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一航
(河南大學文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新課改環境對教師能力的新要求
喬一航
(河南大學文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語文教師在學生文學素養、人文情懷、道德情操等方面能力的培養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語文教師教學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等各方面的發展.在新的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新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對語文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師不僅僅是語文學科知識的傳遞者,而且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新的教育理念及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師要對本學科的價值重新解讀、對自身角色重新定位,對學生應試能力與綜合素質培養綜合把握.
素質教育;語文教師;教學活動
語文教育作為語文教師的終身事業,只有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全面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才能在日益發展的社會文化背景中適應新的教學要求,以最新的教育理念與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促進語文教學實踐的發展與改革,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通過對相關問題的分析研究,希望對語文教育的實踐活動,以及其他學者的進一步深入思考與探究,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與借鑒價值.
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對自身角色重新定位.在新的多元文化共榮的教育視野下,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實質上扮演的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不再是傳統應試教育模式下教學內容的機械傳授者,而應該與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平等互助的教學相長的關系,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所要思考的不僅僅是怎樣把學科知識、人文情懷等傳遞給學生,更應該思考的是怎樣才能使這種知識傳遞的過程更加有效,更加充滿人性關懷與人文情感.在素質教育的環境背景下,我們認為語文教師作為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中應該起到引導者的作用,這一作用主要體現在幫助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學習技能,發展多元認知能力;根據具體的教學實際與新課改的相關要求建立一種觸發式的教學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熱情,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科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從以學生為本的“人本教育”出發,建立一種多元互動、尊重學生個性的課堂學習服務堂平臺等方面.同時,語文教師作為整個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與引導者,在活動的過程中,應該隨時與學生進行交流,師生之間相互分享彼此的情感與想法,找出教學活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進一步促進教學活動過程的完善.
首先,教師應該是學生傾聽者與溝通者.在實際的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只有以朋友的身份傾聽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第一時間把握學生在思想、狀態上的微妙變化,才能及時對自身的教學行為進行調整,更好的與學生的接受行為相吻合.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教育的過程實質上是教育者與學習者之間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只有真正運用一定的科學合理的溝通技巧與溝通手段才能實現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這些有效的溝通技巧與溝通方法包括對學生的充分理解與尊重、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反饋的信息、以為人師范的態度平等的對待教學中的每一個學生,用一種真誠的態度喚起學生對老師的信任感.在實際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只有以這種及時與學生溝通,隨時傾聽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的姿態,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對接受性的語言進行充分的合理運用,與學生之間形成一種相互溝通、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關系,才能在多元化的教育環境背景中,實現現代語文教育改革的貫徹發展.
其次,語文教師要在教育活動過程中隨時對自身和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反思,以一個反思者的姿態重新審視自己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對自身的反思通常是指教師把自己作為研究客體,對自己的教育理論、教學實踐,以及教學效果進行否定與重新建構的過程.實際上,通過教師對自身教育活動過程的反思,是一種批判的姿態對自我行為與自我表現進行考察,并通過自我監控、回顧診斷等方式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強化與修正,在不斷的自我否定與重新建構的過程中實現教學水平提升的過程.新的教育背景下,語文教師面對自身文化與學生文化、傳統文化與新興文化之間的相互碰撞與交流,只有在不斷的對多元文化環境下新出現的教育問題進行深入的反思,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不斷成長.
最后,新課改環境下,語文教師實質上扮演的是民族文化課程資源整合者的角色.在多元的文化教育背景中,語文教師更需要扮演的是一種讓學生充分了解自己民族文化內涵的角色.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進行基本的學科知識的傳遞之外,更應該為學生提供進一步的文化價值指導,讓他們能在多元的文化選擇環境中具備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外來適應性文化借鑒的能力與素養,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現代文化教育的背景中具備民族文化整合者的能力.在文化多元的教育背景下,語文教師怎樣才能實現民族文化資源的整合,怎樣才能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網絡資源中搜集到可供實際教學利用的課程資源,是自己成為真正意義上德爾民族文化課程資源的整合與再創造者,是新時期下,每一個語文教師所要面對與思考的問題.從具體實施的層面來考慮,民族文化資源的整合主要包括資源的開發與獲取、資源重新的分享與管理等方面.語文教師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民族課堂資源德爾整合者,就要不斷的積極豐富與改善自身的教學方法,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教師要及時予以指導與幫助.
多元文化教育,實質上是一種現代的教育理念,是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應該遵守的一種原則與立場.多元文化教育最早由美國著名教育學家班克斯提出,他認為多元文化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想,是推動現代教育改革的一個過程.作為一種理想化的文化教育模式,多元文化教育本質上是努力為每一個接受教育者提供一個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在這種模式下,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種族學生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系.在新的環境背景下,語文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重新解讀與闡釋是多元的,但是從對這一理念的主流定義來看,文化的多樣性是導致多元文化教育的最根本因素,因此語文教育活動過程中,對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實質上是一種對多元化文化資源的重新解讀與挖掘.另一方面,多元文化教育,并不是說多文化多樣性的統一,而是在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強調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實現多元性文化的共同繁榮,這一點在一個多民族國家的多元文化教育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在具體的實施層面,語文的多元文化教育,不僅包括非主流民族文化資源的課堂整合,以文化為基礎的課堂知識體系構建,還包括不同全體文化的個性交流與體驗,語文課堂知識與社會結構的共融等方面.
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語文多元文化教育作為一種看待現實與思維的方式,學校的決策與決策本身的過程實際上有利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老師與老師之間形成一種相互關聯與相互理解的多元文化關系.而且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實施多民族的教學課程,有助于提高學生文化多元的價值觀念,形成一種有效的人際交往與不同文化之間的交往技巧,幫助學生從不同的文化視角來看待不同的文化差異.而且對語文教學的目標手段,以及效果評估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般意義上認為,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與應試能力的培養是矛盾對立的,但是在素質教育新的視角進行重新審視的話,我們會發現,二者之間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系.學生綜合素養是應試能力的基礎,同時傳統教育模式下注重的應試能力實質上則是綜合素質的重要表現之一,是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的綜合素養在應試模式下的一種特殊的反應.反過來講,學生綜合素養較高的情況下一般應試能力也比較突出.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兩者之間的關系處理的不好的話,就會產生多重的矛盾沖突,進而阻止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的發展.因此,在現代的教育模式下,語文教師對學生綜合素養與應試能力的全面培養,使學生既能適應新的課程改革與素質教育的要求,又能適應應試教育中學習效果檢驗模式的考核,是語文教學活動中應該追求的最新的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必須明白以下兩方面的內容:
首先,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與應試能力的培養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素質教育的實施并不意味著對傳統教育效果檢驗模式的徹底否定.在目前的學生學習及教師教學效果評價的標準中,最科學合理有效的仍然是考試.素質教學雖然提倡的是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在目前的形式下,學生全面發展最科學、合理、公平、標準的評判標準仍然是通過考試.但是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素質教育的考試只是作為一種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而存在的,在以考試作為素質教育效果檢驗標準的情況下,考試模式應該更加適應學生的認知規律,使每一個教育的主體能夠在考試中充分展現自己的全面素養.
其次,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各方面知識的全面發展,而學生知識結構的拓寬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學生應試能力的提升.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下,學生應試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學生的綜合素養來決定的.從表面上看,應試教育只是重視對考試內容的學習與教學,但是如果學生綜合素養較低,缺乏全面的知識結構與開闊的文學視角,不能對問題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判斷,學生的應試能力很大程度上也將受到限制.素質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現代化發展的要求,立足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除了讓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把握之外,還要求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以及問題的發現、分析、處理能力等各方面的素養.所以我們認為,新課改要求的素質教育實質上與傳統的應試教育是矛盾對立統一的,二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發展的關系.
在新的課程改革的環境下,語文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新的課改要求,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以引導者、傾聽者的身份參與到教學活動過程中,不斷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而且要從時代的視角對多元文化教育價值的進行解讀,重新審視定位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才能適應現代語文教育的新要求,實現語文教育改革與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1〕張波.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途徑和方法[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12):39.
〔2〕楊國全.課堂教學技能訓練指導[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164-165.
〔3〕巴班斯基.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4〕溫碧華,姜建輝.淺論如何提高教師的課題教學能力[J].中國科技信息,2007(11):287.
〔5〕張大寶.新課程與課堂教學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1.
〔6〕王憲華,唐玉光.課程改革視野下的教師教學能力結構[J].集美大學學報,20067(1):28-32.
〔7〕曾拓,李黎.教師教學能力研究綜述[J].紹興文理學院報, 2003(2):102-05.
G645
A
1673-260X(2014)07-02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