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紅菱
在當今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記者的社會地位和采訪工作都受到全新的挑戰。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在10多年的采訪實踐中,筆者深刻體會到:無論是容易接近的還是難以接近的采訪對象,無論是突發性事件還是敏感性話題,只要做到“帶心”采訪,很多難題就會迎刃而解。這里著重闡述記者在采訪中需要具備的“四心”:恒心、真心、細心和責任心。
采訪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特別是在一些艱巨的采訪任務面前,尤其考驗記者的恒心和毅力。以采訪時政類報道為例,高層官員的權威意見和獨家見解往往被視為政府決策的風向標,更能提升報道的權威性。但這些官員往往難以接近,記者要抵達核心區域采訪到這些官員,就需要有一種克服困難的勇氣和韌勁,鍥而不舍地對待采訪中碰到的困難和問題。在一些關鍵節點上不輕言放棄,持之以恒,就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近幾年的全國“兩會”采訪時,筆者曾先后采訪兩任廣東省委書記。在2004年的全國“兩會”上,筆者首次采訪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當時剛接到這個任務時,心里一點底都沒有。盡管看似困難重重,但我們并沒有輕言放棄,而是排除難點,堅持不懈地努力,終于圓滿地完成了采訪任務。
在2008年的全國“兩會”上,筆者在廣東代表團駐地大堂內巧遇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馬云告訴筆者他來見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但不透露具體會面內容。考慮到時值廣東珠三角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當口,這一現象可能蘊涵著廣東決策層欲借力電子商務尋求省內中小企業升級的求解之道。筆者隨后巧遇汪書記,抱著對新聞的執著追問,勇敢向書記提問,汪書記回應了筆者的采訪問題。事實上,一些看來難度很大的采訪任務,只要記者抱著鍥而不舍、認真對待的工作態度和精神,往往能收到柳暗花明、峰回路轉的效果。
要想用自己的作品打動讀者,首先得打動采訪對象的心,讓受訪者打心底里接受記者,對記者發表見解甚至傾吐心聲。但記者的工作性質決定其經常要在短時間內與采訪對象進行溝通,而當遇到敏感性問題或那些行事低調的采訪對象時,采訪就會遇到很大困難。對方或因有顧慮而直接拒絕采訪要求,或很客氣地以其無權決定為由,不愿意接受采訪。這時,記者要抱著真心,多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換位思考,學會理解和尊重采訪對象的情感和苦衷,讓采訪對象感受到記者的真誠和善意,認為記者在為他著想、為公眾著想,從而對記者產生認同和信任。一旦采訪對象把記者看成一位真誠的交流者,即使是難以接近的采訪對象,也會打開心扉,打消顧慮,對記者暢所欲言,將他自己了解的事實和觀點陳述出來。
2003年初,“深圳主板要遷往上海以及深圳金融中心地位邊緣化”的傳言甚盛,深圳的創業板又遲遲未能啟動。當時適逢廣東省“兩會”召開,筆者找到參加政協會議的廣東省九屆政協委員、深圳市分管財政、金融工作的副市長,希望對他進行專訪,回應一下上述熱點,但他很客氣地以“創業板的推出由中央決定”為由,婉拒了筆者的采訪要求。筆者想到此前從省“兩會”工作人員處了解到,該名副市長有望在本次人大會議上當選為副省長。據此分析他不接受媒體采訪的原因,除了他是學者官員出身比較嚴謹低調外,或許是出于上述考慮。在隨后的會議間隙中,筆者向其介紹了自身報紙在粵港地區的影響,并表示理解他,希望下次能接受筆者采訪。
看到我們在工作上的執著認真,他主動向筆者談起他早年的記者工作經歷。在獲得他的初步認同和信任后,筆者站在公眾和投資者的角度,誠懇地向他說明深圳市政府方面及時發出聲音的重要性,并主動提出成稿后“送審”,消除他在財經稿件嚴謹性方面的顧慮。這位副市長隨后不但接受了筆者的專訪,還親筆補充上他接受采訪時因開會時間緊未談到的重要內容,回應了當時深圳金融方面的很多熱點:比如主板仍存、深圳金融中心未邊緣化、深圳為創業板啟動已做好一切準備工作等等。
細心在采訪中的體現是記者對人對事的細微觀察,而細微的觀察則來自于記者采訪前的細心了解。特別是一些重要人物或行業著名的專家和學者。如果記者對他們所從事的領域缺乏了解,他們可能就不愿意接受采訪。而要在短時間里與他們溝通并完成有質量的采訪,記者首先需要在采訪前細心了解情況,做足準備工作。其次,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必須細心地找出最有價值的內容以及最近的新聞點,并以此為切入點進行采訪。在采訪中,被采訪者覺得記者是可以跟他對話的,他不但愿意說,而且往往能把問題說到點子上。一句話,細心可以使記者在有限的采訪時間內,獲取最大的信息量。
2006年7月,國內某百貨集團的董事長來到廣州參加其連鎖分店十周年活動,并答應接受廣州媒體的聯合采訪。該位董事長是中國百貨業的風云人物,在百貨業摸爬滾打30年,其間擔任百貨老總20年,是一位“學者老總”,也是“國內百貨連鎖模式”提出的第一人。彼時,國內對百貨連鎖模式有一些爭議,但聯合采訪給出的采訪時間有限,也意味著記者獲得提問的機會是均等的。如何在有限的采訪時間內提出有質量的問題,引起他的興趣?通過查閱資料,筆者了解到,作為該百貨連鎖戰略提出后開設的首家連鎖分店,廣州分店的成功對該百貨連鎖戰略實施具有標志性作用。而該董事長此次到廣州無非就是兩個目的:一是看一看廣州連鎖分店這個“親生孩子”十年的發展;二是想通過廣州分店檢驗該集團實行的百貨連鎖戰略的效果。
此外,筆者還發現一個細節:當時恰逢該百貨集團建店50周年,重提張秉貴“一抓準”故事和“一團火”精神具有新的時代意義。筆者抓住以上要點,決定以“百貨連鎖戰略”為突破口,并結合張秉貴“一抓準”精神如何傳承話題進行采訪。果然,因為采訪從細節著手,提問的問題對路,該董事長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幾乎是“一口氣”回答完筆者所提的數個問題。
對采訪抱有責任心,也是一名記者成熟的表現。記者在采訪中不僅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還要對采訪對象負責,更要對社會負責。在采訪中應少一分“獨家”的沖動,多一些責任的擔當,特別在災難性事件和突發性事件面前,記者在采訪中更要從社會責任感的高度出發,做到認真負責和取舍有度。
國學大師季羨林有句名言,“新聞發言人真話可以不全說,但不能說假話”,即不說假話是最重要的,但是面對有些問題,真話也不能全說,要有最合理的方式來應對。記者的采訪也是一樣,特別是一些突發性事件,做到“取舍有度”很重要,不能為了追求獨家而不考慮社會效果以及由此可能會給政府工作帶來的被動。比如,記者在采訪時就要考慮不能只反映問題,更重要的是了解政府部門和專家解決問題的思路。此外,還要考慮這些問題是否是現階段政府能夠解決的問題,如果不是就需要權衡利弊,從建設性的角度做出有選擇性的采訪報道。
2003年4月,因為“非典”疫情的影響,第93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被許多人稱為“令人永生難忘的一屆廣交會”。筆者在為期半個月的廣交會現場采訪中,切身感受到這屆廣交會與往屆相比大為冷清。在采訪中,場館內的多家企業也向筆者訴苦客商和成交額大減。雖然受“非典”影響廣交會生意大不如前是事實,但記者的采訪主線應是正確引導企業正視困難,尋找沖出困境的辦法。記者要如實反映企業困難,但不能過多渲染這種冷清場面和企業的悲觀情緒,那樣只會加劇企業的恐慌,并影響企業開拓市場的士氣和信心。相反,應在采訪中多些挖掘企業在困境中如何創新和打品牌的成功例子,多采訪政府、專家和企業如何應對,營造“辦法總比困難多”的氛圍,“不說假話,但真話不全說”,做到取舍有度,這樣更有助于提升企業的士氣,將損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