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琳,段康,郭興歡
(蘭州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0)
中國企業國際化路徑選擇
丁琳,段康,郭興歡
(蘭州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0)
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之際,中國也迎來了加入世貿組織的第十三個年頭.中國企業已在全球化的過程中逐漸參與到了激烈的全球競爭當中,中國企業急需尋求更大市場,協調國際資源,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實力,企業國際化已成為眾多企業必然的戰略選擇.海爾集團作為國際化發展的代表企業,其發展路徑已經逐漸從國際化發展為全球化,通過海爾集團走向國際化的路徑,可為中國企業提高自身競爭實力,在國際化進程的順利發展提供借鑒.
企業國際化;國際化戰略;國際化路徑
我國入世十余年間,中國企業的發展已越來越多的參與到了全球經濟的激烈競爭當中.根據商務部綜合司統計,2013年,中國貨物進出口4.16萬億美元,增長7.6%,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其中,出口2.21萬億美元,增長7.9%,占全球比重為11.8%,比2012年提高0.7個百分點,進口1.95萬億美元,增長7.3%,占全球比重為10.3%,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連續五年居全球第二.企業需要加快國際化戰略步伐,更好的實施“走出去”戰略來迎接全球競爭的歷練.
企業國際化即是企業從國內走向國際的過程.Welch和Luostrinen對企業國際化定義[1]如下:企業國際化是在國際市場經營中增加投入的過程.
20世紀60年代,主要以對外直接投資理論解釋企業國際化的行為,其中主要的對外投資理論包括壟斷優勢理論、內部化理論和國際生產折中理論.20世紀70年代,由瑞典學者Johanson和Wiedersheim-paul提出了企業國際化階段理論[2],簡稱U-M模型.該理論認為企業國際化過程表現為企業對外國市場逐漸提高承諾的連續形式.
到20世紀80年代,企業國際化的理論包括出口行為理論、企業國際化網絡理論、企業國際化戰略管理理論等.出口行為理論[3]是將企業的國際化行為從國內銷售到國際戰略階段的過程分為了五個階段.企業國際化網絡理論[4]將企業國際化的行為闡述為國內企業與其他國家企業發展網絡關系的過程.企業國際化戰略管理理論[5]認為企業國際化過程需要嚴格的戰略規劃,以指明企業的目標,指導企業行為. 20世紀90年代由Oviatt和McDougall提出了國際新創企業理論[6],該理論認為企業的國際化道路是天生國際化道路,其在創立之時就利用國內外市場與資源.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政策不斷深入貫徹實施,國際市場參與度也在不斷加深.一般認為企業國際化的發展模式有以下幾種,即出口模式、對外股權投資模式(股權投資、全資子公司、合資)和契約模式(合約制造、服務外包、特許經營等).
出口是企業國際化比較簡單的模式,也是大部分的企業選擇進入國際市場的普遍路徑.就出口路徑而言,也出現了兩種模式.一般而言,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路徑是先到與母國環境相類似的國家進行市場拓展,就中國企業而言,一般模式是先到發展中國家,再進軍發達國家市場,如華為集團進入國際市場路徑.另一種模式即,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先進入發達國家的廣闊市場,再進入發展中國家市場,如海爾集團的全面國際化戰略.
投資模式是企業在國際化進程日益成熟過程中較多使用的模式,此模式多以綠地投資或并購的形式在東道國設立獨資公司或合資企業.獨資形式是企業對海外的日常經營活動由較高的把握控制權,也保證了企業核心技術工藝的安全性,但其在創建初期成本高,資金耗費大,相對也要面臨較高的風險.合資企業也可以良好的貫徹我國“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模式,將本國產品投向國際市場的同時吸引國外產品進入我國市場,減少國際化經營資本投入,吸收跨國經營經驗,但也需注意與對方國企業之間的協調與統一.
契約模式的發展在我國企業國際化的路徑中日益嶄露頭角,2010年我國契約模式產生的銷售額也達2億多美元.契約模式包括了合約制造、服務外包、特許經營、許可經營等合約關系,其在價值鏈的創造過程中日益深入融入.
本文將選取家電產業國際化指數排名第一的海爾集團作為研究案例.
4.1 公司簡介
海爾集團于1984年創立,作為國際化發展的行業典范,其成功的經營也值得借鑒和學習.根據波特的國際化戰略類型,海爾集團在國際化的過程中分別經歷了國際戰略到多國本土戰略再到跨國戰略的轉變,在全球多國國家建立了工業園、研發中心、海外貿易公司來支持其全球性的國際發展戰略.海爾集團的國際化程度足以使其成為家電行業的國際化領導者.
4.2 國際化發展過程
4.2.1 名牌戰略發展階段(1984-1991):引進先進技術創立企業品牌
海爾集團創立之初為青島電冰箱總廠,引進了當時西德的電冰箱先進技術和設備,嚴抓質量,實施全面質量管理.在保證產品質量的過程中,企業也注重自身品牌創立,用先進的技術、優良的設備和過硬的品質創立出海爾品牌并于1988年獲得了我國冰箱行業第一個國家級質量金牌.海爾集團的品牌策略也為其之后的企業國際化戰略奠定了基礎,使其品牌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4.2.2 多元化戰略發展階段(1991-1998):開始外部發展實施多元化戰略
作為企業的發展戰略,海爾集團為謀求企業更好發展采取了相關多元化戰略.這一時期,海爾集團兼并了國內多家企業,多元化的經營和規模的擴張也有利于企業競爭地位的提高.同時海爾集團也開始了外向國際化的步伐,其第一步就是出口,使自己的品牌打入國外市場.目前,海爾產品已先后進入了美洲、歐洲、澳洲等成熟發達國家市場為其建立了全方位的國際化營銷體系.海爾集團在走上企業國際化投資式路徑之初,首先選擇了周邊的亞洲鄰國.相較而言,綠地投資由于其前期準成本較高,進行新設廠房花費較大,有其一定的劣勢,但首先在亞洲鄰國進行綠地投資也由于其屬于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市場相對不成熟,成本也較低,是可以考慮的企業國際化模式.
4.2.3 國際化戰略發展階段(1998-2005):內向外向相結合全面發展國際化
在中國加入WTO之際,海爾集團抓住機遇開始全面的市場國際化,實行三個三分之一戰略,即:國內生產國內銷售三分之一、國內生產國外銷售三分之一、國外生產國外銷售三分之一,在加大出口的同時也關注在成熟發達國家的市場地位,采取先難后易的策略,首先進入發達國家打開自己的品牌市場,進而順勢進入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企業國際化道路,逐漸在海外建立起設計、制造、營銷的“三位一體”本土化模式.這一階段,海爾推行“市場鏈”管理,以計算機信息系統為基礎,以訂單信息流為中心,帶動物流和資金流的運行,實現業務流程再造.
4.2.4 全球化品牌戰略發展階段(2005-2012):整合全球資源創全球化品牌
互聯網時代進一步推進經濟全球化的同時,也進一步促進了企業國際化的發展,此時的目標是滿足個性化群體的需求,運用全球的資源創立自身品牌.海爾集團在這一階段整合了全球的研發、制造和營銷資源,進一步深入品牌國際化創立.
4.2.5 網絡化戰略發展階段(2012-2019):網絡化的市場網絡化的企業
在適應個性化生產需求的同時,企業也實施網絡化戰略.網絡化市場里,用戶網絡化、營銷體系也網絡化,網絡化的企業可歸納為三個“無”:企業無邊界,即平臺型團隊,按單聚散;管理無領導,即動態優化的人單自推動;供應鏈無尺度,即大規模定制,按需設計,按需制造,按需配送.海爾集團在加強本土適應能力的過程中也逐漸提高全球協作程度,真正實現了其國際化的發展道路.
通過海爾集團所設立國際化戰略來看,其在創立之初就開始內向國際化道路,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在國內開展有力競爭,占據國內市場.在國際化過程的第二個階段,海爾集團就已運用了出口模式和對外投資模式并行的形式,促進了企業國際化發展進程.在這一時期,值得企業關注的做法是,海爾集團在美、歐等發達國家或地區建成了海外產品設計部,雖然海爾集團并未全面進軍發達國家市場,但海外產品設計部的成立可以有針對性的滿足不同顧客對不同產品的需求,也為企業產品模式的新發展提供的創新來源,更為重要的是,此種做法為海爾集團未來全面進軍發達國家市場占據良好地位起到了良好的奠定作用.在海爾集團國際化的第三個階段,海爾集團進行了全面的國際化擴張,其主要目標是在國際市場建立集設計、制造、營銷“三位一體”的本土化模式.海爾在全面國際化的過程中采取的是“先易后難”的策略,即先占據發達國家市場再進軍發展中國家,此舉的成功實施也在于海爾集團為進軍發達成熟市場的充分前期準備工作.此階段海爾的國際化模式以投資為主.海爾國際化第四階段即在中東非地區建立了“三位一體”的本土化戰略.
海爾的國際化路徑是我國眾多走向國際化甚至是全球化企業的一個縮影,它的國際化路徑只是提供了一種走向國際化的一種方式,企業所處的不同領域及不同發展階段所適用的國際化路徑也不盡相同.僅此以海爾集團成功的國際化路徑為引,為我國企業走出國門走向國際提供參考.
〔1〕王宏新,毛中根.中國企業國際化路徑演變模式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7(2).
〔2〕Johanson,J.,Wiedersheim-Paul,F.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firm:Four Swedish cas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Studies,1975,12(3):36-64.
〔3〕Bilkey,W.,Tesar,G.The export behavior of smaller-sized isconsin manufacturing firm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77,8(3):93-98.
〔4〕Johansson,J.Vahlne,J.E.The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1990,7(4):11-24.
F830
A
1673-260X(2014)07-00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