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明
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湖北荊州 434020
中醫對于糖尿病的治療淺析
黃愛明
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湖北荊州 43402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變,近些年來,糖尿病的發病率正日益升高,目前已成為繼心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疾病之后死亡率最高的一類疾病。關注糖尿病的發病原因及診療措施,對于糖尿病的預防及預后都具有積極影響,可大幅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將主要論述糖尿病的中醫治療方法。
糖尿病;中醫;治療
西醫認為,糖尿病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胰島素分泌缺陷),以及機體靶組織或靶器官對胰島的素敏感性降低(胰島素作用缺陷)而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升高,可伴有以血脂異常等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中醫的消渴病,指的是由于個人體質方面的原因加上后天因素,如外感邪毒、內傷勞倦、飲食失節、情志失調等多種原因而引起的以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尿有甜味為典型癥狀的一類病證,相當于現代醫學的糖尿病。
目前糖尿病已經成為繼心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疾病之后死亡率最高的一類疾病,該疾病不僅本身給患者帶來一些痛苦,隨之而來的并發癥,如心、腦、腎、眼底、足等多種血管神經并發癥,是糖尿病患者致盲、致殘甚至致命的重要原因。中醫藥在糖尿病的治療方面具有其獨特優勢,已成為臨床、科研研發的熱點。
中年人群為本病的高發人群,肥胖者尤多見,無明顯性別差異。本病起病多緩慢,病程遷延日久。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為我們常描述的"三多一少","三多"即口渴多飲,多食易饑,尿量增多,而"一少"則表現為形體消瘦。臨床多數患者起病初期"三多"癥狀可不明顯,因此,容易延誤病情。待癥狀明顯時患者表現為食欲亢進,體重減輕,有的患者可見皮膚瘙癢,時有四肢麻木,男性可見性欲減退、陽痿等癥,女性可表現為月經的異常,臨床也可見患者出現腹瀉、視力降低等癥狀。
消渴病臨床分為上、中、下三消,上消者,一般以口渴多飲為主要表現,屬肺燥;中消者,多表現為多食善饑,為胃熱;下消者,以多尿為主要表現,屬腎虛。本病初起多屬燥熱為主,病久則因實致虛,致陰虛與燥熱互見,后期則以陰虛為主,可出現氣虛及陽虛的表現。
1.傳統中醫藥治療
中醫將消渴病分為上、中、下三消:上消,多屬肺熱津傷證,癥候表現以口渴多飲為主,治法以清熱潤肺,生津止渴為要,選方玉泉丸加減;中消,常見胃熱熾盛證,證候以多食易饑為主,治法當清胃瀉火,養陰生津,選方玉女煎加減;下消屬腎陰虧虛者,證候表現以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口干,頭暈,腰腿酸痛,舌質紅少津,脈細數為治當滋陰益腎,方藥選用六味地黃丸加減;下消屬陰陽兩虛者,證候表現以小便頻數,腰膝酸軟,形寒畏冷,陽痿不舉,脈沉細無力為主,治當溫腎陽滋腎陰,方用金匱腎氣丸加減。
2.其他療法
2.1 飲食療法
飲食療法是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最基本的治療方法,恰當的飲食干預是糖尿病防治的重要措施。研究表明,中醫飲食療法用于治療糖尿病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值,改善其代謝狀況和臨床癥狀。
糖尿病患者應注意控制飲食,首先應注意控制總的進食量,在此基礎上,還要注意調整飲食結構,做到以素食為主、營養均衡。在進餐順序上,應先喝湯、吃青菜,然后再少吃些主食、肉類等食物。也可根據患者的體質特點辨證選用食材,如清涼類食物--苦瓜、蒲公英、苦菜、苦杏仁等適用于熱性體質患者;而偏溫性食物如生姜、肉桂、花椒等調味以及羊肉等則適合虛寒人群;其他常見食物如絲瓜、百合、黃瓜等具有養陰作用,使用與陰虛者選用;糖尿病伴有大便干結難下者可選用黑芝麻、菠菜、茄子、胡蘿卜汁等食物。
除了根據患者體質適當選用食物之外,還可教會患者計算食物的熱量和配制食譜,注意根據病情變化調整熱量攝入,指導患者自覺遵守飲食個體化原則。糖尿病患者應適當提高膳食纖維類食物的攝入量,限制飽和脂肪酸及膳食膽固醇的攝入。對于飲酒、吸煙者要告知其戒酒、戒煙。飲茶有助于降低血糖,其中以綠茶降血脂作用最好,但應注意不可飲用過濃的茶水;其他食物如香菇、木耳、洋蔥、海帶、魚類及山楂、芹菜、冬瓜、粗燕麥等均可起到降血脂作用。
2.2 運動療法
適量的運動,對于糖尿病病情的緩解有益。青壯年糖尿病患者可以選擇稍劇烈的運動項目,中老年人際體質較弱者在選擇運動項目時則應盡量柔和,如打太極拳、練八段錦、五禽戲等,這些傳統的運動項目對絕大多數糖尿病患者都適用。運動應做到堅持緩慢、適量的原則,一次運動量不宜過大,應循序漸進。伴發有并發癥的患者則最好避免劇烈運動。
3.健康宣教
糖尿病的發生多跟患者的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因此,臨床可以根據患者的文化水平的不同,選用適當的方法,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糖尿病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讓他們對疾病的發生原因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認識到糖尿病的發生與飲食無節制有關,除此之外,還與長期精神壓力過大、周圍環境因素、吸煙、酗酒等有關,努力讓患者樹立新的健康觀念,改變自己以前保有的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培養患者及其家屬克服困難、戰勝疾病的信心。臨床也可見有些患者因為對疾病本身不了解,得病后常會出現過度憂慮甚至絕望等心理,對于這類患者應盡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話語向他們解釋清楚糖尿病的發病原因、臨床癥狀表現、治療方法及預后等,幫助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
[1]周迪夷,趙進喜,牟新,等.基于"癥"的2型糖尿病中醫證候聚類分析[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2,27(12):3121-3124.
[2]楊雪蓮,汪秀華.胰島素注射配合中醫食療治療糖尿病療效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27):6602.
[3]譚艷梅.淺談糖尿病患者的中醫飲食護理[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8,29(8):66.
[4]田德祿.中醫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22 -329.
R255.4
B
1009-6019(2014)09-01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