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調查
國家發改委近日公布數據顯示,6月末,全國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05%。這是中國官方首次正式發布城鎮調查失業率數據。
中國進入市場經濟后,失業在很長時間仍不被官方承認,改稱為待業,再后來又被“下崗”涵蓋。直到上世紀末,失業和失業率才走上臺面。官方公布的數字使用的是城鎮登記失業率,它長期維持在4.0%~4.3%的水平,國際金融危機期間都沒有變化,近3年均為4.1%。
登記失業率主要依靠失業者自己在當地福利部門登記,登記后能領失業保險。但對于很多人,尤其是外來農民工,登記之后也領不到失業保險,所以幾乎不去登記。以登記算失業率客觀失準的問題不可避免。即使登記失業了,領到失業金也需要4個條件:一是要有城鎮戶口;二是要繳納足量足夠期限的失業保險金;三是要能提供可靠的失業證明;四是地方的失業保險賬號要有錢支付。
2008年底,社科院發布《社會藍皮書》,稱中國城鎮失業率為9.4%,超過了7%的國際警戒線;官方公布的城鎮登記失業率是4.2%。兩個數據相差一倍多。于是產生了對官方數字的大規模質疑。
早在2006年,上海社科院某研究員認為,如果把農村富余勞動力算入,我國失業率要高達20%。如果把“下崗”和“失業”并軌,失業率將更高。中國人民大學某教授認為,我國實際失業率是登記失業率的5至6倍。而臺灣經濟學家測算大陸失業率在30%以上,亞洲開發銀行認為是34.3%。如此懸殊說明登記失業率統計存在重大遺漏和缺陷。