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文章的字數條數。字數是字數,條數是條數。但認真一想,字數又是與條數密不可分的,故放在一起討論。
應該說,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中國傳媒界還是眼睛向外即對外開放的,相應地,報紙、電臺、電視臺都在自覺不自覺地學習國外的先進做法,不能直接學的,也在向先學先行者學,向“二傳手”學,加上一些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的新聞傳媒教學和研究人員的刻意傳布,一些所謂的“媒體操作規則”便廣為人知,隨之便成了“行業標準”。
比如這字數、條數,都有嚴格要求,甚至成了金科玉律。消息千字以內,評論2500字以內,通訊3000字以內;一個版必須達到13條以上,最好16條以上……相應地,廣播電視新聞作品也嚴格規定了時長。嚴格的,多一字也是不合格的。比如中國新聞界的各種獎項,直至今日,便仍是如此這般地嚴格要求。否則叫“超長”。若想參評全國性大獎,必得社長、總編輯簽字才能報送;而評審時,則須過“獨木橋”,即甭管報上來多少篇,勝出的“超長”作品得主只能一個半個。
限制字數對不對?一般而言,當然對。新聞的發展史告訴我們,新聞作品的目的是要有利傳播、有利快速傳播。而早期的報紙一般只有區區四個版,異地采訪的文稿要及時送達編輯部大本營,則需通過長途電話念稿,如果怕念不清,最好用電報傳送,故有“本報(臺)訊”和“本報(臺)×月×日電”的“電頭”字樣。
一是載體、平臺小,放不了那么多東西;加之從接受學角度看,在信息匱乏時代,越短的東西就越能搶得時間傳達給讀者,也越能讓讀者記住。這些,便是新聞產品強調字數、條數的初衷。
但,這真的是傳媒的不變規律嗎?真的應當“一百年不動搖”嗎?
很少有人去如此詰問,甚至在今天字數、條數已由媒體實踐顛覆了的情況下,仍然被奉為圭臬,比如中國的各種新聞獎之作為“硬杠杠”然。
事實上,這里有一個較為明顯的節點、分水嶺,便是互聯網之興起。對于字數、條數,互聯網的出現和流行很快就沖破了有關“規矩”,有關禁錮。當然,包括厚報的興起;還有,人們的信息接受習慣的改變。
互聯網的興起乃至于勃興,起碼在兩個方面使字數、條數的重要性銳減,甚至不合時宜。一是快。原來的短可以傳播快,比如電報傳播,但互聯網的即時性徹底改變了包括電報的存在,因而使得短而省時、搶時效可以變得忽略不計——當然是就一般情況而言。二是其海量。即互聯網載體的空間極大,大到沒什么限制,占用成本微乎其微,不必像傳統的報紙加版要花去大量的印制和郵發成本。還有,其實一度興起的厚報,因其容量驟增,也在沖擊著字數、條數的“規矩”。
而人們的閱讀習慣和接受信息方式的改變,也同時在沖擊著字數、條數的老套套。由于互聯網傳播既快又廣,信息,特別是短消息不再是稀缺產品,甚至毋寧說,在如今,已呈信息冗余、泛濫之勢,人們此刻更需要的,是高質量的、經過整合處理的信息,而非卡住字數的信息。說實話,大多數讀者,寧愿看你寫得詳細一些的東西,只要真實、準確,外加一個深刻,而不在乎多出一些字數。
條數的道理也是一樣。這就說到信息量。起先,要字數少、條數多,強調的是有限版面、時長里的信息量。這沒錯,但我始終認為,即使那時,也不能一概而論。筆者以為,長文章不代表沒有信息量,往往一篇長文里面,有若干的有效信息;而短消息,未必是有效信息。筆者做報紙,從來秉承一條:宜長則長,宜短則短;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不必一刀切。
末了申明:我絕不反對短文,更不提倡無病呻吟、“謀財害命”。這不僅是技術問題,還是文風問題。我只是想說,當下已經到了移動互聯網大普及的時代了,還在喋喋不休地重復二三十年前的“時尚”,也太不時尚了,太抱殘守缺了。
關于當下的“讀圖時代”。圖文并茂,兩翼齊飛,這是一段時間很多報刊的追求,這無疑是對的。這個口號,是當年紙介質媒體面對電視媒體沖擊時,提出的一條理性的生存和發展思路,也是一條出路。這對于過去不重視和不怎么重視圖片報道的紙媒,是種有益有效的“撥亂反正”。
之后便有了“讀圖時代”的說法。至今我仍愿意相信提出這個口號者的初衷,不是讓大家不去重視文字載體的內容,也不是輕文重圖,矯枉過正。但是,實施下來,還真有不少問題。
首先,這個“讀圖時代”口號的擴張易于造成“圖片霸權”,因而削弱對于文字內容的重視:從“配圖”一步走向“配文”,即,由以文為主的報道方式轉為以圖為主的報道方式。如果是一份報紙的一兩張圖片報道版這么去“以圖為主”,當然可以,也不會有太大問題,甚至說,對讀者來說,還很新鮮,也能調節讀者的閱讀節奏與心境,產生一些好的效果。但如果強調過度,版版如是,毫無疑問,便會出現輕、淺之問題。事實上,包括圖書在內的平面載體,一度風行的“讀圖風”,由于未能經得起讀者檢驗,目前業已式微,早已風光不再。
其次,圖片的質量參差導致難以為繼。這里又有幾個問題,一是圖片的新聞性不足,更準確地說,是圖片沒有什么“新聞點”,沒意思,不厚重,時間一長,往往降格以求。這一點,在專業性報刊則更明顯,今天跟昨天的主題重復,這個版與那個版的選題“撞車”,還都占那么大版面,猶如“注水雞”,別說讀者煩,連記者、編輯們都會沒信心。二是藝術性不足。“以圖為主”,不僅要求圖片的新聞點亮眼,同時也要求圖片的藝術性,就像文字報道要求表達高明一樣,但這點在一般報刊都難以做到。原因是好多文字記者、編輯都沒有受過美術、美學、圖片的專業訓練,因而,選出的圖一般般,有的看走眼了,不怎么樣;有的純粹瞎湊數,其結果,當然有違圖文并茂、兩翼齊飛的初衷。至于有的報刊一味拿大照片來填版面,“瓜菜代”,則又等而下之了。
再次,在互聯網時代,“圖文并茂”到底應掌握一個什么尺度?這個問題,至今很少有人去說,但很關鍵。同是媒體,同為傳播,但載體不同、平臺不同,其要求也不應整齊劃一。比如,網絡的海量特性,網絡的放大功能,網絡屏幕的色彩效果,都賦予網絡能真正的擔得起“圖文并茂”的媒體,技術賦予其特定優勢。只要愿意,它完全可以將一組幾十幅的連拍一股腦地放在屏幕上,更不用說視頻、微電影這樣的產品了。我以為,紙媒的長項,還是文字表達,高品質的文字是制勝之道、制勝法寶,把長項拉長、放大,做到極致,才是正道,才是王道,是為“一招鮮,吃遍天”,是為“人無我有”。反之,將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視為“圣經”,不分青紅皂白地“流行”,則會達到自戕自宮的惡果。
不僅如此,即便紙媒,也會有千差萬別,也應“一類一策”“一媒一策”“一報一策”“一刊一策”。比如專業紙媒,大可不必去學晚報、都市報的“圖文并茂”。首先,你的新聞圖片資源與人家比,不可同日而語,人家有的是社會新聞,只要有圖片記者、只要夠敬業,按說真不缺圖,而專業媒體則不行,哪兒有那么多新聞圖片源?其次,專業媒體讀者的需求重點、閱讀熱點也與以市民、平民為主的都市報、晚報不一樣,專業報的讀者多為行業專家、業界明白人,他們看專業媒體,是想看門道,而非看熱鬧,對花哨的圖片不感冒,他們更易鐘情、傾心于深度分析、深刻研究的文字。這種需求下,你生搬硬套的“讀圖時代”,他們會視之為淺、俗、空,乃至“秀”,會遠你而去。這些年,筆者所在的報紙,就實事求是,不去刻意強調用圖,因為我們明白,我們面對的書業、出版業、出版傳媒業,“圖”來“圖”去,照來照去,無非就是在書店買書、賣書,還有讀書的鏡頭,很難拍攝出“花兒”來,也出不了什么特別的新聞,若刻板要求,無疑會重復、“撞車”,倒人胃口。在此情況下,莫如把美化版面的工夫放在“做題”“做圖”上來得好。由此可見,“流行”也罷,時尚也好,沒有萬應靈丹。當然,這,得好好地去體會,冷靜地去思索,去領悟。(此文為系列文章,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