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海琳(大連產權交易所,大連 116021)
(作者為大連產權交易所總裁)
接到約稿,思緒萬千,回想3號令下發前的大連產權交易所發展之路,真可謂是困難重重,來自方方面面的冷遇和壓力,使我們進退無路,舉步維艱。
2003年12月,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下發了《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下稱“3號令”),強調“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應當在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機構中公開進行,不受地區、行業、出資或隸屬關系限制”。聞此,我們不禁振臂歡呼:產權交易界的春天終于到了!
根據3號令,我們規范工作流程、工作標準,以抓工作質量為工作重心,強調工作質量的同時,還強調工作運行中舉一反三、強調隊伍精干不增員,以增加現代電子化設備來完成增加的任務量。
根據3號令,我們秉承“為國資保駕護航、為企業排憂解難”的服務宗旨,在國有企業改革、促進產權陽光交易、保障稅費不流失、從源頭上遏制交易過程中腐敗、維護國有(集體)資產及改制企業職工權益不受侵犯等方面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自3號令發布至今,我們已完成上千家國有(集體)企業的承債式兼并、自立改制、破產清算、資產處置、股權轉讓、企業融資(增資擴股)的掛牌交易、交割鑒證、資產清算等工作兩千多宗,完成交易額八百多億元。
依托3號令的發布,大交所真可謂收益頗多、碩果累累:
2004年,大連市國資委成立時,大交所交易量已超過百億。市國資委成立伊始,向市政府打報告要求將大交所股權劃歸持有。同年12月,市政府批準,大交所66%股權劃轉市國資委持有;
2005年,遼寧省國資委文件批復,大交所為省級產權交易機構,可以在全省范圍從事省級國有產權交易;
2006年,大交所取消人工拍賣,自行研發并全面實行電子競價,現代交易手段提升了大交所的容量和能力;
2009年,大交所調整內部組織架構,部門由按事設置改為按工作流程環節設置,人員定位定崗定責,業務面進一步推廣,同時將股權托管業務分離出來,成立了大連股權托管中心,次年被省政府批準為省級機構并可以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工作;
2010年,大交所申請組建金融資產交易所,次年獲市政府批準,大交所注冊成立全資的大連金融資產交易所并開始運營;
2012年,市政府成立大連股權交易中心,次年,市政府將大連股權交易中心交由大連產權交易所托管運營;
2013年9月,市政府下文,擬組建大連交易所集團;
大連產權交易所已實現了工作流程、交易風險控制、外部監管全程電子化;
大連金融交易所、股權交易所也亦同步實現流程、交易電子化。
現在,我和我的團隊都堅信,在3號令的指引下,在國家已經明確產權交易市場是資本市場的前提下,我們將繼續探索,構筑更加科學、燦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