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害個人信用記錄即侵害名譽權
【編輯留言】只是偶然出借了身份證,就要背上5年的信用污點,本案的原告確實有點冤。不過,這案子給大伙提了個醒:身份證不能隨便借。至于這里涉及啥法律,還得聽專家說說——
編輯:銀行說的個人信用制度是什么?信用記錄對個人的經濟活動影響有哪些?
律師:這里的個人信用制度是指商業銀行根據個人的家庭收入與資產、已發生的借貸與償還、信用透支、發生不良信用時所受處罰與訴訟情況,對個人的信用等級進行評估并隨時記錄、存檔,以決定是否對其貸款和貸款多少的制度。不良信用記錄是指貸款后由于某些原因,造成還款逾期,因而在商業銀行形成信用污點的行為。但不同的商業銀行對不良信用記錄的評判是不一致的。
征信的基本理念是通過記錄過去的行為來影響未來。每個人都可有一筆無形資產,那就是個人信用記錄。個人信用記錄的累積即是個人信用財富的累積。目前,雖然現階段個人信用記錄只與信貸發生聯系,但隨著社會對個人信用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個人信用的作用就不會只局限于經濟活動層面,而會向社會的各個層面發展,如出國、就業、甚至是升學等。
編輯:請解讀本案勝訴的法律依據。
律師:個人信用屬于公民名譽權的一種。所謂名譽權,是人們依法享有的對自己所獲得的客觀社會評價、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銀行系統對個人償債能力等的評價,也是社會對個人名譽評價的一個方面,如果產生不良信用,個人的名譽也會受損。所以,侵害個人信用,就是侵害個人名譽權。
我國個人信用發展起步較晚,保護個人信用的相關法律法規也不健全。僅國務院頒布的《征信業管理條例》對個人和企業的征信做出專門規范。司法判例多以《民法通則》、《合同法》等民商事法律法規為依據。
《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第120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9條規定,“盜用、假冒他人名義,以函、電等方式進行欺騙或者愚弄他人,并使其財產、名譽受到損害的,侵權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同時,最高法院對侵害名譽權規定了賠償精神撫慰金。
具體到本案,造成吳新個人信用記錄出現污點的原因是多重的:吳新違反法律規定將身份證出借他人;被告小湯違反法律規定借用他人身份證辦理手機購買和入網話費信用卡代扣手續,后將手機轉讓他人使用,沒有及時辦理手機過戶手續,造成拖欠手機話費、信用卡透支;此外,某聯通公司和中國銀行某支行在辦理該手機入網業務和信用卡手機話費代扣業務中,應當負有嚴格審查辦卡人所持的身份證是否是其本人的注意義務,而這兩家并沒有嚴格執行。后兩者可以說是造成吳新不良信用記錄的主要原因,而原告吳新并沒有信用卡惡意透支而拖欠話費的行為。銀行以惡意透支拖欠話費為由將其記錄為不良信用人,沒有事實根據,構成了對其名譽權的侵犯。法院正是依據上述法律作出了判決。
(本期專家:遼寧紫泰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鄭衛東)
(文中人物為化名)
繪圖/王成喜
本欄責編/王迅
wx@lnddg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