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明:如何加強新媒體建設,推動臺網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具體包括以下六個方面:第一,建設跨媒體的一體化采編播運營體系。節目生產過程已經實現新媒體人員派駐、新媒體首發、全媒體采編、多媒體傳播互動等各項創新舉措;第二,打造影響力巨大的多媒體產品集群。快速轉變傳統的電視傳播思維,建立用戶產品思維;第三,構建跨媒體統一的數字化管理流程及技術平臺是實現臺網融合發展的根本支撐;第四,建立跨媒體的多屏傳播平臺;第五,建立市場化的產品經營模式;第六,建立穩定多元的投融資渠道。播也可以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
@任謙: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傳統媒體的壟斷優勢必將被打破。無論是國家級媒體,還是地方廣電媒體,都面臨著變革。我認為,3.0版本廣電媒體特征包括:媒體內容極大豐富、終端豐富多樣、受眾極為主動、影響極為擴展等幾方面。目前傳統電視行業改造升級面臨的困境有三個方面:第一,宏觀方面,前瞻性的理論準備不夠,系統行業還缺乏頂層設計。以前行業基本是各自為政。如果行業沒有前瞻性、理論性規劃會滯后;第二,微觀上,真正有主動改革精神的媒體有,但不夠多,大多數媒體滿足現狀,小富即安,危機意識不強;第三,體制機制問題、人才問題是制約發展的重要因素。
@謝家誼:全媒體不是幾種媒體形式的簡單組合,而應該是能夠結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特點,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實現內容的整合和資源的共享。因此,全媒體既代表一種全新的運營模式,也代表一種新的技術模式,對廣播電視臺技術建設而言,全媒體體系的建設是電視臺數字化、網絡化的發展和延伸,除了提高完善現有的生產播放能力以外,還要通過建設IPTV、OTT、網絡視頻等新媒體平臺,將分散的播控集成公共平臺轉變為面向公共用戶、PC寬帶用戶、手機用戶等多種新興平臺,以滿足廣播電視、體平臺要求基礎上擴展手機電視、互聯網電視、IPTV等內容。
@錢岳林:廣播的特點是移動,廣播的優勢是分眾,廣播的趨勢是碎片化。廣播具有其他媒體不可替代的特性:伴隨性、應急性、資源優勢等。電臺制作的節目可以利用互聯網傳播,多渠道分發,覆蓋面突破了原有廣播的區域限制,主動擁抱互聯網是發展的一條道路。在20世紀初,車輪和干電池救了廣播,相信在新媒體層出不窮、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廣
@顧建國: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催生了新興媒體形態的出現,對現有傳媒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傳統媒體的影響面越來越窄,收視、經營都遭受分流,面臨全新的挑戰。因此,我們需要站在國家和行業的角度,認真反思我們發展新媒體的歷程,認真思考融合的策略,在“?!敝袑ぁ皺C”,加快轉型調整和融合發展,加快做實,增加我們媒體的傳播力。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發展過程中我認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傳統媒體建設新媒體階段;第二,最近兩年出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動階段;第三,轉變機制,推進互聯網團隊和人才隊伍建設。
@宋繁銀:當前視頻行業和市場結構正在急劇變化,用戶被越來越多的屏幕所圍繞,卻對于屏幕界限的感知越來越模糊,電視和互聯網正在一步步融合交匯。由于客戶端、網頁端、移動端乃至電視機頂盒等平臺的界限正越來越模糊,作為主流的視頻平臺,必須統涵不同平臺,包括客廳、家庭娛樂視頻平臺的定位,是這種多屏戰略的體現。
@曾會明:臺網融合就是電視臺新媒體化的路徑。這里的網,指的是互聯網,并不單指某個互聯網公司,而是學習、利用互聯網的思維、互聯網的技術和商業模式,使自己互聯網化。尤為重要的是,要學習互聯網企業的扁平化組織結構與決策機制。因此,臺網融合,絕非簡單地與互聯網視頻網站就電視臺的內容傳播、版權或廣告的二次銷售進行合作。不少電視臺成立一個獨立運作的新媒體公司,而并未對電視臺自身的節目制作流程、播出流程以及版權戰略、商業模式進行一體化的考慮,這是沒有意義的事情。即便這個新媒體公司能夠賺錢,不過是拿著臺里的資源炒冷飯,或者跑到社會上去找了些食來吃,對整個電視臺的變革與演進沒有根本性的意義。
@中國文化報:隨著電視臺紛紛涉足互聯網業務,視頻企業不僅要應對同業的競爭,還必須應對來自電視臺的競爭。視頻網站的優勢在技術、產品、平臺運營、用戶體驗等層面,但在內容的采編、制作和傳播能力上,電視臺更勝一籌。在這種情況下,臺網之間的融合和相互滲透成為必然。
@張建平:我認為電視臺在構建全媒體平臺方面要實現五個“求”:第一,求變,電視臺思維方式要改變;第二,求新,渠道建設要求新,充分挖掘廣電資源,加速模擬信號關閉的步伐,把渠道建設好;第三,求全,內容生產求全,未來要在新聞、綜藝、體育方面突出廣播電視的優勢;第四,求好,比如終端匹配求好,未來是手機終端的天下;第五,求創,追求商業模式的創新。
@王祺楊: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嚴峻復雜,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有線電視行業原有功能和業務模式多元變異,視頻服務領域重新洗牌。湖北省廣電網絡行業要按照習總書記視察湖北關于著力在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上取得新突破的重要講話要求,清醒認識外部挑戰和自身問題,積極應對,轉危為機,調整戰略,主動作為,搶占“三網融合”及大數據時代先機,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優勢,在整合融合中做大做強。
@劉蘭蘭:在全媒體的格局下,內容生態正在迅速變化。音視頻制播技術的進步,使得大中小屏播放同樣內容已經沒有太大的技術障礙;電影、電視機構正在互相進入;視頻網站進軍大熒幕表現不俗;以IP化思維對待內容產品,內容制作機構可以發揮的空間愈加放大。此外,已有案例顯示,內容制作機構有可能通過內容所帶動出來的消費需求,與電商平臺分成,由此,基于內容盈利的商業模式也處于豐富和變化之中。
@洛神:面對視頻網站的激烈沖擊,電視臺開始不再把商業視頻網站視作傳統電視的合作伙伴,而是強勁的競爭對手,2014年也成為臺網分道揚鑣的首年。謀求轉型的電視臺們如何在電視互聯網化時代轉型為新的主流媒體,還是一片迷茫。
@趙賽坡:在移動化力量的推動下,社交媒體與電視的聯姻正在爆發巨大的行業紅利。社交媒體一方面從電視節目里不斷尋覓內容消費熱點,另一方面也為電視的革新提供數據支持。而電視臺則利用社交媒體的關系和數據,推動自身采編制播模式的創新,逐步進入社交大數據時代。
@方世彤:很多人說電視臺沒有互聯網基因,不具備互聯網思維,所以不能做新媒體。其實互聯網基因、互聯網思維都不是什么學不來、長不出來的,只是在于你的初心——即你希望你的機構做成什么樣。我們的電視臺,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層級結構與互聯網扁平結構的沖突。我們現在的電視臺分為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的所謂四級辦電視狀態,而互聯網從來沒有層級的區別,互聯網帶來的世界是平的、互聯互通的環境。電視臺的新媒體策略更應該從全球競爭、全國競爭角度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