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摘 要]佛像在我國雕塑藝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們對其藝術風格的變遷作了大量的探討與研究。而實際上,影響其風格演變的除了藝術發展的自身規律之外,更重要的還在于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如宗教與政治、經濟等等。因此,探究佛像藝術風格的變遷,也應著重關注這些因素。
[關鍵字]佛像 神化 人化 演變
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佛像作為宣傳教義的工具也一同進入中土。但是,最初人們對于佛教的了解還不夠深入,神佛不分,佛主只是被人視為神仙,僅僅取代神像而已。因此佛像風格與神像一致,強健而莊重,神秘而威嚴。在奴隸社會“人的現實地位愈渺小,膜拜的佛的身軀便愈高大” 。①漢代佛像是基于原材料形狀雕刻的,造型自然,簡練,雄渾,夸張,顯示出豐富的自然生命形態。這一方面是為保神秘肅穆,另一方面也因為出于初創時期,因此漢代佛像普遍是細節模糊,比例失準的形象。
魏晉時期雖然戰亂頻仍,但進入封建社會新的階段。人的社會地位發生了改變,佛像作為統治者統治百姓的工具的宣傳品也必然發生了改變。隨著十六國時期佛經的大量翻譯與佛教思想的進一步成熟,早期佛像藝術中一直延續到西晉末年的佛像與神仙圖像混雜的風氣,終于擺脫了中國傳統神仙思想的桎梏而成為獨立的雕塑題材和信徒禮拜的主體對象,佛像至此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
佛教盛行于南北朝,至北魏時,佛事大興,達到了中國雕塑藝術的理想美的高峰,展示出一種似乎去盡人間煙火氣的風度,超然自得。所以,“它并不顯示出仁愛,慈祥,關懷等神情,它所表現的恰好是對世間一切的完全超脫。盡管身體前傾,目光下視,但對人世似乎并不關懷或動心。相反,它以對人世現實的輕視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為特征,并且就在那驚恐,陰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畫的悲慘世界中,顯出他的寧靜,高超和飄逸”。②這時的佛像較初入中土時已有了具體的人的形象,神性化雖然降低,但依然雄壯威嚴。人們對佛像已由最初的神佛不分轉向“禮佛即拜皇帝的構想”。我們看當時云岡石窟的佛像,它的面貌儼然一副地上君主的寫照,就連臉上和腳上的黑痣也如出一轍(見圖一)。這一點可以從史料中找出證據:“是年詔有司為石像,令如帝身。既成,顏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體上下黑子”(《魏書·釋老志》)。這是“統治者要作為神的化身來永遠統治人間”的典范。佛教歸根到底是統治者統治國家的一個工具而已,但也反映出佛教依靠世俗王權的特點,這時的佛像是君權與神權統一的象征。北朝孝文帝時,社會的改革迎來了聲勢浩大的漢文化運動,意識形態和社會風氣的改變也必然帶來人們審美觀念的改變。與此同時,南朝魏晉玄學與佛教融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崇尚清淡的社會風氣,這股風氣通過在北朝做官的南方士人影響了北方社會。因此,北魏佛像形成了瘦骨清相的特點。輕盈飄逸、超脫瀟灑、面相清瘦、方圓適中,已明顯是漢人的臉型特征了。
佛像發展至隋唐,已充分與人性結合,達到了理想與現實的完美統一,既高高在上,又親臨人間。由于唐朝的自由開放政策,使得人獲得一定的自由地位。這時佛像的造型儼然是人的形象了,具體生動,拉近了與人的距離。神性漸行漸遠,人性越來越濃。面部刻畫緊致,洛陽龍門石窟的佛像甚至略有了女性的笑容,據說是大唐天后武則天的形象化身(見圖二)。由此可見,宗教作為統治者的工具還在繼續為其服務,因此,百姓所臣服的依然是統治者。雖然佛教的政治工具作用沒有改變,但佛像的藝術特征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它擺脫了神秘的色彩,最初的印度風味也已經不見了,帶著人情味和親切感來到世俗人間。唐代雕塑不同于那種超凡絕塵,充滿不可言語的智慧和精神性,而是以更多的人情味和親切感使佛像變得更慈祥和藹,關懷現世,似乎極愿接近世間,幫助人們,他不復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思辨神靈,而是作為可向之請求的權威主宰管轄世事。這時豐滿圓潤的形象已經取代了秀骨清像,頭飾為螺發,與當時婦女們的頭飾極為相似。
佛像從神性到人性的轉變,其內在原因正是社會制度的轉變、現實生活的轉變、人的地位的轉變。佛像在宋代才真正由天上來到人間,成為世俗的神。“它比唐代更為寫實,更為逼真,更為具體,更為可親甚至可暱”,③徹底的人間化,世俗化了。雕像毫無生氣可言,北魏圖案的活躍跳動與唐代圖案的自由舒展全沒有了,只有規范化了的呆板回文,失去了佛像的神圣感,反而與當時現實中庶民面型十分接近,面相或方或圓,或長圓,兩腮鼓出,眼凸起,從額頭到鼻梁處一般凹陷下去,呈一條明顯的圓弧線(見圖三)。宋代造像的風格和手法完全脫離了外來模式,呈現給世人的是鮮明的民族特性和時代世俗社會審美情趣,這種世俗的表現手法是現實生活中人物原型的直接反映,有著深刻的心理和個性體現,佛像被人間的煙火籠罩了。人們看到自己所信仰的佛,有了和自己一樣的容貌,這樣拉近人與佛之間的距離,實際上是拉近統治者與百姓的距離。
明清時期,佛教因過于世俗化而走向衰落,佛像藝術也隨之走向了世俗化的深淵,逐漸成為人們手里把玩的物品。佛像藝術從神化到人化的演變,再一次揭示了藝術與人類社會生活的密不可分的關系。
(責任編輯:翁婷皓)
注釋:
[1]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06).116
[2]同上:116
[3]同上:1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