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超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婦幼保健院放射科 廣西河池 546400
新生兒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X線臨床診斷分析
張成超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婦幼保健院放射科 廣西河池 546400
目的:探討新生兒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X線臨床診斷表現。方法:回顧我院近十年因患急性小腸結腸炎入院的58例新生兒的臨床資料及X線表現。結果:58例新生兒壞死性小腸及腸炎X線表現動力性腸梗阻19例,腸壁積氣10例,腹水2例,靜脈積氣5例,腸間隙增厚18例,腸管含氣少及含氣不均勻4例。結論:新生兒,尤其是早產的嬰兒由于體重低,極容易出現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臨床癥狀,所以必須要對新生兒進行腹部的X線檢查,做到及時發現并進行診斷治療。
新生兒;急性壞死結腸炎;X線;臨床分析
新生兒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是一種常見的胃腸道急癥,通常在體重偏低的及早產的兒中頻繁出現。此病在發展速度迅速,能引起許多其他炎癥的并發,嚴重時會導致新生兒的胃腸道穿孔,腹膜炎,敗血癥及休克死亡等嚴重后果。如何及時的對新生兒進行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利用X線檢查診斷并及時的對患兒進行治療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現對我院58例的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新生兒的臨床及X線表現進行回顧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自我院近十年的58例經X線臨床診斷為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新生兒患者,其中早產兒30例,低體重而28例;男26例,女32例。
1.2 臨床表現
根據臨床診斷確診為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新生兒,其中腹脹、腹瀉20例,嘔吐15例,腸穿孔3例,血常規白細胞增高15例,腸壁積氣3例,雙隔下見游離氣體2例,腹部立位平片示腸管擴張,可見腸壁囊樣積氣,腹部有液氣平面。
1.3 治療方法
通過給58例新生兒進行禁食、胃腸減壓補充靜脈營養及液體的注射,在患有中毒性休克的患兒中進行及時的補液和糾正電解質等的針對休克的治療,貧血的患兒進行濃縮紅細胞的治療,感染中毒較嚴重的患兒添加相應的糖皮質激素,同時針對情況進行相應的吸氧、監護等治療手段,并對患兒的糞便進行常規的潛血試驗,出現陰性的則先試予在患兒飲水后在為2~3小時一次的母乳或配方奶,在3次以后逐漸增加份量,并且禁食時間為4~9天,并進行腹部立位前后、仰臥及側臥位的X線隨訪檢查并加強護理。改善新生患兒的情況,并無出現嘔吐、腹脹及便血等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現象,防治病情的進一步惡化,必要時采取一定的手術治療。
2.1 臨床癥狀
由于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早期臨床表現不明顯,在早期的診斷中并不容易發現,經X線診斷小腸脹氣擴張呈管狀且分布不均勻、排列不整齊17例;腸管內可見短淺液氣19例;伴隨著胃泡且不同程度的擴張積氣19例;腸壁積氣3例。
全腹小腸脹氣擴張,排列不整齊,脹氣擴張,積液,腸壁存在積氣,胃泡脹氣擴張,胃壁有囊狀積氣,腸壁增厚現象顯著,門靜脈積氣,腸壁漿膜下的積氣呈線狀。而且通過結合X線的配合治療,對新生兒的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進行臨床治療,并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康復[1]。
2.2 腹部X線檢查
(1)早期:腸管輕度充氣不均勻21例,腸管僵硬及狹窄15例,腸間隙增厚12例,胃泡脹氣10例,
(2)進展期:腸管進一步擴張,并出現多個氣泡17例,腸壁積氣5例,門靜脈積氣9例,氣腹7例,腹腔積液8例。腹部未出現異常現象為12例。
2.3 病情轉化
經過對我院的58例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通過使用X線的檢查診斷及臨床治療,在一定程度上對病情起到了好轉的作用,在58例新生患兒中有45例痊愈額,11例好轉,死亡2例。
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是新生兒階段的一種常見的腸胃道急癥,嚴重時會對新生患兒造成生命影響。由于目前在醫學界病因尚未明確,但就目前觀察認為是由于早產及新生兒的體重偏低及導致缺氧缺血、細菌感染等原因導致的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發生,且多發在出生兩周內的新生兒。臨床表現為嘔吐、腹脹、便血等現象,最終導致腸壁的損傷及壞死,腸壁水腫,腸壁積氣,進而惡化到腸穿孔及休克現象,嚴重危及到患兒的生命。
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X線臨床表現為由于腸壁缺血,功能紊亂等現象造成的動力性腸梗阻,即在病變的過程中出現末段回腸遭到侵犯,主要變現為右下腹小腸脹氣擴張,進一步累及升結腸近段及其他各組小腸擴張腸管排除紊亂,形態僵直,呈管狀改變。本院通過X線的臨床診斷并結合腹脹、嘔吐及便血等典型的病史有19例確診為動力性腸梗阻。動力性腸梗阻是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早期的診斷的主要特征,做出正確的診斷及時治療,患病的新生兒可以痊愈出院[2]。
腸壁積氣10例,是由于在動力性腸梗阻的發生并在數個小時候因腸腔的氣體經壞死破損的黏膜進入到腸壁形成的腸壁積氣的病癥,可分為有細小密集的透亮泡沫狀的黏膜下積氣和在腸管內有一條致密的黏膜層相隔,表現為半環狀或環狀的透亮影沿腸壁線條。而前者是腸壁壞死的早期表現,出現較早且分布局限,但多與腸道內的某些物質相近,所以在診斷的時候應注意鑒別,避免出現誤診的現象。
靜脈積氣,由腸壁間的氣體經壞死的腸壁靜進入到腸系膜靜脈并隨著血液的流動氣體隨之移動。此現象的出現較腸壁積氣晚,且出現的頻率低,本院經X線確診患靜脈積氣的新生兒患者有5例,而X線的臨床表現為透亮影由肝門向肝內行走移動,但新生兒由于別的疾病引起的腸壁積氣現象較少,并且是腸壁積氣發展的結果,所以在新生兒的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中腸壁積氣和靜脈積氣是主要的特征表現。
在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中的臨床病癥晚期中出現有腸間隙增厚、腹腔積液增多等現象,大量的氣腹易于診斷識別,主要表現為透亮的新月影。
在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中,由于氣腹原因造成的胃腸道穿孔與別的原因誘發的胃腸道穿孔不容易區別,但可從腸管的外形及僵硬度可急性診斷的鑒別。氣腹預示病情惡化,病死率較高。所以,在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在發病的早期及時的發現并進行診斷治療,起到了良好的治療預防的效果,但在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發展晚期,治療的作用影響不大,故早期的診斷治療極其重要[3]。
為了提高診斷和治療的效果,現將其有關早期診斷的經驗總結如下: (1)在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早期癥狀主要表現為:腸管充氣擴張、排列不整齊、形態僵硬,此癥狀必須結合X線進行臨床治療,并進行短期的復查,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積極治療。(2)胃泡脹氣擴張,對于這一現象,臨床治療也應引起高度的重視。(3)對于局限性的腸壁黏膜下積氣進行認真仔細的識別排查,在臨床觀察中出現泡沫狀的黏膜積氣則為腸壁積氣的臨床表現,在與腸道內容物的進行比較時應仔細區別,前者通常是絮狀透亮影,腸壁邊緣不清晰,后者則是點狀透亮影,且周圍的腸壁清晰,經常移動。
所以,在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X線臨床診斷中的典型表現為腸壁積氣和門靜脈積氣,而且對癥狀進行及時的發現并診斷治療對新生兒的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治療和康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患兒的年齡是影響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發生的重要因素,在對其進行預防時,最好的方法是減少早產兒的胎齡,加強產科和兒科的協調合作,減少早產現象,提高產科的質量,從根本上減少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發生。而對于有感染及缺氧缺血的新生患兒,則要及時的進行診斷治療,積極抗炎,控制原發病,加強患兒的免疫力,提倡給患兒進行母乳喂食。對于不可避免的早產的新生兒的情況則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適當的喂乳時間的調整,并且盡可能的進行母乳喂養,同時需及時發現和控制感染,尤其在生后2周內。一旦疑似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應及早禁食,應用金雙歧等微生態制劑口服或胃管注入,使腸道菌群平衡,改善腸道內環境,采取積極有效的內科治療,但發現腸穿孔發生時應積極與外科聯系,力求早發現早治療以獲取良好的預后。并且在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治愈后,要進行定期隨訪,避免癥狀復發得到及時復診。
總之,腹部的X線檢查對新生兒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臨床及時診斷治療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1]胡久民,候明偉,鄒文遠,徐官珍.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X線診斷[J].湖北醫學學院學報,2013,12(06):521-522.
[2]孫利芳,陳志平,馮東朦.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X線分析[J].中國使用醫藥,2013,4(12):112-113.
[3]林澤軍,陳偉霞,呂愛君,王俊平.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75例臨床分析[J].經驗體會,2013,6(10):126-127.
R445.4
B
1009-6019(2014)09-01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