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豐林 王學勤 張維國
甘肅省民樂縣中醫醫院 甘肅民樂 734500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醫病機與脾虛關系的理論探討
李豐林 王學勤 張維國
甘肅省民樂縣中醫醫院 甘肅民樂 734500
風濕關節炎統屬中醫學"痹證"范疇,本文論述了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病機為脾胃虛弱、濕濁內生;氣血不足,營衛失調;痰瘀互結,脈絡阻滯;肝脾失調,內生風濕;氣血不足,肝腎失調。可見本病的中醫病機與脾虛關系甚為密切。在痹證的整個過程中,脾虛是貫穿了疾病的始終,是RA發病的內因,而痰瘀是直接因素,風寒濕熱等邪是發病的外因。本文探討RA的中醫學病機與脾虛的關系,為臨床從脾論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
類風濕關節炎中醫病機脾虛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及其周圍組織非感染性炎癥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對稱性多發小關節炎,幾乎累及所有RA病人手和腕關節。中醫認為其是以虛實夾雜為主要表現的虛損性疾病[1],按其臨床表現屬于中醫"痹證"、"歷節風"范疇。中醫從整體出發、辨證論治,取得良好療效,但對其病因病機歷代醫家持有不同的觀點。《素問·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內經》亦有關于"痹證"的專論,其中《周痹》最早提出了風寒濕邪與機體"外內相合"致痹的觀點,指出痹證的發生除風寒濕外邪侵襲外,還與機體臟腑經絡氣血陰陽失調內部因素相關。《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從正氣不足的角度認識痹癥的病機"寸口脈沉而弱……故曰歷節"。由歷代醫家的闡述可知脾虛與RA的中醫病機密切相關,本文以中醫理論為指導,探討RA中醫病機與脾虛的關系,為臨床從脾論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
中醫學認為脾居中焦,主四肢肌肉,為生痰之臟,脾虛則不能運化水液,致痰濕內生為患。復感外邪,內外相引,痰隨氣升降流行,內而臟腑,外至筋骨皮肉,阻礙經絡氣血運行和氣機升降出入,從而形成痹證。濕邪困脾,濕復中生,使病程更為纏綿難愈。明·李挺《醫學入門·痹風》曰:痹由"血氣虛則受風濕,而成此病。"東垣曰:"若胃氣一虛,脾無所稟賦,則四臟及經絡皆病""脾病則下流乘腎,土克水,則骨乏無力,是為骨蝕。"黃宗勖[2]認為本病發作每與勞累、氣血虛弱有關,本病歷時長,易反復,久病則必損脾胃,且治療中多用苦寒辛溫之品,久服易損傷脾胃,出現脘腹不適,甚則疼痛,納呆等。謝海洲[2]亦認為本病是正虛與外邪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正虛為本,突出表現為脾胃虛弱,并多挾風、濕、瘀,主要病變部位四肢關節又為脾和陽明經所主,故治療上強調益氣養血,健脾運濕。
營衛之氣由脾胃運化水谷精微化而成,與人體的抵御外邪和調節功能密切相關。脾虛運化無力,氣血生化乏源,則營陰不足,衛氣失其的濡養,則衛氣亦不足,營衛之氣不和不固,腠理疏松,此時生活不慎,風寒濕熱之邪即可乘虛內侵阻絡,氣血凝滯而成痹。臨床上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多體虛,抵抗力低下,易受細菌和病毒等感染,如EB病毒和其他逆轉錄病毒,這些病毒被懷疑作為RA發病的誘導因素之一[3]。故《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曰:"營氣不通,衛不獨行,營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贏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所致的氣血不足、營衛失調是本病的重要內在原因,風寒濕熱之邪只是本病發生的外部條件。
本病虛實夾雜,正虛為本,邪實為標;正虛以脾虛為先。正虛氣血運行無力,可致痰濁與瘀血互結,病情纏綿難愈,痹阻經絡關節腫大變形僵硬;遷延日久,病邪由表入里,則肢體麻木,痛有定處,日輕夜重;出現皮下結節、瘀斑,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口干不欲飲,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等。《靈樞.周痹》指出:"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更發更休也。"說明風寒濕熱侵入血脈并阻礙津液氣血運行。朱建炯[4]等認為瘀血是主要病機。唐氏[5]等則指出痰瘀病理因素在發病過程中為原始動因。可見痰濁與瘀血既是病邪作用于機體下的病理產物,又是機體進一步病變的因素,久病痹阻經脈致本病發生。
肝屬木,主疏泄、藏血,主調一身之氣,其在體合筋;脾屬土,主運化、統血,為氣機升降之樞紐,在體合肉。在病理狀態下肝脾往往相互影響而致肝脾失調。葉天士指出"肝病必犯土",醫圣仲景則強調"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濕腫滿,皆屬于脾"。風氣通于肝,濕氣通于脾,RA為"風寒濕"或"風濕熱"等復合性病邪為患,無論風邪、濕邪內生或是外感,皆與肝脾失調有關。"內生風濕"非肝或脾一臟所為,而由肝脾失調所致。艾英報導[6]顏文明提出臨床部分女性患者,其病情發作與情志不舒相關。情志不舒,肝氣郁結,橫逆犯脾,脾失健運,濕濁流注關節,致關節屈伸不利,腫脹疼痛。通過臨床觀察,秦林等人[7]還提出"肝脾失調、內生風濕"不僅為RA的重要病機,而且影響著RA的發展轉歸。
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肝腎同源。肝腎精氣依賴水谷精微不斷充盈和成熟。脾虛氣血生化乏源,肝腎精氣不足,最終可導致肝脾腎功能失調。肝脾腎失調是導致痹證發病的主要內因[8],一方面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乏源,不能濡養肝腎,肝腎虧虛,致肝不養筋,血不養骨,筋攣骨弱而濕毒留邪不去,邪氣久羈,致營衛氣血滯澀不行,壅遏于骨節及周圍而化痰、留瘀,使關節腫脹疼痛變形,屈伸不利;另一方面又因衛外不固,易于感受外邪,風寒濕之邪乘虛襲入,阻遏營衛,壅滯經絡,深入筋骨,促使病情加重。老年體虛,正氣不足;或情志不遂,損傷心脾,氣血生化不足;或風寒濕熱留駐日久,耗氣傷精,精氣不足,肝腎虧虛,筋骨失養,正虛邪實而為虛痹。
綜上所述,RA的中醫病機特征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脾為后天之本,脾虛則生痰濕,流注經絡阻礙氣血運行而成瘀,痰濁與瘀血互結,造成關節紅腫熱痛;也可致營衛不和,衛氣虛弱,易感受風、寒濕等外邪內侵阻絡而成痹;也可因氣血不足、肝腎失調,出現關節畸形;另外還可導致肝脾失調,而內生風濕;因此,脾虛是RA發病的內因,風寒濕邪是外因;而痰瘀是發病的直接因素。正如東垣老人所說,脾胃有病則"五臟、六腑、十二經、十五絡、四肢皆不得營衛之氣而百病生焉。"因此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時,要處處注意顧護脾胃功能,中土健旺,利于飲食藥物之吸收,既可治療疾病,又可化生水谷精徽,補腎益精,填髓壯骨,而有效地控制病情,防止骨質破壞。
[1]劉健,韓明向,崔宜武,等.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證候學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11):35-37
[2]劉劍,鄭志堅.從《內經》痹證理論探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醫病機[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24(4):10.
[3]李強,鄒升產.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生與中醫脾虛關系的理論探討[J].新疆中醫藥.2003,21(5):3-4.
[4]朱建炯,陶霞.血瘀論治類風濕關節炎中西解釋[J].中西醫結合,2006,4(2):756.
[5]唐先平,胡蔭奇.痰瘀相關與類風濕關節炎[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5,20(3):173-77.
[6]艾英.顏文明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1994,21(4):153.
[7]秦林,滕佳林,葉蕾,等.類風濕關節炎從肝脾辨證的研究概況[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6,40(3):23-25.
[8]巍曉廣,高春獻,古劼劼,等.從肝脾失調論治類風濕關節炎的理論探討[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1,25(8):70-71.
R593.22
B
1009-6019(2014)09-01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