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西平
山東省蒼山縣人民醫院 山東蒼山 277700
盲腸及升結腸腫瘤致腸套疊20例的臨床治療研究
秦西平
山東省蒼山縣人民醫院 山東蒼山 277700
目的:探討盲腸及升結腸腫瘤致腸套疊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隨機抽取我院在2011年12月到2012年12月期間收治的20例盲腸及升結腸腫瘤致腸套疊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例行手術治療,針對本組患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效果進行綜合評價。結果:本組所有患者均例行手術治療,術中皆見套疊發生在腫瘤所在處,經過隨訪,生存期最長達13年,其中,患者術后2年和5年的生存率分別為90%和85%。結論:盲腸及升結腸腫瘤致腸套疊發病、診斷、治療有明顯的特點,能夠確定盲腸及升結腸腫瘤致腸套疊的病理類型以及腸套疊的關系。
盲腸;升結腸腫瘤致腸套疊;臨床治療
盲腸及升結腸腫瘤臨床發病率相對較低,約占胃腸道腫瘤的2%-6%,臨床表現無特異性,其中,腸套疊是盲腸及升結腸腫瘤最為常見的并發癥,患者也常常會因為并發癥而就診,但是臨床誤診率和病死率相對較高,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為此,在這里隨機抽取我院在2011 年12月到2012年12月期間收治的20例盲腸及升結腸腫瘤致腸套疊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研究資料均源于我院2011年12月到2012年12月期間收治的盲腸及升結腸腫瘤致腸套疊患者的臨床資料,20例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齡17-72歲,平均年齡44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生命體征、臨床癥狀等方面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臨床可比性。
1.2 臨床表現腹痛劇烈時出現腹部包塊、慢性反復發作性腹痛、急腹痛、并伴有腹脹、嘔吐、惡心、貧血、血便、乏力、食欲下降、發熱、消瘦等,患者病程長短不一,多數會在3年內發病。
1.3 研究方法隨機抽取我院在2011年12月到2012年12月期間收治的20例盲腸及升結腸腫瘤致腸套疊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例行手術治療,針對本組患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效果進行綜合評價。
1.4 術前診斷本組所有患者均例行腹部X線檢查,根據患者的癥狀和病情,選擇水溶性造影劑或者是口服稀鋇小腸造影,發現盲腸及升結腸腫瘤6例,腸套疊14例;經過CT檢查,22例確診盲腸及升結腸腫瘤伴腸套疊,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6例明確出血部位,全部B超檢查12例提示盲腸腫瘤,術前確診為盲腸及升結腸腫瘤致腸套疊患者18例。
1.5 治療方法回腸盲部切除回結端20例,所有切除腸管患者均例行病理分析,提示呈現不同程度的出血、壞死、血栓、炎性細胞浸潤等,所有患者套疊部位涂抹透酸鈉2-3ml,術后胃腸道靜脈營養一周后,再行胃腸減壓5天,利用抗生素治療,連續7天,對于惡性腫瘤還要在手術后例行常規的腹腔化療,從而確保良好的治療效果。
1.6 統計學分析采取SPSS13.0軟件實施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是X2檢驗,計量資料用±s來表示,方法為t檢驗,差異有統計意義,即P<0.05。
本組所有患者均例行手術治療,術中皆見套疊發生在腫瘤所在處,所有患者均為原發生的腫瘤,術后治愈19例,1例死亡,經過隨訪,生存期最長達13年,其中,患者術后2年和5年的生存率分別為90%和85%。
臨床上腸套疊多發生于幼年兒童,臨床表現具有典型性,而對于腫瘤所導致的腸大疊主要見于成年人,臨床研究發現,腫瘤導致盲腸及升結腸腫瘤臨床發病率相對較低,約占胃腸道腫瘤的2%-6%,臨床表現無特異性,其中,腸套疊是盲腸及升結腸腫瘤最為常見的并發癥,患者也常常會因為并發癥而就診,但是臨床誤診率和病死率相對較高,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3.1 病理分析
本組研究中,腸套疊發生主要原因就是腫瘤所致,且腫瘤所處的腸管局部呈現僵硬,蠕動力量加強,套壘球頂端多系腫瘤所在部,經過臨床研究發現,早期為局部增厚,一旦發生水腫、滲出、炎癥,發生扭轉而形成腸梗阻,從而發生壞死、出血、腹膜炎等癥狀,甚至于發生感染性休克。
3.2 臨床診斷治療
腫瘤并發腸套疊既有原有腫瘤癥狀,也有腸套疊癥狀,需要例行術后病理檢查和剖腹探查,對于腫瘤導致的腸套疊應該積極采取手術治療,根據腫瘤的部位、性質、腸壁等癥狀,選擇合理的手術方式,診斷較為困難時,術中將例行切片病理檢查,從需進一步確定其性質和手術范圍,從而給予科學的治療。
總而言之,盲腸及升結腸腫瘤致腸套疊發病、診斷、治療有明顯的特點,能夠確定盲腸及升結腸腫瘤致腸套疊的病理類型以及腸套疊的關系。
[1]張毅,王勝甲,陳彬,張成仁,薛晨星.原發性小腸腫瘤致腸套疊臨床分析[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9,01(11):7-10.
[2]李新儒.成人腸套疊20例早期診斷與治療的體會[J].中國校醫,2005,03(10):300-301.
[3]王鳳娟.小兒腸套疊的X線表現及空氣灌腸治療[J].醫藥論壇雜志,2011,02(12):113-114.
R735.3+5
B
1009-6019(2014)09-02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