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眾,文尚春,吳紹武
(宜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江西 宜春360000)
水是生命之源,我國近年來飲用水的污染事件頻繁發生,飲用水安全問題突出,不安全飲水嚴重威脅了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影響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為了能確保向居民供給安全和衛生的飲用水,宜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宜春縣市各供水公司生產的自來水及所用的水源水進行定期監測檢驗,現將宜春市2005-2010年生活飲用水結果報告如下。
1.1 樣品來源 宜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每年枯水期、豐水期對宜春市各縣市集中式供水公司10個自來水廠水源水和出廠水各采水樣1次進行全分析監測;并每月1次對宜春市供水源水、供水公司3個水廠出廠水及其管網末梢水固定監測點進行采樣監測,二次供水為市區用水單位送檢水樣。
1.2 方法2005-2007年6月水質樣品按《生活飲用水衛生規范》(2001年版)[1]規定的方法進行檢驗
2007年7 月-2010年水質樣品按 《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GB5750-2006)[2]進行檢驗。
1.3 檢驗項目 包括色度、渾濁度、臭和味、肉眼可見物、pH值、總硬度、鐵、錳、耗氧量、銅、鋅、揮發酚類、硫酸鹽、氯化物、、氟化物、砷、汞、鉛、鎘、鉻(六價)、亞硝酸鹽、硝酸鹽氮、細菌總數、大腸菌群、糞大腸菌群、游離余氯等指標,2005年后增加了氰化物、氨氮。2007年后增加了陰離子合成洗滌劑、硒、溶解性總固體等指標。2008年后增加了氯仿、四氯化碳。
1.4 評判標準 2005-2007年6月樣品按 《生活飲用水衛生規范》(2001年版)執行,2007年7月-2010年水質檢驗按 《生活飲用水標準》(GB5749-2006)進行評價,水源水按《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及《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執行,若1項不合格,則判定該份樣品為不合格。
2.1 2005-2010年各類生活飲用水水質檢測結果5年來的抽樣檢測結果顯示:2005管網末梢水水水質檢測合格率最低,為80.2%;從2008年以后管網末梢水水水質檢測合格率均為100%;由此表1看來宜春市管網末梢水水水質逐年提高。見表1。
2.2 2005-2010年集中式供水和自建集中式供水(自建供水)水質檢測結果 2005-2010年共檢測水樣1239份,合格水樣1163份,合格率為99.86%。集中式供水 (城市集中式供水和自建集中式供水)包括水源水、出廠水和末梢水,各年度檢測份數及合格率情況見表2。由表2可見,城市集中式供水和自建集中式供水水樣總合格率差異有顯著性(χ2=24.66,P=0.00<0.01)
2.3 2005-2010年水樣部分項目檢測結果 2005-2010年水樣部分項目檢測結果見表3。
在所檢項目中銅、鉛、鎘、砷、汞、六價鉻、硒、氰化物、揮發酚、陰離子合成洗滌劑、氯化物、硫酸鹽、溶解性總固體、氟化物、硝酸鹽氮、總硬度均合格。不合格的項目中以渾濁度、菌落總數合格率較低,分別為98.27%、98.41%;其次為色度、肉眼可見物、氨氮、游離余氯、總大腸菌群、鋁、嗅和味、鐵、鋅、糞大腸菌群,合格率在99.85%~99.17%之間;而耗氧量、錳、pH值、亞硝酸鹽氮只有少數項次不合格。總的看合格率比較低的項目主要是渾濁度、游離余氯、鐵、鋁、耗氧量、菌落總數、色度、肉眼可見物等項目。

表2 2005-2010年各類生活飲用水水質檢測合格率
2.4 2005-2010年不同水樣各指標檢測結果 集中式供水(市政供水和自建供水)的出廠水、末梢水與二次供水的不同指標檢測合格情況見表4。

表3 2005-2010年水樣部分項目檢測結果

表4 2005-2010年集中式供水合格情況
宜春境內以丘陵、山地為主,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充沛,管轄6縣3市1區,均以地表水(江河水和水庫水)作為主要供水水源。宜春市生活飲用水由市自來水公司供給,下轄3個水廠。分段提取袁河水作為飲用水源,其中灘下水廠與文筆峰水廠水源取水點在同一橫截面,袁河水廠水源取水點在灘下水廠與文筆峰水廠取水點上游1000米左右。宜春市自建集中式供水單位有6家,一家取地表水為供水水源,兩家以地下水作為供水水源,除某礦廠采用簡易的混凝沉淀、過濾、消毒等程序外,其余3個單位未采用任何水質處理工藝,均直接抽取地下水進入用戶管網,并且大多存在缺乏專人管理,沒有進行水質定期檢驗等問題。
我市市政供水合格率較高,呈逐年上升趨勢。2005-2010年市政供水平均合格率為95.01%,高于2006年全國生活飲用水監測市政供水合格率87.35% (1049/1104),6年的合格率在 90.29%~99.06%之間,市政供水各年度間合格率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究其原因是上游修建了水庫,而河道地勢平坦落差小,造成河水流動性差,所以上下游之間常互相污染。市政供水水源水2005年以前,市政供水水源水合格率很低,主要不合格指標為總大腸菌群、菌落總數、濁度等,不合格原因主要為:(1)政府對水源保護宣傳力度不夠;(2)水源保護區劃分不明顯;(3)飲用水源保護區為城市上游,上游農耕作業頻繁;易受農業污水污染。近十年來,隨著人民群眾健康意識增強,政府監管力度加大以及各項地方性水源保護法規的健全,源水合格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市政供水出廠水市政供水出廠水和末梢水的檢測總合格率每年均在90%以上,項目指標檢測合格率除末梢水的細菌指標(細菌總數,大腸菌群)稍低外已接近100%。將市政供水與自建供水出廠水合格率進行比較,前者明顯高于后者(χ2=24.02,P=0.00<0.01),這與市政供水水源、設備及工藝較好于自建供水整體有關市政供水管網末梢水6年末梢水樣總合格率為97.43%(760/780),高于2004年衛生部對全國城市集中式供水市政供水末梢水抽檢合格率91.95%[3],也高于2006年全國生活飲用水監測市政供水末梢水合格率92.4%,說明宜春市市政供水水質衛生質量較高。
我市自備水質衛生狀況較市政供水水質差,該類水源若作為生活飲用水,必須加強水源保護,進行飲水消毒。自建集中式供水水源基本來源于地下水,開采過程缺乏監管和科學管理,水給水設備的設計、安裝不合理造成水質污染和水源環境保護不當、缺乏有效消毒和未采用任何水質凈化處理工藝,均直接抽取地下水進入用戶管網使得自建供水合格率整體低下。自建集中式供水6年的合格率僅為80.59%,還是高于2006年全國生活飲用水監測自建水廠合格率79.79% (54/67)[4],盡管宜春市自建供水衛生安全狀況生活高于全國城市集中式供水自建供水平均,但自建集中式供水的水質和衛生狀況不容樂觀。不合格指標主要是感觀性狀和細菌學指標還有金屬指標,2006年某礦采廠對自建供水管網改造,在改造過程中由于施工沒有很好地掌握聚合氯化鋁的劑量造成規范中規定的金屬鋁不合格。其它的自建供水管網也存在工藝不完整、未加液氯消毒劑等有關問題。
二次供水相對集中式供水水質合格率較高,6年檢測結果表明,二次供水超標項目多集中在細菌學指標,亞硝酸鹽、氨氮、耗氧量等理化指標,飲用水中余氯含量降低的情況。由于檢測水樣是部分單位,二次供水水質質量可能會存在比較嚴重的隱患。造成管網末梢水水質渾濁度偏高和細菌學指標的不合格是因配水管網老化結垢、年久失修等因素。
經過以上分析,我區生活飲用水總體上是安全的,雖然宜春市市政供水水質的合格率較高,但仍存在一些問題,自建供水水質衛生質量仍有待提高,提示有關部門應大力加強對自建供水的監督監測管理力度,促使其改進工藝技術,加強內部質量管理。對二次供水應進一步擴大監測范圍,以確保二次供水的水質質量。強化城市供水管理、提高服務能力和飲水安全。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生活飲用水衛生規范[S].20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S].2006.
[3]衛生部.關于2004年全國城市集中式供水監督抽檢情況的通報[Z].衛監督發(2004)334號.
[4]衛生部.關于2006年生活飲用水和重點公共場所衛生監督檢查情況的通報[Z].衛監督發[2007]17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