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鄭州華信學院,河南 鄭州 451100)
論古箏教學中“音樂”與“技術”的交融
張宇
(鄭州華信學院,河南 鄭州 451100)
古箏在我國民間樂器中占有一定的獨特味道,他具有“群聲之主、眾聲之師”的美譽,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們已經逐漸成為古箏樂器的欣賞者和愛好者,學習古箏的人群也大大增加,在這樣的形式當下,作為古箏教學的授課人也遇到了很多不解的難題和困境,那么,如何更好更優秀的培養古箏新一代人才,并使他們在學習古箏的音樂道路上逐漸依靠自身能力摸索獨特的技能和感知,是我們當下作為古箏授課人的義務和責任,同樣也體現了關于藝術改革發展的一項新觀念.
古箏教學;音樂感知;演奏技術
《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漁舟唱晚》《春江花月夜》等等,相信這些流傳多年的優美旋律我們都欣賞過,那悠揚的美好聲音給夠帶給人心曠神怡的韻味,它就是所古箏帶給我們的精神世界.古箏作為一種古老的漢民族弦樂,它具有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的優勢而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在我國大部分校園已經相繼的開展了關于古箏的選修課程,但是通過近幾年的古箏教學中逐漸發現了關于技術和音樂不平衡的現象,那么根據我國目前古箏教育的現狀,如何將古箏教學中“音樂”和“技術”融為一體是我們目前比較重要的一項課程之一.
在古箏教學中,“藝術”與“技術”一直是密不可分的一種關系,沒有基礎的演奏技術,便無法完成每一步作品,忽視了作為彈奏最基礎的技能,相反,若沒有演奏古箏的藝術氛圍和藝術感知,所演奏的作品只是單一的曲調,無法給人靈魂上的感動,同樣也就無法達到古箏作為中國歷代名器中的獨有內涵.
那么現代教學中,我們通常都是把古箏彈奏的重點放在了技術上面,并一直強調和提倡技術上的提高,從而忽略了古箏最具靈氣的天然韻味和思想感知.大部分的古箏教師都是期望學生們能夠通過一些常規法的訓練,達到掌握古箏的演奏方法,那么,在這樣多次練習以及反復規范化的訓練之后,確實達到了古箏演奏的技術要求,但是,古箏學習者對于古箏的文化內涵的了解和想象力卻相知甚少.古箏作為中華民族音樂的一種知識結構和藝術底蘊,需要在后繼者的不斷學習和追蹤下得到更好的傳揚發展,如果學習者在學習古箏的道路上沒有對古箏文化底蘊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即使擁有規范化的彈奏技能,也無法演奏出古箏的深刻內涵,同樣,也無法給欣賞者帶來由樂器所帶來的感動和聯想.因此,在古箏的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對古箏“技術”和“藝術”相融合,是目前古箏學術中最為重點的一項課題.
2.1 古箏的技術基礎
每一步作品能夠達到優秀都離不開嫻熟的技能,技術是古箏學習者最基礎的保障和要求,沒有彈奏技術,再多的音樂表現方式也都是空話,所以各種方式的練習以及古箏練習必須曲都是完全要掌握的.因為只有學習者具備的最基礎的技能基礎,才有能力彈奏各種不同的曲目和風格.加強對學生指法的訓練,對學習者今后的古箏學習道路有著必不可缺的必要性,在基礎的學習階段中,一定要培養學習者的良好習慣,不可因為急于求成而忽視了最基本的技能訓練.任何一件事物都是一樣的,只有打好扎實的基本功才能有能力將其發展的更為長遠.
2.2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心態
一個良好的學習心態是加強音樂學習的前提和保證.在演奏者臨場發揮的時候,應該表現為沉著冷靜,落落大方,不拘謹,不怯懦,全身慣著的投入到音樂所帶來的美感中,在這樣自然流露的心態中,作品才能夠順利并有效的完成.下面有一些古箏學習者的親身感受,足以證實心態在學習的過程中占有的重要比例.
近年來,有一部分學生報名參加過一些大規模的古箏比賽,他們平時在古箏課堂中都是成績比較突出且優秀的學員,擁有最扎實的彈奏功底,平時練習中是錯誤率比較低的一些學生.但比賽的當天,甚至在比賽過程中,緊張、怯場的一些心理因素導致了彈奏的曲目不流暢,指法不正確,動作表情搭配不協調等等狀況,直接導致最終比分明顯下降,甚至低于平日課堂中的實際成績.
這樣的案例不是少數,我們能夠明顯感受到,一個人面臨事物的心態與否是直接導致問題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尤其是在學生剛剛開始學習古箏的萌芽階段,就應該幫助學生分析并合理找出不良心態的原因.并逐步有效幫助學生緩解避免緊張心態,增強學生自身的音樂素質和演奏的自然流暢.學生一旦克服了不良情緒問題,才能充分發揮出最真實的水平,繼而才能將感情投入到演奏過程中,是整個演奏過程發自內心的流露.所以音樂的表現形式并非是具備完美的演奏技巧被認可,而是如何利用嫻熟的音樂技能將感情投入其中,以帶給欣賞者身臨其境的感動,最終以充沛的思想情感展現音樂的魅力所在.
2.3 從音樂中吸取養分
古箏的歷史久遠,表現形式也是各有千秋.傳統的民間音樂古箏表現方式同樣分為很多種流派方式,如果在學習過程中,沒有深刻體會到一些民間民俗,是無法達到純熟的演奏的技術的.最為傳統的古箏技藝是最基本的基礎,也是學習古箏的底蘊和養分,只有先將傳統的技術學習好,練習好,才能在發展的道路中去劣質,留精髓.一些傳統的古箏名曲都是蘊含了中國歷代的精華所在,所以重點在于曲目中的一些細節、旋律和獨有的音樂特色.所以,古箏在演奏的曲調過程中,是以聲音的方式來表達演奏者的情感和愿望.通過節拍、音律、演奏速度來達到完整的想象空間.
所以學習者不能單獨通過演奏技巧實現音樂靈魂,要在技巧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充分了解音樂的情感和想象空間.逐漸培養學生對音樂內容上的感受力,綜合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既要掌握音樂的理論知識,又要理解古箏作品感染的外在表現力.音樂的演奏是一種感知能力,在學生反復學習練習過程中,要深度思考作者的內在意圖和作品的風格,在此基礎下,利用應有的演奏技巧表現出來的曲調才會富有感染力.一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量的練習一些古箏必須曲目,但并不等于就此了解作品的真正內涵和意義.俗話講?之間數目,不見森林?就是這樣的意思.所以在訓練學生練習過程之外,要讓學生廣泛的了解作品創作的背景,以及作品所代表的時代,做到?音又心生,功夫在弦外”的技術.
例如出自王勃的《滕王閣序》中的“漁舟唱晚”曲目: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傍晚,夕陽西下,漁舟紛紛返航,江面歌聲四起,之所以成為流傳千古的古箏名曲,是因為它充分表現了勞動人民生活安逸,一片祥和的夢幻意境,加入我們充分的感情投入,我們便可以在欣賞的過程中發現這樣一幅畫面:古典的寧靜之美,江南水鄉的浪漫情懷下,夕陽西下,暮色晚景中,夕陽照耀著江波,船上映起萬頃碧波,漁民們一天辛苦勞作正是回家的輕快步伐,悠然自得的神態,漸行漸遠的漁船,無一不反映了一種幸福安康,清凈愉悅的動人畫面,這樣的此情此景,是現代都市人無法體驗的精神寄托.如果彈奏者加入了自己的情感和對作品背景的深刻理解,便能在演奏過程中,輕快嫻熟的表現出這樣美好的畫面.
總之,在古箏的教學內容中,技術為基礎,為前提,為根本,是必不可少的功底.但是音樂的感情是主線,它能夠帶動著人們對音樂更深的認知和感受,要將古箏學習中的“技術”和”音樂”合理融合在一起,才能達到“以情感帶動音樂,將音樂融入感情”的狀態.
〔1〕曹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王安國.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4〕涂永梅.“教手”與“教心”—試論古箏教學中的一個辯證課題[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1997.
J632.32
A
1673-260X(2014)07-02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