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英團
居民購房意愿降至“冰點”,政府該咋辦?
◎ 劉英團
央行數據顯示,在房價預期及購房意愿方面,有59.55% 的居民認為目前房價“高,難以接受”,較上季下降 3.5 個百分點; 36.9% 的居民認為目前房價“可以接受”; 33.6% 的居民認為“令人滿意”。對下季度房價,19.2% 的居民預期“上漲”; 51.6% 的居民預期“基本不變”,15.8%的居民預期“下降”; 13.4% 的居民“看不準”。未來3個月內準備出手購買住房的居民占比為14.2%,較上季度下降0.2個百分點。(9 月21日《廣州日報》)
住房是最大的民生問題,美國用法律保證全體美國人基本的居住權。但是,放眼都市,我看不出哪是空置房,哪是幾代人蝸居的陋室。“房奴”、“蝸居”等熱詞反映出房地產業存在很多問題,房價的過快上漲不僅關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更關系到金融資產及信貸安全的戰略性問題。以京滬等地為例,平均房價不僅突破金融危機之前的最高水平,甚至還產生了19萬/平方米的歷史最高單價。由“流資”及投機性購房所引發的資金推動房價的“革命”已經透支了中國未來幾年甚至十數年的上漲幅度。房價上漲過快,把未來發展空間透支了,既增加老百姓的痛苦,對房地產市場本身也十分不利,是泡沫總有一天要破滅。
看過《蝸居》的人都說“內容是很現實的”。盡管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姜偉新在任上不止一次說過,“能穩定住房價,總理都說了,不穩定怎么行,肯定行!不行也得行!”但是,有59.55%的居民認為目前房價“高,難以接受”,抵不過少數地方官員與開發商“合謀”的私利。對一些貪腐官員和“房爺”、“房叔”、“房嬸”、“房大姐”們來說,整幾套房子玩玩,那是“手到擒來”的事。除了上海帝景苑牽出包括房管局副局長朱文錦在內多位官員涉嫌違規低價購房外,溫州、北京等很多地方都曝出過官員低價購房的傳聞。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一些公職人員之所以能以超低價買到房子,說到底還是權力“惹的禍”,房產商企圖以小優惠換取大利益!
高昂的房價讓老百姓不堪重負,卻給某些房地產商、炒房者及權力集團帶來了大量財富。云南省委副書記仇和在昆明市委書記的任上一針見血的指出:“現在在我們城市,有些老板去綁架領導,去演皮影戲,領導是皮影,老板就是那個拉線人,領導是棋子,老板是棋手,部分官員當了老板的保護神,這就是嚴重的腐敗!”在開發商和官員之間還存在一種“共生”的尋租現象。開發商既是官員的“政績推動者”,又很容易把官員拉下馬,成為誘導官員腐敗的“麻煩制造者”。南京某房地產大佬曾放言:“如果權力都在陽光下運行,樓盤開發成本只占房價20%,開發商能夠拿到其中40%的利潤,余下超過40%的利潤全部被相關職能部門層層消化掉了”。
盡管有15.8% 的人樂觀地預期房價會持續“下降”。但是,隨著地方政府更多刺激性政策的出臺,房價必然會報復性上漲。繼各地樓市限購政策逐一退出后,新一輪的信貸松綁正在多地“蔓延”。政策方面,近期地方“救市”力度再次升級。湖北省 9月16 日出臺“鄂六條”、成都 17 日宣布公積金政策放松、無錫上調貸款額度,多個省市正通過信貸、財政、稅費補貼等形式刺激樓市交易復蘇。其中,湖北“鄂六條”明確規定,居民家庭貸款首次購買自住普通商品住房,首付款比例按30%執行,貸款利率下限可擴大為基準利率的0.7倍,并要求銀行對已簽訂貸款協議的房貸,一個月內予以放款。個人購買屬于家庭唯一普通商品住房的,減半征收契稅;個人購買90平方米及以下家庭唯一普通商品住房的,契稅按1%稅率征收。倘若中央政府不叫停出臺抑制政策,秋色蕭殺中的樓市必然會“百花爭艷”。
風云變幻,誰主沉浮?如今的樓市如同好萊塢大片,引得無數人群盡關注,不僅經濟學家急得團團轉,老百姓也因看不清楚而不敢出手。其中,有不少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和房地產大佬認為,“房價相比年初最高點跌幅已超過15%,基本到底了,可以買了。”譬如,北京房展組委會秘書長鄭向東即認為,現在確實是買房的好時機,“當前房價小幅波動,與業主還有議價空間,房源選擇面大,挑選余地比較多。”但是,房價真的降到正常的、合理的水平了嗎?還是要留給時間去檢驗。因為,房價是經濟問題,更是民生問題。一如美國前總統胡佛所言,“沒有什么東西比住宅更能為謀求人民幸福和社會安定做出貢獻的。”安居是民生之基,住有所居才能心有所安。對政府而言,應在房地產對經濟的發展和滿足民生需求尋找恰當的結合點,而不能一屁股坐到房地產開發商的板凳上。要“鼓勵消費”,更要“抑制投機”,這應該是未來房地產市場調控的一個政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