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煒 張躍明
靖江市新港城醫院 江蘇靖江 214513
胺碘酮在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治療與護理體會
劉煒 張躍明
靖江市新港城醫院 江蘇靖江 214513
目的:關于胺碘酮在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PSVT)臨床療效總結護理體會。方法:28例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PSVT)患者給予胺碘酮治療:首劑150mg經20ml生理鹽水稀釋后靜脈注射5-10分鐘,未轉律重復上述方法一次,若無效予以300mg經100ml生理鹽水稀釋后以1mg/分鐘維持靜脈滴注。結果:22例患者有效,有效率78.6%。結論:胺碘酮能有效控制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PSVT),同時加強臨床護理能有效轉律,防止并發癥。
胺碘酮;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護理體會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PSVT)是臨床工作中心血管內科常見的一種快速性心律失常,可出現于器質性或無器質性心臟病患者。常因發作時出現心排血量下降引起胸悶、頭暈等癥狀,或原有基礎疾病加重而危及生命,因此及時復轉PSVT,改善或消除其導致的一系列臨床癥狀極為重要。現將我院2013年收治的28例PSVT患者的臨床治療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一般資料28例患者年齡36-91歲,平均63歲,其中男性6例,女性22例。有冠心病10例、預激綜合征1例、高血壓性心臟病2例、風濕性心臟病1例、無器質性心臟病者14例。
入選標準①所有患者均通過臨床表現、心電圖檢查而確診。②心功能I-II級。③無周圍循環灌注不良、無II0及II0以上的房室傳導阻滯。④排除甲狀腺功能亢進、支氣管哮喘、妊娠者。
療效評定有效:給藥后2小時內復律者。無效:2小時內未能復律或采用其他治療方法者。
一般護理心電監測、吸氧、取平臥位、建立靜脈通路、觀察用藥前后病人的變化(癥狀、體征、心電圖等)并作相應的記錄。
心理護理PSVT為突然發作起病,常伴有胸悶、心悸等臨床不適,患者極易產生精神焦慮、緊張、恐慌、煩躁等表現,而這些表現會加重心律失常。護士應和醫生一起向病人耐心解釋相關病情及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適,讓病人了解此病的可治性,使其保持情緒穩定、消除不安心理,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療。
復律前準備主要是搶救物品準備:備好除顫儀、簡易呼吸球囊、面罩、起搏裝置等搶救器械;阿托品、腎上腺素、利多卡因、多巴胺、間羥胺等搶救藥品。
復律中準備嚴密監護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熟悉掌握有關PSVT的心電圖診斷標準及識別轉復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律失常的心電圖變化。另外注意藥物的使用劑量和速度。室上速的轉復除與個體差異、發作時間、藥物劑量及自身心臟功能等多種因素相關,還與靜脈注射速度有關。如有異常,要及時報告醫生,盡早做好搶救與治療。
復律后準備①應繼續保留靜脈通路,給予靜脈滴注營養心肌藥物。②絕對臥床休息、保持安靜。③心電監護:監護心率、血壓、心律等變化,進一步查找病因。④床邊心電圖留樣,以便與用藥前比較。
健康宣教:①注意休息、避免勞累。②避免各種誘發因素:如暴飲暴食、煙酒等不良刺激、受涼保暖等。③保持情緒穩定、心態平和,避免過喜過悲、激動等。④學會自我監測,有先兆癥狀時及時采取相應措施。⑤定期檢查身體,如心電圖等。⑥有相關基礎疾病患者要按時、規律服藥。
本組28例患者經治療后,22例有效,有效率達78.6%;6例無效,無效率達21.4%。且無一例出現嚴重并發癥如竇性停搏、室性心律失常、低血壓等。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PSVT)的發病機制[1]:多數是由于房室交界區折返或經房室間折返所致,少數由心房或房室交界區內異位起搏點自律性增高或觸發性激動所致。在臨床使用的治療方法常包括:刺激迷走神經(包括屏氣后用力呼吸、頸動脈竇按摩、Valsalva動作、誘導惡心、將面部浸沒于冰水內等)、射頻消融、藥物復律、食管心房調搏術、直流電復律等。急診處理以藥物復律為主,我院主要采用胺碘酮注射液進行復律。胺碘酮作為III類抗心律失常藥,同時具有I、II、IV類抗心律失常作用:輕度鈉通道阻斷、鉀通道阻滯劑作用、非競爭性抗交感神經作用。胺碘酮終止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PSVT)的成功率為70-90%[2],有廣泛抗心律失常作用,且致心律失常的發生率低。另外胺碘酮能選擇性擴張冠狀動脈,增強冠狀動脈的血流量,減少心肌耗氧量,因而能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和伴有心力衰竭的心律失常患者,特別是對于寬QRS波群的PSVT難與室性心動過速鑒別時,選擇使用胺碘酮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與其他抗心律失常藥物相比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積極實施針對性的護理,促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對控制疾病發展、改善疾病預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減少疾病的復發有重要的作用。總之,使用胺碘酮治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PSVT),同時加強科學有效的綜合護理,能有效的轉律,值得基層醫院推廣使用。
[1]那開憲,余平.PSVT診治新概念[J].世界急危重病醫學雜志,2007,4(3):1854
[2]李學斌.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藥物治療[J].中國全科醫學,2002 ,5 (10):779
R473.5
B
1009-6019(2014)09-00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