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娜
山東省東營市勝利油田中心醫院 山東東營 257000
產后大出血患者的有效搶救及臨床護理體會
董小娜
山東省東營市勝利油田中心醫院 山東東營 257000
目的:探討產后大出血患者的有效搶救措施及臨床護理對策。方法:抽取我院產科收治的80例產后大出血患者作為對象進行研究,出現產后大出血現象后立即給予患者緊急搶救及優質臨床護理,觀察其搶救效果。結果:經過積極搶救及護理后,75例產婦產后大出血停止,其余5例產婦止血未成功,分別行全子宮切除術、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后出血停止。結論:產后大出血較為兇險,盡早給予產婦有效搶救及治療護理干預能夠成功止血,改善預后。
產后大出血;搶救;臨床護理
產后大出血是產科嚴重病癥,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前置胎盤、子宮收縮乏力、軟產道撕傷、妊高癥、胎盤剝離不全、產婦自身凝血機制障礙等均可導致產后出血的發生,其中子宮收縮乏力為最為主要因素,因此促進宮縮是搶救產后大出血的有效手段[1]。為探討產后大出血的有效搶救方法及護理措施,筆者對我院收治的80例產后大出血患者進行研究分析,現將具體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80例產后大出血患者,年林20-38歲,平均年齡(29.69±4.13)歲;其中初產婦55例,經產婦25 例;分娩方法:陰道分娩44例,剖宮產36例;出血原因:胎盤因素15例,子宮收縮乏力57例,軟產道損傷3例,子宮破裂5例。
1.2 方法
搶救方法:產婦分娩后加強對其體征等監測,一旦出現產后大出血現象則立即給予緊急搶救,患者平躺,準備搶救藥物及器械。明確產后大出血的病因,并針對性的制定治療方案,準備充足血液,保證血液可充分及時的供應,產婦一旦出現休克現象則立即給予抗休克治療。對于子宮收縮乏力引起的出血現象,立即導尿排空膀胱,同時用手部對患者子宮底部進行按摩,刺激子宮壁血竇,從而使其能夠良好閉合。手指將患者子宮向上推,右手拇指對子宮部前壁進行按摩,同時采用其余四根手指對后壁進行按摩,排出子宮腔內積聚血液,注射縮宮素,效果較差時則給予前列腺素類藥物治療,若上述治療仍無顯著效果則采用宮腔紗條進行填塞。對于胎盤因素引起的大出血:對于胎盤剝離不徹底引起的大出血現象,可人工剝離胎盤術治療,將粘連的胎盤剝離,必要時可采用大號刮匙刮宮;對于胎盤植入引起的大出血,則立即進行手術治療。對于軟產道引起的大出血,及時縫合傷口。在對患者進行搶救時,一旦患者出現血容量不足現象,則立即靜脈輸液,醫護人員要嚴格控制輸液的量、速度等,避免肺水腫現象的出現,對患者的病情及治療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加強對患者血壓、脈搏等生命體征的觀察。手術結束后,需要留置導尿管。
護理方法:①產前監測及預防,加強產前監測,明確產后大出血的高危因素,對于凝血功能障礙患者,需要加強對其凝血功能的監測,對于存在嚴重危險因素的孕婦,則需要立即備案,并定期檢查。在第一產程時對宮縮及胎心進行嚴密觀察,對于出現的產程停滯及延緩現象進行緊急處理;在第二產程時加強對胎心變化的觀察,檢查陰道出血及工作,注意會陰部位,避免軟產道損傷;第三產程輔助娩出胎盤,觀察胎膜完成情況。整個產程期間加強對產婦全身情況、生名體征及臉色的觀察。②搶救時,對產婦的面色、脈搏、血壓等進行嚴密觀察,一旦其出現表情淡漠、出冷汗、打哈欠、面色蒼白等表現,則需要立即告知醫生進行搶救。③成功止血后繼續觀察其生命體征,加強營養、產褥期護理等,保證充分的臥床休息;保持產婦外陰清潔,避免逆行感染的發生;對于測切口產婦,每天用紅外線烤燈理療,每天2次,對于出現的貧血進行及時糾正,同時給予足量的抗生素藥物。
80 例產婦經過積極搶救及護理后,75例產婦產后大出血停止,其余5例產婦治療無效,其中行全子宮切除術2例,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3例,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子宮收縮乏力是導致孕婦產后大出血的最主要原因,在產后大出血中占70%以上,而引起子宮收縮乏力的原因一般為收縮功能無力、異常等,胎兒娩出后,子宮壁不能被血液中凝血因子、各種蛋白等形成的血栓有效壓迫,孕婦分娩時間延長,進而導致大出血現象[2]。胎盤因素亦為重要的原因,多是胎盤長時間在子宮內滯留、體位不當等,進而導致的出血現象。為減少產后大出血的發生,產前醫護人員要做好準備工作,對于存在大出血潛在危險孕婦,要定期檢查,并做好搶救準備,從而最大程度的降低產后大出血。在產婦出現產后大出血現象后,醫護人員要臨危不亂,為其提供準確有效的搶救及治療,并加強監測及護理干預,從而保證成功止血。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患者成功止血75例,由此可知,在產婦產后大出血后立即給予及時搶救及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止血,成功改善預后,效果顯著。
[1]羅琳,趙曉霖.產后出血的急救措施及原因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2,24(3):334-335.
[2]于貴華,托景堂.產后大出血患者的搶救及護理配合[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6):1524-1525
R473.71
B
1009-6019(2014)09-00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