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容
重慶市萬州區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 重慶 4041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進展
王德容
重慶市萬州區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 重慶 4041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臨床常見的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其患病率高,發生率約為30%,而治療較為棘手,目前臨床主要以控制血糖、改善代謝紊亂及對癥治療為主。近幾年來,隨著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深入了解,有關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也有了一些新的進展。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綜述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Treatment;Summary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神經病變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常累及感覺神經、自主神經及運動神經,出現感覺異常、自主神經癥狀和運動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盡管如此,DPN的治療卻較為棘手,目前主要以病因治療和對癥治療兩方面為主。病因治療包括控制血糖和改善代謝紊亂;而對癥治療主要是控制疼痛、改善麻木感、冷感.現將這兩方面的治療進展綜述如下:
1.控制血糖高血糖與DPN的發生和進展密切相關,Linn等和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 KP DS)均發現無論在1型還是2型糖尿病患者中,長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可預防、延緩或阻止DPN的發生與進展。因此,嚴格而有效地控制血糖是治療DPN最為有效的方法,也是治療的基礎。可采取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口服藥、胰島素皮下注射及胰島素泵持續皮下注射等方法進行血糖控制。
2.改善代謝紊亂相關研究表明,代謝紊亂很可能是又一個影響DPN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研究發現,高甘油三酯血癥時,游離脂肪酸可直接損傷施萬細胞髓鞘纖維,并激活細胞內氧化應激,加速神經損傷。Van Acker等通過橫斷面研究發現,肥胖、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均與神經病變的發生發展獨立相關。因此,采取積極控制體重,降脂、降壓等方式可能對延緩DPN的進一步惡化有益。常用的降壓、降脂藥包括鈣離子拮抗劑、他汀類藥物、腎上腺素a受體阻滯劑等,另外,生活方式包括飲食和運動對改善代謝紊亂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治療疼痛在糖尿病人群中痛性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發病率大約為10%~20%,其中約40%~60%的人有明確的神經病變病史,疼痛嚴重時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睡眠帶來很大影響,因此有效的止痛具有重要的作用。美國神經病學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AAN)根據臨床證據,制定了治療痛性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指南》,是目前這一領域最權威和最新的指南,其中推薦的藥物主要包括抗驚厥藥、抗抑郁藥、阿片類及其他外用藥物[1]。
3.1 抗抑郁藥(TCAs)包括三環類抗抑郁藥和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三環類抗抑郁藥(TCAs)作用機理可能是通過提高疼痛的閾值而止痛,并阻止受損神經發放神經沖動,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如氯丙咪嗪等。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確切作用機理尚未完全闡明,但其作用與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5-HT水平有關。
3.2 抗驚厥藥這類藥使細胞膜的不應期延長,受損神經元的動作電位放電頻率減慢,從而使疼痛癥狀得以緩解。其中拉莫三嗪和卡馬西平已被使用多年,但其臨床有效性的驗證方面報道不多。目前常用的此類藥是加巴噴丁、普瑞巴林,研究證實這兩種藥不但可顯著改善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經病理性疼痛,還可以提高睡眠質量。
3.3 阿片類對疼痛劇烈的糖尿病神經病變患者適用,如曲馬多、嗎啡、可待因、美沙酮等。嗎啡鎮痛作用強,與其他藥物聯合應用效果更佳,對其他藥物無效的患者可考慮使用,美沙酮還能提高睡眠質量。阿片類治療DPN性疼痛的效果可與抗抑郁和抗驚厥藥物相媲美,但該類藥物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藥物成癮,故不易長期應用,一般使用非阿片類藥物達不到止痛作用且劇烈疼痛時才考慮。
4.醛糖還原酶抑制劑目前此類藥物有羧酸類、螺海類、抗變態反應藥、色苷酸類似物等,能有效抑制醛糖還原酶的活性,防止神經組織的山梨醇蓄積和肌醇減少,改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從而改善肢端麻木感覺異常和痛性痙攣等主觀癥狀。
5.抗氧化劑主要有谷胱苷肽(GSH)、a硫辛酸和維生素E,GSH對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癥狀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α-硫辛酸是已知天然抗氧化劑中效果較強的一種維生素,是目前唯一有meta分析證據支持的對治療DPN良好作用的藥物[2]。對4個研究(ALADINI、ALADINⅢ、SYDNEY、NATHANⅡ,共1258例患者)進行的薈萃分析顯示,a硫辛酸靜脈600 mg/日治療3周后,患者疼痛、麻木、燒灼感3項癥狀指標與痛覺、壓力覺、踝反射3項體征指標有所改善。目前還有相關報道蘆薈也能發揮抗氧化作用,改善神經缺血缺氧和神經傳導缺陷。
6.神經營養藥包括甲鈷胺、三磷酸胞苷二鈉(CTP)、神經節苷脂( GS)、神經生長因子(NGF)等。甲鈷胺在改善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癥狀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且無明顯副作用[3].而CTP對提高神經細胞膜的合成方面有重要作用,GS對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再生過程意義重大。
7.其他療法近年來日漸受患者青睞的還有中醫藥物療法和針灸療法。DPN在中醫學里屬"消渴病"中的"痹證"范疇,中醫認為陰虛為本,不通則痛。消渴病日久,氣陰兩虛,血行不暢,脈絡瘀阻,氣血不能達于四末肌肉,筋脈失養,導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根據辨證論治、標本兼治等治療原則,采用桑葉[4]、銀杏達莫、復方丹參[等改善DPN患者疼痛、麻木等癥狀的相關報道不少,且療效明顯。而根據中醫經絡理論進行針灸治療,也被證明是一種安全有效的DPN癥狀緩解方式。
小結DNP是糖尿病的慢性并發癥之一,常見且無法治愈,容易引起感覺喪失甚至導致潰瘍發生,給患者生活到來很大影響,所以早期識別和管理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就顯得尤為重要。積極控制血糖,改善代謝紊亂是基礎,同時采取綜合措施預防和早期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對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程彥臻,蔡德鴻.對糖尿病神經病變治療的思考[J].藥品評價,2012,9(19):14-18.
[2]Ziegler D,Nowak H,Kempler P,et al.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diabetic polyneuropathy with alphalipoic acid:a meta-analysis[J].Diabetic Med,2004,21(2):114-121.
[3]徐凡,王曉苓,楊瑩,等.甲鈷胺聯合依帕司他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1(12):64 -65.
[4]劉興忠.中藥桑葉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觀[J].中醫中藥,2008,5(16):83-84.
R587.1
B
1009-6019(2014)09-0325-02
王德容,女,護理本科,主管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