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你覺得《地心引力》怎么樣?——這正在成為航天員最煩的問題。”前NASA航天員蓋瑞特·瑞斯曼說,他曾在國際空間站(ISS)工作3個月。電影中ISS被太空垃圾擊成碎片,讓瑞斯曼印象深刻。不過他也說,類似事故的發生概率是“永不可能”。
話雖如此,近年來ISS上是大小事故不斷。最近一次發生在12月11日,ISS的一個外部冷卻循環系統發生故障。為了修復它,航天員已多次緊急出艙。
這還不是最嚴重的。2009年5月,ISS的廁所突然“罷工”,迫在眉睫的生理需求令修馬桶成了6名航天員的最優先任務。然而,結果很徒勞,現實很殘酷……
最后,他們不得不一邊向地面求救,一邊使用逃生飛船“聯盟號”那小得不行的備用廁所。1個月后,NASA終于送來了維修零件,才讓痛苦不堪的航天員們大呼“得救了”。
大事故:
冷卻系統故障、制氧機著火……
“照明沒問題,廁所也在正常工作,飲食也沒有受影響……我們目前狀況穩定。最大的問題是,許多科學實驗不能按原計劃進行了,我們也不得不取消一些活動。”在12月13日的例行報告中,美國航天員理查德對NASA地面控制中心說。
根據NASA的一份聲明,國際空間站的兩個外部冷卻循環系統中,其中一個因散熱不良而自動關閉。經過地面人員的遙控檢查,故障原因是冷卻劑的流量控制閥出了問題,導致冷卻劑泄漏,最終引發系統散熱不良。
現在,航天員正在用另一個系統維持空間站,同時在NASA的指揮下三次緊急出艙維修,他們不僅要拆開機器、換掉控制閥,還得處理那些泄漏的冷卻劑,每次太空行走平均持續6.5小時。
為了給航天員足夠的維修時間,原定于12月19日發射的美國“天鵝座”補給飛船,將被延遲至2014年1月發射。這也意味著,他們今年收不著圣誕禮物,節日派對也可能要泡湯了——現在空間站里可沒有圣誕火雞。
自從1998年第一個組件發射成功以來,這座累計耗資破千億美元的“太空別墅”,已經服役了整整15年。按照其設計壽命,它能服役至2015年,歐洲航天局甚至打算讓它工作至2020年,但目前看來情況不算太好。此前,ISS的冷卻系統出現過兩次嚴重故障,一次是2010年,另一次則是2012年5月,最終都由航天員緊急出艙來進行修復。
這看起來還不算什么。2006年,一場險些釀成災難的制氧器故障,讓俄國航天員帕維爾至今心有余悸。
該年9月18日上午7時23分,空間站內突然警報大作,儀器顯示一個居住艙中出現不明刺激性氣體泄漏,ISS立刻進入應急程序——“聯盟號”隨時待命,航天員則戴上氧氣面罩和手套。帕維爾對俄新社說,當時整個空間站“彌漫著一股焦糊味”。
隨后他們發現,罪魁禍首是一臺俄制制氧機,其中的橡膠墊圈因過熱而燒焦,并導致有毒物質氫氧化鉀泄漏。氫氧化鉀屬于強堿,容易引起灼燒,這對空間站而言是致命威脅;此外,一旦被人體吸入,它也會腐蝕呼吸道。
航天員立刻關閉了制氧機,并切斷了艙內通風系統,以免氫氧化鉀擴散。幸虧泄漏的氫氧化鉀不多,在緊急處理了數個小時后,危機終于解除。當時NASA評論,這是“國際空間站運行8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事故”。
小事故:
出艙停電、病毒危機……
被空間站事故嚇著的,當然不止帕維爾一人。前文提到的航天員蓋瑞特·瑞斯曼曾經在出艙時遭遇停電事故,讓他被掛在空間站的機械臂上動彈不得。
2010年5月,美國“亞特蘭蒂斯”號為國際空間站送去一個俄制小型實驗艙。為了把它與空間站對接,瑞斯曼和同事史蒂芬·鮑恩要執行一次6.5小時的太空行走任務。
當他們工作了2小時后,空間站突然停電了,讓機械臂的主控電腦瞬間崩潰。當時瑞斯曼被固定在17.6米長的機械臂末端,而正在操作其他儀器的鮑恩也被迫停止工作,所幸他們的氧氣供應都沒有問題。
空間站的備用電源立刻啟動,但機械臂的主控電腦重啟需要時間,這也讓瑞斯曼像件衣服一樣在外太空“曬”了半小時。當他們準備返回時,瑞斯曼還和鮑恩開玩笑說“不如多待一會兒”,結果被站內航天員們一陣吐槽——因為停電,他們比瑞斯曼還緊張。
類似的“小事故”不一而足。2013年5月,在俄羅斯聯邦航天局(RKA)主導下,空間站內的電腦統一換裝Linux系統,RKA發言人說:“俄國航天員攜帶的筆記本電腦內有蠕蟲病毒,迅速感染了空間站其他電腦,而Linux系統將會對未來的病毒免疫。”
至于細節,RKA拒絕透露。不過,幾個月前卡巴斯基實驗室創始人尤金·卡巴斯基對英國《每日郵報》透露,由于此前使用Windows XP系統,ISS的電腦經常爆發“疫情”,比如2007年,某種病毒曾讓空間站的許多個人電腦無法啟動;2008年,一款蠕蟲病毒對空間站多個系統進行攻擊,試圖竊取上面的密碼,但它很快被數據安全系統隔離了。
根據NASA的調查,由于ISS沒有接入互聯網,病毒來源很可能就是航天員帶上去的電子產品,尤其是那些存儲著私人信息的硬件。“航天員經常會帶著U盤上去,而這些U盤可能感染了病毒……我沒有開玩笑,我曾與俄羅斯航天員私下聊過,他們也承認這些。”卡巴斯基說。不僅RKA,整個俄羅斯政府包括情報機構都是他的客戶。
還有這些:
蜘蛛“走失”、廁所“罷工”……
在國際空間站漫長的服役歲月中,還有幾次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故。
2008年11月20日,國際空間站服役十周年紀念日,航天員在準備派對的同時,還得忙著尋找一位走失的“嘉賓”——一只蜘蛛。
就在3天前,美國“奮進”號把兩只蜘蛛帶入空間站,以讓科學家觀察蜘蛛如何在零重力狀態下織網。蜘蛛們原本分別裝在站內實驗室的兩個彼此隔離的容器中,但是11月20日當天,航天員發現其中一個容器里空無一物,于是把蜘蛛列入丟失物品清單。
一只可能會咬人的東西在空間站失蹤了,想想航天員們的感受吧。為了安撫他們,NASA官員不斷重申:這種蜘蛛沒有毒,也不會咬人;根據技術安全規定,空間站里不會有任何可以威脅人類的動物。
在失蹤了5天后,蜘蛛終于現身了。據俄新社報道,這只蜘蛛由于失重而“神經高度緊張”,在容器里的隱秘角落中昏迷了好幾天,清醒過來后才爬出來。
如果說蜘蛛失蹤事件足以讓航天員們心神不寧,那么廁所“罷工”可就是國際空間站的大麻煩。2009年5月,不幸的航天員們遇上了這一ISS史上的“頭等大事”。
當時,“奮進”號剛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兩邊的航天員加起來共有13人之多,而偏偏此時ISS的廁所發生故障,無法回收尿液(尿液經過凈化后將變成飲用水);據航天員報告,用來沖馬桶的水錯誤流進了其他地方。
為了“方便”問題,修馬桶成了ISS的最優先任務——在太空你可沒法打電話叫修理工。為了修好它,兩名航天員先是進行了一系列復雜的遙控動作;在多次嘗試未果后,比利時航天員弗蘭克·溫尼戴上了護目鏡、手套和面罩,進入異味彌漫的廁所里手動維修馬桶。
現實依然很殘酷。ISS不得不啟動一個俄制的、不太舒適的備用廁所,偶爾還得到“奮進”號上面去借用。在“奮進”號離開后,ISS站長布萊恩·史密斯憂心忡忡地向地面報告:“這周真的很漫長。我們不知道6個人用1個廁所能堅持多久,我們已經被迫使用后備集污袋(一種可吸附于人體上的袋子)了。”
地面人員也很頭疼。當時NASA發言人說,各國的專家組被緊急召集至NASA,討論解決方案:“就像任何家庭一樣,廁所運作正常的重要性顯而易見,這是燃眉之急。”
1個月后,美國“發現”號升空,帶來了一個特制的馬桶抽吸裝置——它相當管用。“休斯敦,廁所情況已恢復正常,我很高興我們終于得救了。”史密斯站長說。
(史進才薦自《看天下》)
責編:小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