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迎慶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血液科 河南駐馬店 463000
觀察層流潔凈病區全環境保護的護理管理
劉迎慶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血液科 河南駐馬店 463000
目的:探討層流潔凈區全環境保護的護理管理。方法:對層流潔凈病區采取全環境保護及規范化管理。結果:經有效護理管理后,層流潔凈病區空氣、物體表面清潔度以及細菌濃度均達到了國家層流潔凈病區標準。結論:全環境保護及規范化管理能有效減少白血病患者化療后醫院內感染的發生率,從而有效提高護理質量。
層流潔凈病區;全環境保護
全環境保護(TEP)是一種綜合性預防感染的有效措施,包括人體環境及空間環境的凈化,其能有效預防感染,降低感染率。其主要內容包括層流潔凈病區的護理管理、患者的無菌化管理、醫護人員的無菌化管理以及全環境保護的檢測等。隨著我國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醫療設備的不斷完善,全環境保護在預防與控制外源性感染中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入住我院進行白血病應用化療藥物治療的20例粒細胞缺乏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45±1.2)歲;急性髓系白血病5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4例,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3例,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4例。
1.2 全環境保護的護理管理
1.2.1 層流潔凈病區的護理管理
層流潔凈病區中的空氣可通過高效過濾器的過濾,能夠有效清除99.97%以上的直徑>0.3μm的微生物及細菌,從而降低空氣對患者的感染率,但是,由于高效過濾器本身無任何殺毒消菌的作用,因此,必須對無菌室進行科學的護理管理與嚴格的消毒隔離,以此達到全環境保護的目的。此外,還應參照層流病房環境規范化管理標準建立或完善現有的層流無菌室[2]。
1.2.2 患者的無菌化管理
患者無菌化管理包括體表無菌化管理與腸道無菌化管理,患者無菌化管理要求患者在進入室內前,應做好自身體表衛生工作,如適當修剪頭發、指趾甲等,隨后以1:2000比例的洗必泰藥浴20min,對皮膚褶皺處進行采樣培養,如腋下、腹股及肝周肚臍等,并更換無菌病服;入室后,為消除患者體表上的大量細菌,須以1:2000的洗必泰皮膚擦浴,每日1~2次,以0.05%碘伏擦洗鼻腔及外耳道,每日3次,以3%碳酸氫鈉進行口腔護理,每日3次,此外,每天需以0.05%碘伏進行坐浴,以此進行肛周清潔;腸道無菌化則要求患者口服一定的抗生素,并提供適當的無菌飲食,例如:患者所食用的食品必須經高壓烹制及微波消毒5~10min,水果需以0.05%過氧乙酸浸泡消毒,此外,患者所口服的藥物必須經30min的紫外線照射后方可食用[2]。
1.2.3 醫護人員的無菌化管理
醫護人員應加強個人衛生,增強個人無菌觀念,定期做咽部或鼻前庭的拭子培養,患有感冒及流感等疾病的醫護人員不許入內。目前,為了減少醫護人員身上的帶菌量,在層流無菌室工作的醫護人員入室已有固定流程,即換鞋,對眼、鼻、口腔、外耳道等部位進行清潔,更換特制的無菌服飾,以消毒液泡手消毒,最后,逐級進入無菌室開展工作。
1.2.4 全環境保護的檢測
為了確保全環境保護措施能發揮其最大預防與控制感染的作用,醫護人員必須每隔1~2周便對層流潔凈病房中的物品、空氣、醫護人員體表以及患者體表進行系統的微生物檢測。
空氣檢測包括空氣中落下菌及浮游菌的檢測,將瓊脂培養皿放置于層流病房內的各個區域內,放置時間為5min,檢測標準為細菌菌落數小于10cfu/m3;對于層流病房內的物品,尤其是患者及醫護人員常使用的物品,使用無菌生理鹽水浸濕醫用棉簽反復涂擦于物品表面5×5cm范圍內,并將采樣棉簽置于10ml采樣液中送檢,檢查標準為細菌均落數小于5cfu/m2;醫護人員在進出層流潔凈病區時,均要以無菌生理鹽水反復涂擦手部及暴露在外的皮膚,其中,手的采樣面積大致為30cm2,采樣標準為細菌菌落數小于5cfu/m2;患者體表檢測則是以涂擦法對其體表及肛周等皮膚進行細菌采樣檢測[3]。
經醫院消毒殺菌效果以及環境衛生學的檢測結果顯示,嚴格執行有效的全環境保護措施,可使層流病房中的空氣凈化指標、患者及醫護人員自身體表的衛生質量等均達到無菌標準,患者在療養過程中均未發生嚴重感染。
全環境保護是一種有效的綜合性預防感染的措施,其通過有效的預防病房內細菌的滋生,達到預防并減少細菌對患者的感染。本文通過對層流無菌管理、患者無菌化管理、醫護人員無菌化管理以及全環境保護檢測等措施,有效降低了患者的感染率。
[1]張序心,盧美鳳.1例鮑氏不動桿菌感染的護理干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11):45-47
[2]楊妍.潔凈手術室感染的控制與管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1 (32):49-52
[3]趙于丹.層流凈化手術室的管理[A].中華護理學會第14屆全國手術室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下冊)[C].2010:34-37
R472
B
1009-6019(2014)09-00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