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克服平均主義”,會后,以農村為突破口,推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繳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這是分配制度的重大改革。
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進一步貫徹落實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并作出了若干具體規定。十二屆三中全會以后,一是改革國有企業工資管理體制,實行企業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掛鉤的制度;二是改革了機關事業單位的工資制度,實行結構工資制;三是開征個人收入調節稅。
十三大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單一的,必須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和正確的分配政策。第一次在黨的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出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以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原則,提出了允許合法的非勞動收入,要在促進效率的前提下體現社會公平等政策主張。
十四大提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兼顧效率與公平。運用包括市場在內的各種調節手段,既鼓勵先進,促進效率,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首次提出在分配制度上要兼顧效率與公平。
十四屆三中全會對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作了詳細闡述,提出了收入分配制度的十一項基本原則。如“個人收入分配要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將多種分配方式作為與按勞分配方式長期并存的制度確定了下來;個人收入分配要“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這是在黨的文獻中,首次提出了在處理公平與效率關系問題上應堅持的原則。
十五大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最大突破,就是解決了生產要素能不能參與收入分配的問題,明確提出要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第一次把其他分配方式科學地概括為“按生產要素分配”。
十六大確立了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解決了其他生產要素能不能和怎么樣參與收入分配的問題,是我國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十六大還提出,我國的分配制度改革要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這指明了今后我國要努力形成的收入分配新格局,即中等收入者居人口的多數,并占有大部分收入和財富的格局。
十六屆六中全會針對收入分配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強收入分配宏觀調節,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促進共同富裕。中央經過反復研究,決定改革公務員工資制度,規范公務員收入分配秩序;同時,改革和完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收入分配制度,繼續適當提高相關人員的待遇水平。
十七大針對收入分配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強調,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