后從邳州地方薹干品種中系統選育出邳薹1號、邳薹2號(亦稱青不老),并經徐州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邳薹2號每季每667 m2產薹干120~150 kg,一年兩種兩收,是一個產量高、效益好的地方蔬菜新品種。近年來,當地圍繞“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目標,集中示范良種良法配套、輕簡育苗、平衡配方施肥及防災減災等配套栽培技術,形成了薹干—西瓜—薹干,薹干—西瓜—薹干—蔬菜等立體種植高產高效栽培模式。邳州起草的《邳州薹干生產技術規程》通過江蘇省質監局評審,并頒布實施為省級地方標準。
1.4 品牌建設穩步推進,加工營銷體系初步建立
2011年以來,邳州薹干先后被批準為無公害農產品、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偉樓、晶貝、三寶等5個產品成為邳州市知名品牌。邳州薹干的美譽度和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全市薹干加工企業主要有偉樓生物科技、晶貝食品、三寶食品等10余家企業,開發出脫水貢菜、清水貢菜、紅油貢菜、保鮮貢菜、水煮薹干、禮盒薹干等10余個品種,產品銷往上海、廣東等20多個大中城市。從事薹干銷售的經紀人30多家,與上海、廣東、安徽等地客商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基本保障了現有薹干生產的正常銷售。
2.1 生產成本逐年上升
隨著物價上漲,化肥、柴油等農資價格逐年上升,薹干生產的成本不斷加大,加之薹干生產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從薹干播種到收獲需要大量勞動力投入,平均每茬需16個工以上,超過種植糧食作物的2倍。隨著人工成本逐年增加,比較效益有逐年降低的趨勢。
2.2 種植戶年齡偏大
收獲后初加工(削皮、切條)需要熟練的技術工10個以上。青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較多,種植薹干的積極性不高,熟練初加工技術的薹干種植戶的年齡普遍偏高。
2.3 加工設備滯后
薹干從收獲到晾曬,集中加工時間短,僅10天左右,且要求較高,否則影響品質。薹干晾曬的前提是先進行初加工(削皮、切條),但削皮、切條設備研發滯后。根據安徽渦陽等地的經驗,試采用機械切片等方式加工,但薹干的口感、品質等明顯降低。加工設備滯后是薹干產業化發展的主要瓶頸。
2.4 缺乏政策扶持
現代農業發展扶持資金重點用于糧食與高效設施農業,政府對薹干生產基地基礎設施、市場建設、龍頭企業和農民經紀人隊伍等扶持不足,薹干產業鏈短。
2.5 品種結構單一
目前邳州種植的邳薹1號、邳薹2號等都是中熟品種,收獲加工時間比較集中,缺少適合加工生產的早、晚熟品種。品種結構單一不利于錯開薹干收獲加工的時間,影響了薹干生產規模的擴大。
充分挖掘千年貢菜的文化底蘊,彰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品牌效應,以特色風味食品帶動產業化開發,以新型經營體系推動產業振興,全力打造全國薹干基地化生產、規?;洜I、產業化發展的特色產業基地。
3.1 突出規劃引領,推動規?;l展
根據邳州薹干產業發展基礎條件和傳統優勢,搞好薹干產業發展規劃,以占城、土山、議堂等邳睢路沿線鎮為重點,建設3個667 hm2以上薹干規模基地,八義集鎮、新河鎮等其他適宜地區,原則上連片發展面積不低于66.7 hm2,到2015年總面積達到0.4萬hm2。
3.2 突出統一種植模式,推動標準化生產
嚴格按照江蘇省和邳州薹干地方標準和規程,實施“五統一”種植生產,確保薹干產品質量標準。即:統一推廣使用邳薹1號、邳薹2號等地方優質品種[4,5];統一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施用生物肥料和有機肥料;統一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統一育苗、移栽、澆水、追肥等田管標準生產;統一收儲、銷售。同時,依托市農產品安全監測中心、鎮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建立薹干重點基地檔案和可追溯制度,生產、加工、包裝各環節推行全程監控。
3.3 突出產品初深加工,推動產業化經營
嚴把初加工關口,利用傳統手工工藝進行去葉、去根、削皮、切條、晾曬、分級、扎把的同時,加大與高等院校、機械制造企業的合作力度,主攻薹干“削皮、切條、脫水”三大關鍵難題,研發并推廣高效、實用的薹干加工機械,切實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勞動強度。加大薹干精深加工,開發出產品附加值高、具廣闊市場前景的薹干深加工系列新產品,以增強產業競爭力和企業生產效益。大力發展薹干專業合作組織,組建邳州薹干協會,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參與市場競爭。鼓勵發展訂單農業,推行“企業+基地+農戶”、“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建立市場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搭建薹干信息交流平臺,為薹農銷售提供準確的科技、市場信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國內外大型薹干加工企業落戶邳州。
3.4 突出政策扶持,推動多元化投入
安排薹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對生產基地、種植大戶、合作組織、加工機械和深加工產品的研發企業的補貼力度。搶抓黃河故道綜合開發的重大機遇,積極整合農委、農辦、水利、農機、農資開發涉農項目資金集中投入基地,搞好品種提純復壯和良種繁育、噴滴灌等生產設施、橋涵路閘等基礎設施建設,購置削皮、切條、脫水、冷儲設施設備。
3.5 突出品種更新,推動薹干品質提檔升級
加大對薹干生產技術的研發力度,在薹干主產區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對薹干現有品種進行提重復壯。加大與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合作,積極引進外地優質品種,進行試種擇優,遴選出適宜本地種植的早、中、晚熟品種,加快薹干品質提檔升級。
3.6 突出名牌戰略,推動品牌化運作
加快無公害、綠色、有機三品認證、GAP認證和名牌(農)產品創建,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6]。加強薹干市場監管,堅決打擊噴綠、攙毛對假、添加違禁添加劑等不法經營行為。積極參加廣交會、寧交會等各種農產品展會,宣傳推介邳州薹干;利用報紙、網絡、電視、戶外廣告等多種媒體,宣傳展示邳州薹干天然綠色、清脆爽口、營養保健的品牌形象,提升“邳州薹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品牌形象。
[1]郭同君,袁云俠.薹干栽培與加工[J].蔬菜,2000(10):6-7.
[2]李博,李賢彥.農業資源開發實用栽培技術[M].香港:金陵書社出版公司,2010:169-175.
[3]季芳,盧晴.邳州薹干成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N].徐州日報,2013-01-12(04).
[4]桑杰,王桂霞,賀金龍,等.薹干菜種植技術簡介[J].新疆農業科技,2003(3):30.
[5]郭同君,袁云俠.薹干栽培與加工[J].蔬菜,2000(10):6-7.
[6]李博,何立富,劉堯剛.邳州市綠色食品的發展途徑與思考[J].當代生態農業,1998(Z1):114-117.
湯曉躍,江蘇邳州市農業委員會,221300,E-mail:txy3238@163.com
2014-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