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文赟 李建勇
由于溝通的頻繁、技術的進步和傳播渠道的多樣化,新聞在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成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帶來的翻譯問題值得重視與研究。
新聞翻譯是不同文化間交流的必要途徑,它是文化信息的系統性轉換,而非簡單的語言符號的轉換。透徹理解原文、把握原意是翻譯新聞首先要做好的工作,只有理解正確,才能表達準確,才可能為讀者還原一個真實的情景。在目前傳播渠道多元化的新形勢下,要保持翻譯的準確和原汁原味,首先必須理解不同語言間的文化差異,再從思維和表達方式上的不同和語境的不同著手,同時要注意模糊語言的處理。在此基礎上再輔以日常積累的翻譯經驗,才能還原出一篇貼近事實并“接地氣”的新聞。
文化有其多樣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體系,不同的文化體系間可能還存在相互沖突的地方。人們可以通過一個民族極具特色的語言體會這個民族與眾不同的文化形態。這是因為語言是一種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又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以世界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英語和我們的母語漢語為例,中西方文明所存在的歷史不同,所以導致英漢兩種語言必然存在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僅僅來自于語言表達,也來自于不同的民族信仰和價值取向。美國翻譯理論家尼達說過:“在翻譯時必須要謹慎考慮到文化差異所可能帶來的影響。如果忽略這種影響,將無法對文章進行準確的理解,更加無從談起翻譯的準確性。在翻譯當中,很多非常嚴重的錯誤都是由文章理解的非透徹性所導致的,而非詞匯的選擇不當。”由此,來自不同文明的人們對于同一種事物的不同理解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化的差異性。
為了逾越文化差異上的鴻溝,首先要在學習外語的同時學習其文化和歷史,體會不同語系折射出的文化積淀和民族特性,本著包容的精神去理解外來文化。其次譯者在翻譯中要做到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在長期的翻譯過程中總結翻譯經驗。譯者一定要從讀者的反饋中了解并掌握不同語氣程度、表達方式所帶來的社會反響,并充分了解這種社會反響可能導致的后果。同時在力圖還原原文主旨精神的前提下,要考慮到本地的文化習慣,把文化差異的因素融入其中,避免給社會帶來文化沖突和有悖受眾地區倫理道德的負面影響。
語言和思維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語言和思維兩者性質不同;另一方面,語言在根源上受思維的支配,二者不可分割。所以,華夏文明和西方文明語言差異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兩個民族在思維方式上的巨大差別。
正如語言學家所公認的,形合特征與意合特征的區別是中西方語言最根本的區別。華夏民族的語言句式松散,結構不清晰,主語謂語的作用不嚴格,也不在句法上體現時態,甚至所表達的邏輯內容都相對隱晦,在精神上追求形散而意不散,體現出明顯的意合特征。而英語則恰恰相反,其語法結構嚴密,句式謹遵語法,組織結構十分嚴謹,一個句子只能有一個主語,且唯一的謂語需要根據主語而定,時態也需要句式和謂語的變換來表達,一切都追尋整體一致性。這種直線式的邏輯思維體現出明顯的形和特征。此外,英語中偏愛被動形式的表達方式,而在漢語中被動體現一種負面意思,使用頻率較少。在新聞翻譯中,怎樣把大量被動句式不留痕跡地還原為漢語慣用表達方法值得思考。
在新聞翻譯中,為了使新聞具備可讀性,須在翻譯過程中把受眾地區讀者不常接觸的表達方式轉換為貼近其思維和表達習慣的形式。
對要翻譯的新聞精準全面的理解離不開對新聞語境的把握。任何字、詞、句、段都處于文章上下文所形成的特定關聯中,并受廣義語境的影響,可以說語境是意義的基本參照系。在不同的語境中,同一詞匯會體現不同的意思,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感情色彩。在這種情況下,精準地翻譯新聞的首要前提是理解新聞所處的環境背景。我國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表所囊括的漢字大概2500~7000個。在新聞翻譯中,針對不同英語詞匯所要斟酌的漢語詞組數量不少,而且需要借助語境進行斟酌。
總的來說,字面意義和引申意義是一切詞語所能表達的兩種意境。字面意義毫無疑問起著基礎性作用,在初讀時有助于理解全文、把握語境,但是翻譯絕對不能停留在僅僅將字面意思翻譯出來的層面上。詞匯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語境才能體會出來的,它和語境是融為一體的,如果在翻譯中不把握語境而僅翻譯字面意思,很可能引起讀者對整篇文章的歧義。
在新聞翻譯過程中,會遇到大量包含引申義的詞語,這就要求譯者準備地把握語境,聯系上下文,篩選符合原文的相應的漢語詞匯,這里經驗再一次起到了重要作用。同一新聞類型所要表達的意思和體現的語言狀態是一致的,經過大量的翻譯和閱讀,譯者會對其有一個大體的把握,在實踐中可以迅速找到與原詞匯對應的同義詞,降低翻譯過程中的難度和錯誤率。
新聞講究準確性,所表述的事物要緊貼事實,力圖為公眾展現出客觀、真實的場景。但新聞語言的準確性并不排斥模糊語。要正確處理翻譯中的模糊語,首先必須給予其一個科學的、清晰的界定。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模糊意為不清晰,而非不真實。正是為了新聞意思表達的精確性,新聞才采取了這種準確和模糊的統一。比如,對于一些沒有明確起止時間的新聞,新聞記者要去調查清楚確切的時間既不可能,也不現實。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模糊語便是最好的選擇。此外,新聞要對事實進行高度概括,因為新聞要求時效性,以最少的字數反映最大量的信息,而模糊語正好吻合了這個要求。
處理在翻譯中的模糊語言現象時大致有兩種方法,即等譯法和變譯法。等譯法,顧名思義,是用翻譯語言中對應的模糊語言翻譯新聞原文中的模糊語言。而變譯法是依據受眾地區的風俗和習慣,進行模糊語言和準確語言的對換,最終達到新聞對于準確性的要求。等譯法是新聞模糊語翻譯中最常見的,這在數詞及時間詞的翻譯上體現得最為明顯,比如“大量的(a great number of)”“最近(recently)”“常常(always)”。這是因為數詞和時間詞本身詞義模糊,這類詞在時政類文章中尤為明顯。變譯法則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翻譯過程中,只要在不違背基本翻譯原則的情況下,為了實現語言在意思上的等價轉換,是允許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一定變通的。比如“love me and love my dogs”,直譯不如譯為“愛屋及烏”。
綜上所述,在新聞翻譯時把握文化差異、思維和表達習慣、語境和模糊語言這四個基本方面,同時加強經驗的積累和總結,就可以提高翻譯的效率和質量。
[1]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2]李元授,白丁.新聞語言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3]許明武.新聞英語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